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8章 異同之處(1 / 2)

1627崛起南海 零點浪漫 2096 字 2020-06-06

邱元雖然不是主管移民事務的官員,但他所能接觸到的信息層面較高,對於海漢在過去幾年中獲取移民的方式卻再清楚不過。海漢立國之初,就是靠著充當雇佣軍協助安南王室平亂,從而換得了大量的安南移民作為回報。而之後大明北方爆發登萊之亂,海漢也充分利用了這個機會,從當地運回了大量戰爭難民。僅是這兩次大規模的移民遷入行動,就為海漢帶來了數萬人口,而且相比日常招募移民的成本要低得多,只要有船有糧便能不斷將移民遷入,這樣的移民方案在邱元看來自然是性價比最高的辦法。

當然了,邱元不是軍方出身,對於發動一場戰爭究竟需要花費多少金錢,用多少時間來籌備,也並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他認為在海外進行的戰爭可以為海漢帶來大量廉價人口,但參與其中是否對海漢國有利,執委會的決策者們可不僅僅只考慮人口方面的問題,同時必須要考慮到對國際關系的影響。否則與海南島僅一道海峽之隔的雷州半島,早就如邱元所說的那樣被海漢據為己有了。

邱元是個比較務實的人,在簡短的會談中大致介紹了海口近期的發展狀況,然後便邀請巡視組前往本地的一些重點項目進行參觀。這基本上是巡視組每到一地的例行任務,眾人對這樣的安排也都習以為常。

海口本地的基礎產業仍是以農業為主,其中又以種植業和漁業占據大頭。與海漢國內其他地方類似,海口市的轄區內也有大量的集體農場和種植園,海南島上實現了規模化種植的各種經濟作物,在這里幾乎都能找到。南渡江流域豐富的水利資源為農田灌溉提供了極好的自然條件,江東的平原地區更是成為了海南島上的主要產糧區之一。

「去年我國入庫的糧食有大約三分之一是產自海口,相信今年新開墾了幾千畝稻田之後,這個比例還會進一步提升。」邱元不無驕傲地向參觀者們介紹本地的糧食生產狀況:「如果你們可以在本地多待幾天,我准備帶你們去江東地區看看那邊的農場,入眼全是一望無際的農田,這個季節的景象還是很壯觀的。」

於小寶應道:「恐怕日程上有點吃緊,我們在儋州多待了三天,後面的日程安排都受到影響,如果在這里再耽擱太久,就沒法按照預訂的時間趕回三亞交差了。」

劉尚聽到這話心中一松,能夠早些回三亞,他的心理壓力也能稍稍減輕一些。海口的農業開發雖然聽起來是很厲害,但劉尚認為也不過就是種植規模更大一些,本質上與島上其他地方的農業開發模式並無太大差異。

劉尚這一趟出來也的確是長了不少見識,過去只知道小農經濟模式的操作方式,在海漢各地看過之後才知道這種規模化操作的厲害之處,其開發和運營成本要遠低於傳統模式,而且更容易控制農民這個社會群體。

海漢的高層官員雖然嘴上都喊著「工業化」,但實際上這依然是一個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只是生產效率比起大明這樣的傳統農業國要高得多。而構成社會主力的群體,也依然還是占據多數的農業人口。大明目前面臨的內亂,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失去了對農業人口的控制力,導致國內戰亂四起。而海漢在這方面就做得極好,通過土地、農業開發和國民勞動等級等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將農業人口牢牢地與國家利益綁定在一起。

劉尚對於具體的政策解讀能力有限,並不是完全理解海漢的一些施政意圖,但他在各地看過之後已經能夠明確地意識到,海漢國的基層農業人口在日常生活方面要比大明的農民穩定得多。雖然也不可能一夜暴富,但絕不會因為糧食減產或是社會動盪就導致生活沒了著落,甚至是家破人亡、離鄉背井逃難的下場。

相比近年來動盪不安的大明,海漢國民不需要擔心戰亂、瘟疫、旱澇災害、橫征暴斂這類天災人禍,而這種安定的環境對於那些急於找到一個落腳地的難民們來說,有著無法抵擋的誘惑力。在平民階層中,很少會有來了海漢之後還遷回大明的事例。就連劉尚本人,在海漢各地享受了舒適安逸的生活和快捷方便的交通之後,也不得不承認海漢的社會制度的確是有其優越之處,並且很難進行簡單的效仿。

劉尚就不明白了,既然兩國都是農業國,怎么社會差距就這么大呢?堂堂大明開國二百余年的積累,怎么還不如這南海邊陲一個島國不過八年時間的發展成果?雖然海漢人的確精明能干,但他這些天也見了不少正牌純血海漢人了,看起來也並不是什么活神仙之類的人物,吃喝拉撒睡跟普通人也並無差別,為何這群海外蠻夷能做到的事情,大明朝廷這么多拿著俸祿的高官卻始終做不好?

對於兩國在政體和社會制度方面的異同之處,劉尚其實已經通過觀察注意到了,但以他的政治修養和學識水平,也不可能想到從生產關系的角度去解讀兩國的差別。而這也正是大明目前所面臨的窘境——已經知道自身與海漢的差距體現在何處,但就是弄不懂導致這些差距出現的根本原因。

海漢的日常宣傳都是鼓吹執委會如何如何英明,但在劉尚看來,執委會的作用其實與大明內閣的運作方式差別不大,也就是最上面少了一個最終拍板的皇帝而已。可為什么都是通過多人議事機構來施政,海漢的效果就比大明好那么多?難道是上頭拍板那個人的問題?劉尚可不敢往這個大逆不道的方向去細想,這種話要是在某些敏感環境說出來,那極有可能是會掉腦袋的大罪。

說話間車隊已經抵達了第一處參觀地點,海口城區以南,南渡江畔的一處集體農場。這里所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為主,整個農場耕地面積四千余畝,隸屬農場的農戶共三百余口人,人均耕地差不多有十多畝。不過考慮到實際勞動力的數字其實只有人口的一半稍多,耕作效率倒也不差了。

目前海口的水稻耕種是一年兩季,第一季是清明前後插秧,六月中下旬收割,第二季則是七月插秧,大約在十月的中下旬收割。眼下這個時候,第二季的插秧早就完成了,舉目所及之處皆是一片青綠色,看著十分養眼。

負責陪同的是本地集體農場的管事,一名來自浙江的移民,姓曾,看樣貌也是有五六十歲了,邱元稱他為「老曾頭」。老曾頭說的雖然是海漢官話,但口音依然帶著明顯的吳儂軟語味道。於小寶聽他介紹了上半年的第一季水稻收獲情況,冷不防問了個不相干的問題:「老曾頭,你來海漢有多長時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