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天下】(360-361)(2 / 2)

如此這般可見無論皇帝還是大臣彼此都認為早朝就是個樣子貨無干國家大事可是明末國勢日頹有些不知腦子里想些什么的大臣便將朝會與國家興亡聯系起來典型代表就是那位被九千歲弄死的東林大佬左光斗「皇上御朝則天下安不御朝則天下危早朝則救天下之全遲御則救天下之半若終不御朝則天下終無救而已矣」他說這話有理沒理有自掛東南枝的崇禎爺到yīn間和他辯論去。

清襲明制連朝會制度也一並繼承其實從康熙建立奏折制以後這個所謂每日早朝制度的實用性連脫褲子放pì都算不上了可人家大清皇帝們寧願每天身陷在各刮風下雨百姓兵丁拾金不昧等垃圾奏折的汪洋大海中也要抱殘守缺的死守著朱元璋創立的朝會制度從這點看野豬皮的後代們還真算得上大明朝的孝子賢孫。

今天的文武百官們一如往日朝參已畢便打算各回衙門辦公突然有中使傳諭令五府六部大臣及科道官員齊集左順門。

群臣心中疑懼前番金水橋聽旨五十幾名各級官員位列『jiān黨』榜示朝堂這回又要弄出什么動靜。

雖有疑慮又不敢抗命群臣戰戰兢兢來至左順門只見門前豎著一柄紅羅傘蓋傘下擺著一幾一椅司禮監秉筆太監魏彬坐在椅子上翹著二郎腿在幾個小太監的伺候下品茶。

見當面並不是劉瑾群臣暗松了口氣李東陽上前拱手道:「魏公公不知上諭召我等前來所為何事?」

魏彬冷笑一聲「李閣老因為什么你心里還不清楚么。

不理一臉錯愕的李東陽魏彬起身yīn陽怪氣道:「萬歲爺交待的差事咱家便是有天大的難處也唯有盡心盡力去辦可有些人啊白讀了一肚子書不把咱家放在眼里也就罷了可不把萬歲爺的差事放在心上——便是大逆不道了。

「魏公公這從何說起?」李東陽茫然問道。

「咱家便與閣老從頭說。

」魏彬扭頭對身後道:「把那些書里的錯漏都撿出來給他們瞧瞧。

「是公公。

」幾個小太監尖著嗓子應了一聲將九十二卷的《歷代通鑒纂要》分別拿了出來。

「《歷代通鑒纂要》卷首《凡例》

字畫濃淡不均處五處……」

「《歷代通鑒纂要》卷二十:漢獻帝建安六年條有錯訛三處……」

「《歷代通鑒纂要》卷四十七:貞觀二十一年條太宗殺其弟納其妃引錄不當……」

隨著一個個公鴨嗓將百余處差訛朗聲念出李東陽以下等禮部、翰林院的官兒們面子上開始有些掛不住了。

禮部左侍郎劉璣踏前一步道:「魏公公《歷代通鑒纂要》書成近百卷引載史料浩瀚駁雜成書之期已定倉促校閱時或微有差訛亦所難免。

魏彬眼睛一翻冷笑道:「微有差訛?劉大人不愧是兩榜進士出身一字千鈞一個『微』字便是有一百大板也推掉了八十吧。

「你……」劉璣怒目而視。

「我什么?先顧顧你吧。

「給事中潘鐸、御史楊武上本彈劾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劉璣等受命編纂……」魏彬略微停頓一下見劉璣幡然變色嘴角輕勾振振衣袖繼續道:「光祿寺卿周文通等職專謄寫不能研jīng其事俱宜究治。

