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3章 御駕親征(1 / 2)

貞觀俗人 木子藍色 1838 字 2021-04-14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貞觀俗人最新章節!

泰山封禪後,皇帝便移駕齊州。

齊州歷城出了一文一武兩位名臣,房玄齡和秦叔寶皆是歷城人。皇帝先去了秦家,貞觀初秦家老宅突然塌陷,然後涌出泉水,不久後形成一個深潭。

當地百姓稱之為黑龍潭。

秦琅後來便干脆拔錢把老宅改成了一個園林,花費十萬貫後,老宅煥然一新。

皇帝車駕進了歷城,房玄齡請求聖駕到房家,結果皇帝最後卻選擇去黑龍潭秦家。

一來是黑龍潭秦家近年新修的,當初花費不少,這園子確實修的漂亮,地方也大。二來,也是懷念老伙計秦瓊。當然,這里面是否還有更深層的原因,外人也難以猜測。

總之,皇帝沒有去房相公家,而是去了秦家。

好在秦瓊嫡子齊國公、左衛中郎將、世封松州都督、上柱國秦珣隨駕,便由他領兄弟們招呼著歷城秦氏族人負責接駕。

這位齊國公今年已十八歲,在去年正式迎娶了趙國公長孫無忌的女兒,這樁婚事雖然一直不被崔氏滿意,總想找機會悔婚,可秦瓊去世前曾留有遺命,讓崔氏不得悔婚。

秦琅也是支持這樁婚事的,所以最終崔氏也終究沒能悔婚,秦珣在去年正式與長孫無忌的女兒完婚,不過崔氏也始終放不下五姓女,最後讓兄弟崔敦禮嫁了一個女兒給兒子做妾,也算是親上加親。

秦珣雖說是故齊王、太師秦瓊嫡子,如今又是長孫無忌的女婿,出身將門,卻棄武習文,去年參加科舉進士科,得到長孫無忌等的招呼,又有馬周這位主考官幫忙照顧,最後也僅是勉強得了個二甲進士出身。

學文多年,其才學也一般。

接人待物這方面,更顯稚嫩,好在崔氏名門之女,當齊府家多年,也是干練老到。

得到接駕任務後,也不心疼錢,大方的開口,准備十萬貫錢用於接駕,各方面務必要周全到位。

一面安排秦理秦珪幾兄弟幫忙奔走,又找來兄弟崔敦禮讓崔家派人協助,到是也把聖駕安排的妥妥當當。

聖駕住進來後,崔氏對長樂公主還格外的關照,儼然一副未來婆婆的體貼姿態,倒是讓長樂感動不已,跟她很是親近。

皇帝住進了齊國公府,去秦家宗祠拜祭過,又召見了秦氏族人子弟等,考校了秦理等人的騎射本事等,最後很是滿意。

秦理諸兄弟散階各加一級,不少秦氏子弟也獲得蔭賞出身。

當然,皇帝封禪泰山,可不僅僅只是表面的祭祀這么簡單。

如房玄齡在歷城房氏老宅子中對自己的子侄們所講的那樣,前代帝王,所求各異,或禱年算,或思神仙。

這話也是很有道理的,秦皇、漢武,除了因為政治因素而封禪之外,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們兩人都迷信神仙的長生不死之葯,求長生求成仙,所以這兩位皇帝上泰山封禪也特別神秘,他們封禪用的玉牒文就秘而不宣。

而東漢光武帝為了保持帝位的傳承,反對非劉氏而王,但他在最後兩年之內,對封禪態度有根本性的變化,因而他的封禪,不能不令人有祈求健康長壽的推測。

房玄齡伴駕多年,是少數幾個知曉皇帝龍體健康狀態的人之一,他知道皇帝幾年前因氣疾而導致失去了生育能力,這是極隱秘的事情,也是一直困擾著皇帝的隱疾。

皇帝才四十來歲,因氣疾而導致此症,不得不說是讓皇帝惱怒煩躁的,這幾年,皇帝可沒少為此求醫問葯,可幾年下來,葯石無醫,皇帝也早心灰意冷,如今已經開始轉而求仙問道,試圖從那些方家秘術,道家仙丹里找到醫治之法,重振雄風了。

當然,皇帝的玉牒是公開宣示的,他公宣天下,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謝成於天,是他對自己的事業功績的自我評價肯定,充滿自信,也深感自豪。而子孫百祿,這屬於人之常情,帝王也不能免。

而蒼生受福這一點比較難能可貴,皇帝不僅想的是家天下,還把天下蒼生百姓福祉提到了一個很高的高度。

當然,這些也只是公開的。

就如皇帝私下里也暗暗祈求上天,能讓他重振雄風一樣,皇帝此次封禪泰山,也還是要借機東巡,然後突襲高句麗的。

東巡封禪泰山,本就是一個戰略掩護。

借封禪之機,調動兵馬,運轉錢糧。

打高句麗,這是李世民繼位之前,就已經預訂的計劃之一,只是時間一直不算成熟,所以一直在等。

當年隋朝征遼東的時候,李世民雖然還年少,但他父親李淵曾做為衛尉寺卿負責過征遼軍器錢糧事務,所以他也是跟著去過遼東的,親眼見過當年那場拖垮了中原大隋朝的國戰是如何的殘酷慘烈。

父子倆對征遼之戰各有體會,李淵後來當了皇帝後,便有過完全放棄遼東,甚至要讓高句麗跟大唐平等相處,不再要求臣藩進貢之意。而李世民卻在年少時就立志,將來定要率軍來復中國子弟之仇。

從當上皇帝之後,李世民就在為這一天准備。

已經准備了十五年。

黑龍潭秦家。

大廳。

「新羅女王金德曼向朕哭訴,說百濟聯倭突襲新羅,攻取其四十余城,伽倻國王也向朕上訴說遭百濟和倭軍入侵。」

「兩國又說百濟和倭國聯合高句麗,圖謀斷絕新羅、伽倻二國入朝之路,皆請求我大唐出兵救援,主持正義。」

「朕親自召見了高句麗王子高任武和百濟王子扶余義慈,二人卻反誣陷是新羅、伽倻二國挑釁在先,並且拒不肯歸還所侵占之城池土地、人口,唯有倭國皇極女王態度較好,表示回國後就召回兵馬回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