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口子(1 / 2)

慶余年 貓膩 2966 字 2020-07-29

</br>第六十三章口子

白天里斷斷續續下了好幾場雨,時落時止,入夜後,京都的街巷上連小小的水窪都沒有積起來,只是濕漉漉地讓人感到一絲粘稠的厭煩。新槐巷這個亂春園內,植物瘋一般的生長著,就如同人的野心和雄心,卻將將好蘊積了不少的雨水在那些草窩里,花眼里,如一罐罐美妙而誘惑力十足的蜜漿。

賀宗緯沉默地背對著書房,看著被雨水沖洗後的春園,心中的蜜漿漸漸化開。他知道自己的想法很美妙,但又極為危險,稍有不慎,便是萬劫不復的下場。

范閑不是那么好殺的,而更令賀宗緯驚悚的是,在這六年與范閑的接觸中,他總能從那位年輕權臣的眼中看到一絲好殺的冷厲味道。

他如今是左都御史,又兼著門下中書的大學士,監察院無陛下親旨在手,根本不能動他,在朝中與范閑對抗,一時間不知吸引了多少官員往門下來投,看似風光無限。但只有他自己心里知道,自己這其實是在往一條死路上走,如今的處境實在堪虞。

如果朝堂上的趨勢就像現在這樣走下去,賀宗緯日後的重心依然會偏重在都察院方面,用來制衡監察院,然而如果皇帝陛下將來一旦去了,這個局面還能維系嗎?

不論是三皇子坐上了龍椅,還是有另外什么驚天的變化,對於賀宗緯來說,根本沒有什么區別,只是看自己下台的早晚,以及所受打壓程度的差異罷了。

偏生賀宗緯對於這種趨勢沒有絲毫的解決之道,就這樣一步步地熬下去,就算自己熬成了門下中書的領學士,可要面對著將來龍椅上的人,自己又能有什么力量?

他曾經試圖尋找機會去親近深宮里的三皇子。尋求後半生地最大依靠,但是這三年來的任何嘗試,都在快要接近內宮時,被一股不知名的力量生生斬斷了。也正是這幾次失敗,才讓他有些驚恐地現,范閑手中的力量何其巨大,對於皇宮里的影響力,遠比眾人想像的更要恐怖。

因為驚恐。因為知道自己將來的下場不怎么美妙,所以賀宗緯便愈地要站在范閑的對立面,尤其是陛下親自指婚,意圖緩和手下兩大愛將之間關系,卻被范閑異強強硬地拒絕之後,在失望之余,賀宗緯也知道,自己再也沒有別的道路可以走了。

皇帝陛下或許只是有些生氣。賀宗緯卻是自內心的害怕。皇帝雖然是范閑的父親,但是他對范閑的了解,還不如賀宗緯深刻。有句老話說的好,最了解你的人,往往不是你的親人朋友。而是你地敵人。

賀宗緯知道范閑不會放過自己,他不會像皇帝陛下那樣,真的認為范閑只是一位純臣一位孤臣,事事物物都以慶國的利益為先。在他看來,范閑是一個永遠以他喜惡為先的怪胎。

不得不說,賀宗緯對范閑的判斷是正確地。

賀宗緯的眼眸里沒有怨毒之色,只是淡淡的自嘲與一片冰冷,他離開了亂亂的春園,回到了書房之中。書房里地布設比較簡單,但兩旁的書架上,卻是堆著極多的書藉與帳冊。

他走到書架之旁。沉思片刻,從一個不起眼的位置,抽出來了一個小冊子,然後坐到書桌旁,開始極為認真地查核起來。

這個小冊子是京都叛亂之後,禮部與內廷合力統計的大東山方面殉國名單目錄。賀宗緯統管都察院,又有陛下信任,在很久以前。就把這個目錄弄到手里來了。而且在這間安靜的書房里,不知道看了多少遍。

第三頁。第四十二頁的皺舊程度最深,看來也是他翻的最多地地方。在這兩頁前後分別是殉國的一百名虎衛籍貫名目以及監察院在東山路殉職的人員,上面有兩個名字十分顯眼。

一個是高達,一個是王啟年。

不論是這個小冊子,禮部最後的封單,監察院的請功報告,以及至內廷的最後核准,都已經判定了這兩個人的死亡。

然而賀宗緯不信,從很久以前,他都不相信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哪怕事後他確認了大東山上收攏的屍,確實有這兩個人,但他依然不信,因為這種手段,監察院很容易便能做到。

