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五章 京都的蟬鳴(1 / 2)

慶余年 貓膩 3030 字 2020-07-29

</br>第一百二十五章京都的蟬鳴

慶歷七年的夏末,比往常的年頭要來得更熱一些。第一場秋雨遲遲未至,層疊三月的暑氣全數郁積在民宅街道之中,風吹不散,讓京都城都像焐在炕頭的棉被里。

京都的居民們晨起後,便會覺得身上全是濃度極高的汗液殘留,略一梳洗,出門後又是一陣汗水涌出,一日之中,直讓人覺得渾身上下無比粘稠,好不難受。

蟬兒們卻高興了,拼命地高聲撕叫著,只是沒有往年夏末秋初時節的聲嘶力竭、生命最後的悲切,反而是一種留有余力,游刃有余的高亢。知了,知了的聲音,在京都城內外的叢叢青樹間此起彼伏,驚擾著人們的困意,嘲笑著人們的難堪。

一枝青竹竿忽然分開樹葉。准確地刺中樹干上地某一處。那位正在引吭高歌的蟬兄只覺得眼前一白,感覺滿臉被糊了一層東西,再也無法張嘴,情急之下想用觸肢去扒拉,不料卻連觸肢也被糊上,再也無法掙脫。它只好在心里嘆了口氣,暗想得意確實不能太早。

一位小太監得意地望著樹上,回手將輕輕柔柔的竹竿收了回去。摘下被面筋縛住的蟬,扔進身邊的大布袋里,正准備繼續出手,余光里卻瞥見了院牆旁邊坐在竹椅上乘涼的那位,趕緊屁顛屁顛地跑了過去,湊在那位耳邊說了幾句什么,像獻功一樣地扯開布袋給對方看。

躺竹椅上那位太監是洪竹,他斜乜著眼看了一下。嗯了一聲,示意自己知道了,想了想後,皺著眉頭,壓低聲音說道:「說了多少遍了?要你粘翅膀。非往那知了的頭上粘……這半晌才粘了幾個?呆會兒太後被吵醒了,你自己領板子去?」

那名小太監趕緊請罪,帶著青樹下呆的十幾個太監趕緊繼續去粘知了。

洪竹半倚在竹椅上,眯眼看著那個小太監地身影。不知怎的,卻想起了自己初進宮時的情況——皇宮里樹木極多,蟬兒自然也多了起來,尤其是今年夏天太熱,一直持續到今月,宮中的貴人們對這些知了的鳴叫已經煩不勝煩,也虧得洪竹想出了這么個主意,派了幾拔小太監往各宮里去粘蟬。

難怪皇帝和皇後都喜歡他。如此細心體帖的奴才,真是少見。

洪竹苦笑了一下,心想這法子是小范大人教給自個兒的,小范大人如今應該在大東山,也不知道陛下祭天進行的如何了。

慶國皇帝離京祭天,沒有依照祖例由太子監國,而是請出了皇太後垂簾,其中中所蘊含地政治氣息十分明顯。皇宮里的人們都小心翼翼地等待著陛下歸京的那一天。人心慌慌。各種小道消息傳了又傳。太後垂簾,而東宮此時早已失勢。整個後宮竟然沒有一位貴人出來領頭,宮牆之中的平靜,無法自抑地呈現出一種慌亂。

而洪竹在這一片慌亂之中是個另類,他原意還是想留在東宮侍候皇後與太子殿下,但不知道為什么,太後將他調到了含光殿來。半年前東宮失火,整個皇宮的人都清楚,東宮與廣信宮地太監宮女們全數離奇死亡,雖然眾人不敢議論此事,但對於唯一活下來的洪竹,卻是多了幾分敬畏與疏離。

所有人都死了,小洪公公還活著,這件事情本身就很恐怖。

洪竹站起身來,心里有些黯然,是的,他是一個奴才,但他是個有情有義的奴才,所以此時在宮中,他竟有些不知如何自處,看著東宮地頹涼,他竟有些傷感。

他往含光殿里走去,微佝著身子,年紀輕輕的,卻開始有了洪老太監那種死人的氣味。

十三城門司的官兵們在暑氣中強打精神,細心地查驗進京人們的關防文書。京都守備師的軍隊,在元台大營處提高了警戒,而守護皇宮的數千禁軍更是站在高高的宮牆上,用懷疑地目光,打量著腳下所有的一切。

整個京都的防衛力量,便控制在這三部分軍隊的手中,在當前這樣一個安靜詭異的時態,稍有不慎,只怕便會引出大亂。

三方都不敢有絲毫松懈,以大皇子為,強力地壓懾著所有人的異心與動。

京都的百姓,卻沒有官員和軍隊這般緊張,這般熱的天氣,富庶地慶國子民們不願意呆在家中硬抗悶熱,而是習慣躲進遮陰地茶樓里,喝著並不貴的涼茶,享用著內庫出產地拉繩大葉扇,講一講最近朝廷里生的事情,說一說鄰居的家長里短。

對於京都百姓來說,皇宮和自己的鄰居似乎也沒有太大區別。

蟬兒在茶樓外的樹中高聲叫著,有幾只甚至眼盲地停在了茶樓的青幡之上,把那個大大的茶字塗成了荼字。而這些嘶啦嘶啦的鳴叫,恰好掩住了茶樓里面好事者們的議論。

議論的當然是陛下此行祭天事宜,風聲早已傳了數月,天下人都知道陛下這一次是下定決心要廢儲了。只是太子這兩年來表現地仁厚安穩,和往年的模樣有了極大的區別。所以包括官員和百姓們的心中都在犯嘀咕,為什么陛下要廢儲?

