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物以稀為貴(1 / 2)

如果問范連城在英國那么些年,從歷史書里以及生活當中,學到了關於美國的什么印象。

最讓他記憶深刻的理解應該要屬自大、混亂、傲慢、以及......有錢,當然了,富裕的僅僅只是少部分人,絕大多數高冷的英國人,都有些歧視這個沒有歷史和自身文化的國家。

也就只有美國拍攝的電影和電視劇里,才會將自己在歐洲等地營造得那么受歡迎,借著好萊塢的資源瘋狂輸出文化理念。

考慮到時差,昨晚睡覺前這篇報道就發出來了。

沒那么多自媒體,轉載速度有點慢,再加上報紙上用了他的英文名,暫時沒受到太多關注。

今天還是英國那邊的同學先打他電話,詢問報紙上說的迪倫·范是不是他,范連城這才上網查看了《紐約時報》上的那篇文章,兩萬左右的詞匯量,閱讀肯定無壓力,看完之後滿頭黑線。

近期盯著美股那么久,想不到自己也登上去,而且還是財經版面的頭條,連照片都配好了。

開篇就提到a股近期表現多么瘋狂,跟去年同期的數據相比較,順便來了句這是金融市場秩序不完善的表現。

接下來便介紹他的身份和財富規模,甚至提到龍城集團的名字,說范連城看漲a股,卻動用兩億多美金繼承到的遺產,做空那些跟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密切相關的金融公司。

最後還嘲笑一番,表示危機早已經過去,華爾街的金融市場一切正常,他這位沒有投資頭腦的空頭注定損失慘重。

文章很多數據描述的是事實,但看起來卻不是那么個意思。

說不定就是「次貸全家桶」里某家被做空企業的人惱羞成怒,花錢找人公關洗白,又或是甩鍋吸引注意力,想從a股這邊找些安慰,以印證「市場平穩」的說法。

考慮到這家報社的影響力,被轉載評論已經成了遲早的問題,無論怎么樣,無疑有可能將范連城再一次推上風頭浪尖。

說來憋屈。

為了低調些,連肥龍都不敢常開,也就偶爾自己駕駛著自娛自樂,這樣一搞,想不引人關注都難了。

......

上個月。

范連城自己掏五億,再加上老范「贊助」的兩億人民幣現金,總共手持七個億殺入市場,投資a股十多家公司股票,忙活半個多月時間大掙一億多。

結合市場行情看來,這種收益率只能算還不錯。

許多運氣好投了「仙股」的股民們,利用同樣的時間能掙到三四倍,回報率高達百分之三十至六十的股民數量極多,虧錢的反倒不多。

因為市場上大部分股票都在上漲,泡沫越來越大,儼然像個擊鼓傳花的賭場,在這種行情下想保持理智很不容易。

眼下指數已經飆漲到五千二百多點,看看先前投的那幾家公司股票,如果當時沒賣還能多掙將近三千萬人民幣,只是當時范連城已經不敢再賭,早在四千八百多點時候便迅速套現。

談不上後悔,少賺錢卻換來穩妥,如今落袋為安,利潤超過預期,哪怕飆漲到一萬點都跟他沒關系,要不是龍城集團的股份沒辦法動,他甚至想全部賣掉才好。

畢竟結合經驗來看,市場終會回歸理性,到時再買回來肯定沒現在這種天價高,發行價三塊五,才短短一個月,奔著十塊去了。

龍頭股萬柯更猛,在業績相當的情況下,依然和龍城地產保持著五百億左右的差距,股價早已漲上天。

別說范連城看不懂,連一幫分析師們也懵了,只看見股價上漲,卻看不見任何利好消息,手握雄厚資金的那幫人本以為自己在高點下了車,忽然才發現原來才是半山腰,壓根不用找噱頭賣力吆喝,股價就這么一路飆高。

平心而論,龍城集團這幫股東們,很羨慕其他公司那些現在就可以套現的股東,一賣就都是利潤,干嘛還要老老實實做生意?

范連城也羨慕,可惜沒機會。

說股市瘋狂,范連城傾向於贊同,但凡稍微冷靜下來思考一下,都能看出苗頭不對。

然而要說美股,尤其是那些跟次貸行業密切關聯的公司很穩健,范連城就無法認同了,a股沉寂幾年大漲,里面有泡沫,而連續上漲十年的美股,在他眼中同樣全是泡沫,只不過分散在了漫長的黃金牛市周期里,只缺一把火點燃經濟繁榮的假象罷了。

這是范連城手底下一位經濟應用數學分析師的原話,在連城國際工作,年薪超一百八十萬奧元,曾在一家華爾街主權基金公司擔任金融分析師,主要從宏觀層面著手分析全球金融情況。

整個連城國際投資部門,有二十多位金融理財顧問為他出謀劃策,可以說那一億多利潤里有一半是他們的功勞,另一半自然是范連城這位能做主的老板,點頭同意掏錢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