還是那句話,賀宗緯比皇帝陛下更了解范閑。讓他產生這個懷疑,是因為這幾年來地一些小細節。先高達和王啟年是范閑地絕對心腹親信,不應該這樣默然無聞地死去,在陛下眼中看來。這都是兩個不起眼的小人物,但在賀宗緯看來,這兩個人有他自己地重要性。

其次,他這幾年一直在暗中盯著范閑,注視著其人的一舉一動,包括前幾天范閑帶著范若若以及監察院的官員前去祭陵,事後不久,他也知道了風聲,還曾經親自去查探過一趟。

和這幾年中一樣,范閑前去祭園,仍然只是那般清淡,最關鍵的是,那兩座寫著王啟年和高達名字的墳墓前,范閑並沒有刻意停駐,燒些紙錢。

范閑是個極其護短,對屬下極為照拂的官員,尤其是像這種死去的心腹,按道理來講,不應該只獲得這樣的待遇。

最後令賀宗緯下定決心,判定這兩個人沒有死的理由,則是另外一個小細節。當他動疑之後,開始動用都察院的力量,暗中旁觀撫恤放一聲。高達一生未有娶妻生子,他死後自然一了百了,但是堂堂監察院駐北齊總頭目王啟年,則有妻有女有家有室之人,可是監察院每年的撫恤是了,但是從來沒有人知道究竟是誰領走了。

而最關鍵的是,王啟年死後,他的一家老小據說都遷回了老家,而在王家的家鄉,卻沒有人現這一家老小的下落。

如果王啟年真的死了。范閑肯定會負責王家地生活起居,以他的性情,斷然不可能允許王啟年的遺孀遺女在世間苦楚地流浪。

王啟年沒有死,高達自然也沒有死。而兩個沒有死的人,為什么屍會在大東山上?為什么監察院要幫助他們隱瞞?大東山上,百名虎衛灑熱血,攔凶劍,高達身處其間。為何不死?莫非他臨陣脫逃?王啟年事前在侍在山頂陛下身旁,若他未死,為何事後不見其蹤影?莫非當陛下陷入險境時,他已經跑了?

賀宗緯緩緩闔下卷冊,唇角泛起一絲微笑,心想小范大人帶出來的厲害下屬,果然在關鍵時刻,大有范閑之風。跑的比誰都快,把自己看的比誰都重要。

這是欺君的大罪,罪當凌遲處死。賀宗緯太了解皇帝陛下地性格了,只要有人敢背叛他,或者說。只要有臣子敢把自己的性命擺在皇帝的安危之前,他一定會雷霆大怒,深心戾刻。

而且欺君的人有很多。如果王啟年和高達被抓了回來,自然難逃死路。那監察院呢?范閑呢?

賀宗緯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年輕而疲憊的臉,頓時顯得多了幾分生氣,幾分肅殺之氣。

關於范閑,他是根本找不到任何下手的空門,所以他只有等著將來凄慘的那一天,除非在皇帝陛下死之前,他能夠挑動皇帝陛下與范閑的關系。

要挑動一對父子間地關系。當然是要用心意這種比較虛無縹渺的手段。而欺君之罪,便是個誅心的玩意兒。

說到底,這大概便是范閑此生唯一的命門,此人太過多情,若當初直接把高達和王啟年殺了,哪里還會有如今這些事情。賀宗緯一念此此,不由笑著搖了搖頭,緊接著低下頭去。輕輕敲了敲桌上的茶杯。出叮地一聲響。

沒有過多久,有兩個人走了進來。其中一個約摸三十來歲,臉上帶著恭謹的表情,看這人的五官,與賀宗緯倒有些相像。而另一個人則是年將逾半百,卻依然做著儒生的服飾打扮。

「王啟年,高達。」賀宗緯沒有蘊釀什么措辭,很直接地說道:「查這兩個人已經查了一年多了,你們到底有沒有什么線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