沒有幾個人敢當面問這些,但總有人敢在背後議論些什么,總體而言,京都百姓們對於那位東宮太子投予了足夠的同情和安慰,或許是因為人們都有同情弱者的精神需要,又或許是身為死老百姓,總是希望天下太平一些。不願意因為廢儲而產生太多的風波。

當然,此時的京都百姓,包括朝中地文官,都沒有想到,慶歷七年夏秋之交的這場風波,竟以一種誰也沒有料想到的方式,轟隆隆地如天雷卷過,卷進了所有的人。京都所有的土地。

忽的一聲,大風毫無先兆地從京都寬闊的街道,密集的民宅間升起,穿過,掠過!風勢來得太突然。將那些在街上擺著果攤、低頭困地攤販涼帽吹掉,露出那雙渾渾噩噩的眼睛,吹的滿街的果皮亂滾,吹的茶樓外青幡上地蟬只再也附著不住。啪嗒一聲落到了地上。

荼字又變成了茶字。

坐在茶樓欄邊的茶客們好奇地往外望去,心里吶悶,這已經悶了三月的天,難道終於要落下一場及時的秋雨了?

然後他們看見本是一片碧藍地天,忽然間被從東南方向涌來和層層積雨雲覆蓋,整座京都的上方,宛若加了一個極大的蓋子,陰涼籠罩著城郭與其間的子民。

雲層不停地絞動翻滾。像無數巨龍正在排列著陣形,時有雲絲扯出,看上去十分恐怖。如此濃厚的烏雲,自然預兆著緊接而來的暴雨,看這雲頭,這場大雨只怕會異常凶猛。

而那些茶客們不驚反喜,心想老天爺終於肯讓這人間清明些了。

咔嚓一聲雷響,雨水終於嘩啦啦地下了起來。街上的行人們紛紛走避。樓上的茶客們眯著眼,極為快活地欣賞著許久未見地雨水和宅落被打濕後沁出的些許別樣美麗。

雨下的並不特別大。但卻特別涼,不一時功夫,茶客們便開始感覺到了絲絲寒意,不免有些意外,心想往年的秋雨只是淅淅下著,總要有個三場,才能盡祛暑意,今年怎么這雨水卻如此之涼。

以這個時代人們的知識,自然不知道,在十幾天前,東海的海面上升騰起了今夏最大的一場颶風,這場風災直沖大東山,在海畔五十余里的地面上空降無數雨水,然後勢頭未減,繼續挾著海上蒸騰地水氣與濕氣,直入慶國腹地。

這場颶風很有趣,沿路之上並沒有造成太大地災害,卻給酷熱已久的慶國疆土帶來了立竿見影地降溫降雨。

茶客們搓著手,喝著熱茶,暗罵這老天爺太怪,眾人出門都未帶著傘,更不可能帶著單衣,只好在這樓中硬抗著絲絲涼意。

「出什么事了?」忽然有一個人望著城門的方向好奇說道。

聽著這話,好熱鬧的人們都湊到了茶樓的欄邊,往城門的方向看去,隔著遠遠層層的雨霧,看不清楚那方出了何事,只隱約感覺到了一陣噪動與那些軍士們的慌亂。京都四方城門,都由十三城司的兵馬把守,向來軍禁森嚴,極少出現眼下這種局面,所有茶客們都有些好奇。

自然不會是有軍隊來攻城,先不論這種想像本身足夠荒謬,即便真的有軍隊攻到京都城下,外圍的守備師也會率先迎敵,而城門司設在角樓里的了望卒,也會在第一時間內響起警訊。

得得馬蹄聲響,踏破長街雨水,聲聲急促。

茶客們定睛望去,只見城門處一匹駿馬急駛來,只有這一匹,眾人明白肯定是哪方有急訊入城,紛紛放下心來。

但看著那匹駿馬嘴邊的白沫,馬上騎士滿臉塵土的憔悴模樣,眾人心頭再緊,紛紛暗想,難道是邊關出了問題?

雨水一直在下,疲憊到了極點的駿馬奮起最後的氣力,迎著風雨。拼命地奔馳著。馬上衣衫破爛,神情嚴肅的騎士毫不愛惜自己坐騎的生死,狠狠地揮動著手中地馬鞭,催促著身上駿馬,保持著最快的度,踏過茶樓下的長街,濺起一路雨水,向著皇宮的方向沖刺!

幸虧是大雨先至。將路上行人與攤販趕至了街旁檐下,不然這位騎士不要命的狂奔,不知道要撞死多少人。

茶客們看著那一人一騎消失在雨水中,消失在長街的盡頭,不由自主地呼出一口氣來,消化掉先前安靜無比的緊張,面面相覷,不知道朝廷究竟生了什么事情。

「系著白巾啊……」一位年紀有些大的茶客忽然顫抖著聲音說道。

茶樓里更加安靜起來。雖然晚出生地京都百姓沒有經歷過當年慶國擴邊時的大戰時節,但也曾經聽說過,當年三次北伐里最慘的那次,慶國軍隊一役死傷萬人,當年千里飛騎報訊的騎士……也是系的白巾!

「報訊的騎士是……」有人疑惑問道:「燕……大都督。不是才勝了嗎?」

「是軍中快馬。」那位年紀大的茶客明顯當年也是行伍中人,聲音依然顫抖著,報訊者系上了白巾,一定是有大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