「魏公公老夫身為總裁官……」

「閣老莫急有你的事。

」魏彬打斷李東陽道「李東陽身為總裁官失於檢點責亦難辭。

李東陽眼中閃過一絲疑慮苦笑道:「身膺重任校閱不周致書成有錯老夫豈能無罪幸有魏公公心細如發明燈指路不至釀成大錯老夫代編纂諸君謝過公公了。

被捧了一句的魏彬渾身輕飄飄的哈哈一笑「李相哪里話咱家不過拾遺補闕眼睛就難免毒了些怎比得上閣老大才啊。

李東陽陪笑一陣突然道:「但不知對這二人的題本聖意又是如何裁決?」

「陛下認為這題本言之有理令涉事所司詳核書內差訛及謄寫官姓名奏上。

魏彬說完又小聲叮嚀了句「閣老無須擔心您老雖說擔著總裁的名頭可憑您與劉公公的交情這股風刮不到您的頭上。

李東陽笑著道謝送走了揚眉吐氣的魏彬轉過臉來已是一臉憂色。

「閣老潘楊二人的這份題本內閣可曾收到?」詹事府詹事楊廷和上前問道。

李東陽搖頭「來此之前老夫同你等一樣也是一頭霧水。

「上奏時銀台未曾遞交內閣未經票擬明旨已出難道是劉瑾……」楊廷和警覺言道。

李東陽點點頭喟然道:「老夫憂心這是要興大獄的前兆啊!」

***

「你覺得咱家是小題大作?」

劉瑾在書案上擱筆笑看立在身前的丁壽。

「是有那么一點殺jī用牛刀的感覺。

」丁壽用拇指和食指比劃了個頭發絲細的距離訕笑道:「翰林院那幫酸子自恃清貴平日散漫慣了寫的文章都狗pì不通編史時有失考據怕也是難免。

這倒不是二爺成心黑翰林院那班詞臣京城內流傳四大不靠譜『翰林院文章』位居其一另外三個分別是『武庫司刀搶』負責皇帝御膳和宮廷筵宴的『光祿寺茶湯』還有一個治死了n個大明皇帝的『太醫院葯方』。

大明軍備雖說不至於像一些段子所說的『總兵戴生銹頭盔』和『三刀捅不死牛』但工部督造官上下其手、虛應故事確是真的;至於太醫院的葯方那位寧可天天吃鉛汞化合物也堅持不吃葯的道君皇帝最有發言權。

光祿寺卿位列小九卿光祿寺自設銀庫這里的官兒都是實打實的肥缺中飽私囊是家常便飯天知道供應一個吃素的弘治皇帝僅弘治十四年光祿寺銀庫見底不算還倒欠了戶部太倉銀庫四萬兩是什么樣的sāocào作才能干得出來最缺德的是這幫孫子貪了皇帝的飯錢還不干事給皇帝做的菜一路往咸、濃、厚、重口味上靠連明朝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今大官進御飲食之屬皆無珍錯殊味不過魚肉牲牢以燔炙釀厚為勝耳」想知道明代皇帝宮廷菜什么味道嗎吃兩天大食堂就什么都清楚了嘉靖以後的皇帝們實在不願再遭這份活罪「每日所進之膳俱司禮監掌印、秉筆、掌東廠者二三人lún辦之」太監們給皇帝辦事無論如何也比外朝的文官們靠譜些。

能和以上三者並列翰林院里學問什么水平可想而知不過好歹現在是正德朝了起碼不會再出現弘治爺那會『禮部六尚書一員黃老;翰林十學士五個白丁』的盛況。

劉瑾也被丁壽挖苦翰林院的言辭引得莞爾虛點丁壽道:「你小子呀莫不是以為他們只是不小心在編書時出了些疏漏而咱家處置他們也是一時意氣?」

「難道不是么?」丁壽笑著應道。

劉瑾收斂笑容「這么想可是小瞧了咱家也小瞧了左班文臣。

「你且瞧瞧這幫酸子在書里夾了多少私貨。

」劉瑾抬手喚過丁壽指著案上自己用朱筆劃出的《歷代通鑒纂要》部分謄抄。

「秦二世二年以趙高為中丞相事臣等謹按:宦者之禍始於趙高蓋皆隔絕蒙蔽之術以愚其君而利其私圖遂為後來jiān佞亂賊之祖……」

「曹魏文帝黃初二年魏立法自今後家不得干事條臣等謹按:外戚專政而西京亡中官擅權而東京亡此曹魏不遠之鑒也夫禁微者易而救末者難……豈非萬世人君當謹守者哉!」

「唐憲宗元和四年削奪王承忠官爵發兵討之事憲宗以中官為大將亂政也!」

「宋徽宗重和七年封宦者童貫為廣陽郡王條臣等謹按:君主癲悖如此他日屈辱虜廷無怪乎……」

「臣等謹按:煬帝之築西苑窮極華麗自以為此樂可以長保也不知江都西閣之禍已伏於此千日之樂不足償一時之苦豈非萬世之永鑒哉……」

到這里丁壽已經念不下去了秦漢唐宋閹寺之禍暗指劉瑾等八虎隋煬帝的西苑可和他而今蓋的豹房異曲同工這已經是指桑罵槐了。

「這幫雜碎一口一個『臣等謹按』以史代諫借古諷今其心可誅!」丁壽狠狠一拍桌案咬牙切齒道:「公公這事交給我了詔獄里最近空了不少剛好用這幫大頭巾去添添人氣至於他們編的這些東西留給他們身後做紙錢。

劉瑾不置可否淡然道:「以史為鑒可知興亡此書編纂不易見解也頗有獨到之處國朝定鼎以來歷代先皇皆廣修史書普惠天下咱家可不願做這千古罪人。

「難道明知遭了他們算計還要捏鼻子認了不成!」丁壽可不信老太監的脾氣會做這等賠本事。

「算了?好戲還未開鑼呢。

」劉瑾yīn沉一笑躊躇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