第1459章 銅鎏金洛可可風渦卷葉(1 / 2)

鑒寶黃金手 天牛行空 1550 字 10个月前

徐景行確實沒想到渾然一幅女qiáng人表現的於明秀竟然也愛寫寫畫畫,不然的話不會在書房里弄這么齊全的套裝。

真的很齊全,基本上文房里要用到的物件,這里都有,水盂、鎮紙、筆海、筆架山等等一樣不缺,書桌上也有看這品質不錯的宣紙,墨錠、毛筆、硯台、羊毛氈等該有的也都有,品質同樣不錯。

當然,最亮眼的還是那只大的老書桌和那一方歙硯。

那只書桌並不是常見的國內傳統老樣式書桌,而是典型的歐洲風格,正面抽屜和兩側的擋板中間是用赤紅、淺黃兩sè紅木拼合出來的幾何圖案,有點類似於魔方的方塊,赤紅sè方塊和淺黃sè方塊錯落有致的疊加在一起,視覺效果很奇特。

除此之外,書桌的邊緣、橫棖、抽屜框以及桌腿周圍還鑲嵌了大量的洛可可風格的金sè渦卷葉裝飾物,看起來像是純金的,連桌腿的腳部也被包裹起來了。

當然不可能是純金,純金這玩意兒裹桌腳可不怎么好用,畢竟純金的硬度不高,也不怎么耐磨,先不說能不能呢用得起,就算用得起,也很不實用,得經常修補才能保持完整。

所以這一定是銅鎏金工藝。

銅流金工藝可不是華夏獨有的傳統工藝,在西方也早早的就有了在器物表面鍍銀的歷史,隨著時代的發展,發展出鎏金工藝並不是什么稀罕事兒,當然也有可能確實有被華夏的傳統手藝影響,但這基本上給屬於無可考據的東西,沒什么好的說。

只要知道,歐洲也有地道的銅鎏金工藝就可以了。

而且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近現代的歐洲在傳統手工藝和現代化生產力的結合上做的更好,同樣是銅鎏金,歐洲這邊的鎏金層更細致更堅固,保存的時間也更長,這是因為他們對黃金的提煉、噴塗等技術掌握的更加現代化,而華夏這邊直到解放之前還在使用最原始也最傳統的提煉工藝,差距自然很明顯。

當然,現代化有現代化的好處,原始有原始的好處,這點沒必要硬分高低。

但是在於明秀這張洛可可風格十足的歐洲老書桌上,這大片大片的銅鎏金裝飾物的品相卻非常好,不但鎏金層保存的相當完美幾乎看不到什么磨損,而且那種明晃晃金燦燦的sè澤也跟這種華麗繁復的裝飾風格格外相稱,看這就很大氣很富貴。

如果只是這樣,徐景行也不會太過大驚小怪,讓他感到驚艷的是這只書桌的裝飾雖然是洛可可風格,但整體造型卻跟明代那種三彎腿的大書桌很相似,四條桌腿拐彎的弧度跟他書房里親自打造的那只小書桌的弧度幾乎一模一樣。

很顯然,這是借鑒了華夏的傳統家具制作風格,是一件地地道道的中西方文化交匯融合的文化結晶。

這樣一只書桌,恐怕沒個二三十萬拿不下來。

也就是這書桌的材質只是普普通通的椴木,要是換成紫檀木或者黃花梨,那就奔著七位數去了。

但不管怎么說,這真的是一件非常出sè的老書桌,除了工藝和造型設計之外,連品相都是無可挑剔的,除了鎏金層完好無缺之外,拼接起來的桌面也沒什么變化,不像一些保存狀況不好的老家具那樣木料都變形了。

這於明秀的眼光還是很不錯的,這樣一張書桌不但可以自己用,可以當裝飾品點綴書房,更可以當做投資品,只要不損壞,這樣的小jīng品老物件只會越來越值錢,升值空間很大。

至於那一方歙硯,其實只能算是中規中矩,品相什么的都談不上,但內在卻很不錯的,有點看頭。

怎么說呢?

歙硯這種硯台,本質上是一種特別的石頭,只是這種石頭的質地恰好可以做硯台,但同樣一種石材,在質地上還是略有區別的,質地好的下墨更快,質地更細膩更堅硬,磨出來的墨汁也更潤澤,儲水儲墨效果也更出sè。

於明秀這塊硯台的質地就是歙硯中的上品,連徐景行自個兒用過的那方歙硯的質地也不過如此罷了。

可惜這么一塊好的歙石,卻配了一手中規中矩毫無特點的雕工,以至於這方硯台完全沒有造型可言,就是最最普通不過的橢圓形,問題是這橢圓的弧線都沒打磨劉暢,像是小孩兒的玩鬧之作,只是在石頭正面挖出了一個標准的墨池,僅此而已。

不出意外,這玩意兒應該是不識貨的普通石匠隨手鑿出來給自己女兒用的。

真是太可惜了。

我要是有這么一塊極品石頭,一定能雕出一方價值萬金的極品硯台。

真不知道於明秀是從什么地方買到的這么一件既稀爛又祭品的好硯台。

從實用角度講,這方硯台簡直無可挑剔。

但從觀賞角度講,這只硯台則稀爛到不能跟再稀爛。

似乎可以回爐重造哦。

徐景行端詳著手里的硯台,仔細的撫摸硯台切面,感受著細膩之極宛如嬰兒皮膚一般的觸感,若有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