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印書(1 / 2)

奮斗在紅樓 九悟 1269 字 2020-07-29

書坊,顧名思義,就是書店的意思。還可以叫書肆、書林、書堂、書棚、書鋪。

張良哲一路到知仁書坊所在的貢院街。在書店門口略等了一會,卻不見賈環到來,正奇怪間,就見一名少年從書店出來,笑著道:「張大人這是在等誰?」

張良哲回過身,看清少年的臉龐,很普通的容貌,略顯青稚,但是氣度沉穩,有著一種難言的沉靜、穩重之感。身量中等。和他十幾天前見面時差不多。

腦子里不由的又想起妻子在家中憤憤不平的嘮叨,「姓賈的有什么了不起,竟然敢這樣逼迫我父兄。哼,哼…」

「芙姐兒是給人做正妻,明媒正娶,你有什么不滿意的?彩禮是你說多少人家給多少,還要如何?」

張良哲心里苦笑一聲,忙行了一禮,陪笑道:「原來三爺早來了。」作為一名舉人出身的雜官,在金陵豪強賈府的環三爺面前,很難擺出官架子來。

賈環笑了笑,和張良哲一起進了知仁書坊。

年前他因為唐信然等同學對《書院講義》評價很高,因而建議山長修訂《書院講義》,將之推廣成為國子監的教材,盡收監生為「學術門徒」。

年後,山長已經將《書院講義》修訂完成。原版的《書院講義》涵蓋的四書,詩經。書中對這些經典的解讀一共包含有三個版本。第一是賈環的筆記為基礎,第二是沙先生的治學,第三種是書院的講郎、教授們的解讀。

這相當於是把三本教材放在了一起,對同一個道理,公式提供三種類似的解釋,非常有益於加深學生的理解。書中,大量的運用了賈環所提供的標點符號,令人一目了然,不會誤解、誤讀。

而山長的修訂版本,將這三種解讀進行一次修訂,使之符合他的理念,並將《詩經》放棄,改而注釋《春秋》。山長本身就是以治《春秋》聞名。

底稿現在就在賈環…的長隨錢槐手里拿著的包裹中。

這件事的難點有兩個,第一,賈環要找「印刷廠」把書印書來。這年頭,很多印書的書坊都是自家開的。主要是高官、大族家的。

有三點好處,第一,給自己出版文集,散發給親朋好友。第二,逢年過節,老人家生日,得刻印一些佛經道經捐贈給寺廟道觀,這是積功德的好事。第三,給朋友借用。

但,賈環要印兩千多本,必須要找大的書坊印刷,最好是木字活字印刷。使用雕版印刷一個是速度慢,一個是耗費銀錢太多。

第二個難點,他要把《書院講義》給到監生的手中。這無法使用行政命令推廣。國子監的入學歸禮部管。但和禮部不是相互管轄的關系。影響力主要還是靠個人魅力。山長並不打算和溫祭酒聊聊這件事。有點出格。

賈環自是有辦法將書給到監生手中。這不是問題。難處在第一點上。沒有大印刷廠。

將國子監的監生們都變成認可山長的理學觀點,是幫山長擴大影響力。好處嘛,自然是成為名儒。這是一個聲望可以兌現的年代。名聲屬於硬通貨。

不過,再大的好處,都是一種潛在的收益。賈環並不著急。只是在讀書的閑暇推動著這件事,讓賈府的人幫忙留意著。否則,他真要著急著印書,通過蕭幼安和揚州的大鹽商汪鶴亭說一句,相信這位已經成為鹽商總商的商人很樂意幫他。

賈環前些時間幫龐澤壓張推官,和此人有過幾次接觸,恰巧張家的族中就有經營書坊的人,而且規模比較大,所以,賈環今天約了張良哲一起來談一談。

書店老板是個有些文氣的中年人,姓張,三四十歲的年紀,笑呵呵的將兩人迎到書店里的靜室奉茶。

張良哲道:「榮大哥,這位是賈府的環三爺,想要刊印兩千本書籍,聽我說你這里有這個能力,今日特意過來和你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