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九章 東方火焰(1 / 2)

最佳導演 機器人瓦力 2653 字 2020-05-27

「我是一個警察。」

寂靜的辦公房間里,希斯-萊傑喃喃自語,不時在記事本上寫下什么,他在解剖著「陳永仁(billy)」這個人物,由於還沒有確定人物的具體背景和卧底時長等,之前甚至名字都不知道叫什么,王揚說:「你喜歡什么名字嗎?這個沒什么關系,好吧好吧,比利!」billy在美式英語里有「警棍」的意思,自然是暗指「比利」其實是警察。

所以希斯目前只能跳躍式地模糊感受這個人物不同時期的一些心境,這樣也足夠他揣摩出一些性格特點、喜愛習慣等,從而創造出一個屬於他的「比利」。

「嗚哇哇——」正當他沉浸於一股憂傷難受的情緒中,突然寶寶哭聲從監護器里傳出,瑪蒂爾達哭了!萊傑不禁摸摸鼻子,又愛又惱地起身走去,女兒當然是他的心頭肉,卻不是「比利」的任何人,怎么辦?這可入不了戲啊!其他演員是怎么處理這些關系的?他皺起眉頭,難道要離開她們一段時間,把自己關起來,與世界隔離?

「馬蹄,怎么了?呵呵!爸爸抱抱……」

希斯-萊傑選戲的挑剔和隨性是出了名的,但因為精湛的演技和不俗人氣,精挑細選之下,他向來還是不乏片約,去年就有四部電影上映。現在有妻有女,他變得戀家了,不想接那么多工作,現在他手頭只有兩份片約,一份是今年7月份開拍的美版《無間道》,另一份是預計明年第二季初開拍的《黑暗騎士》,而且在拍完這兩部電影之前,他不會再接其它電影,已經足夠了。

也是險象環生,萊傑差點就因檔期沖突而無法參演美版《無間道》,充滿遺憾地錯過「比利」;不過幸好沒有,他放棄了同樣定於7月開拍的《我不在那兒》的「羅比」一角,選擇了加盟《無間道》。

《我不在那兒》是講述傳奇歌手鮑勃-迪倫的生平故事,音樂傳記劇情片,發行商:溫斯坦影業,導演&編劇:托德-海因斯,主演:凱特-布蘭切特、克里斯蒂安-貝爾……還定於今年或明年底上映,這意味著什么?如果這部獨立影片是佳作,溫斯坦兄弟不會讓它在頒獎季默默無聞,類型定位就好像去年的《與歌同行》,前年的《靈魂歌王》等。

雖然「羅比」是配角,卻大概有沖擊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的機會,比同時拍攝的美版《無間道》似乎更有誘惑力。也許大部分演員都會賭神奇揚一把,反正期待了「陳永仁」有段長時間的希斯-萊傑毫不猶豫地投入到神奇揚的懷抱中,《我不在那兒》那邊只能說聲抱歉了。主制片商殺手電影(共8家公司)並不是沒有怨言,溫斯坦影業也勸了幾句,然而正可謂胳膊扭不過大腿,何況王揚的大腿很粗壯。

希斯-萊傑是《無間道》是神奇揚的人,可他亦有一些其它工作,最近他和朋友著名歌手本-哈珀有意組建一家唱片公司,踏入音樂界探個究竟。而無論萊傑還是哈珀,最希望拉到神奇揚入伙,只是他的興趣不算很大。

事實上並非王揚沒有興趣,實在是電影工作已經把他折騰得快連睡覺時間都不保!他絕對不允許自己犧牲家庭時間的,又不願只砸錢投資,他清楚自己一旦加入什么團隊,就會無法坐視不管,好像打開了潘多拉盒子,所以這件事需要好好考慮。另外要合伙開音樂公司的話,他覺得這個「三巨頭」陣容有點不怎么樣。

他一來太忙、二來是個音樂界菜鳥;萊傑分明是玩票性質居多,以他的性情也沒多少「生意能力」;哈珀有經驗有人脈,只是他的管理能力和眼光有所不足,他就是感覺還需要一個誰。

時光匆匆,沒多少時間去考慮音樂公司,王揚一直忙碌著兩部影片的籌備工作,當然他不可能什么事都親力親為,諸多事務都分派下去,他更不會擔任美版《無間道》的第一生產制片人,少管了很多事情,但改編劇本的事無論如何都要全管,並且已經是迫在眉睫,起碼人物設定、場景大綱要列好以開展實質籌備。

怎么改編《無間道》?這個問題讓王揚有些頭痛,他不想令亞洲地區的影迷觀眾失望,也不想讓歐美地區的影迷觀眾失望,然而凡是這種從東到西的改編,必有觀念差異的問題,他肯定需要選擇一個陣營或者更靠近的陣營。

wb版《無間道風雲》(the-departed,直譯為死者)毫無疑問地選擇了西方陣營,它似乎在講述一個和《無間道》差不多的故事,但風格和埋藏的主題卻截然不同,提供的觀影體驗和能量亦不同,正是因為導演、編劇、演員等人的創作團隊的整體文化差異、信仰差異、對於善惡正邪解讀的差異……主題和格調的不同繼而又導致了故事與人物等方面的不同,比如說非常關鍵的一點:時間。《無間道》里陳永仁和劉建明做卧底都快接近十年了,這讓陳永仁沾染了更多痞氣,同時他的言行舉止早已趨於平靜率性,哪怕他內心痛苦不堪;《無間道風雲》則是兩人警校畢業後各當卧底沒多久,自然又是另一番心態和言行舉止。

兩部電影各有特色,各有迷人之處,如果非要設個喜歡度排行,王揚是更喜歡《無間道》的,因為它給了更多令人難忘、值得品味的情感,不論是人物還是人物之間的關系;《無間道風雲》商業性更強,它以一種粗暴、暢快、激昂、直白、現實的方式去講述情感和故事,最後完成主題,所以它的人物和人物關系在對比之下,顯得簡單、黑白分明,他們復雜矛盾的內心世界也有點流於表面。

《無間道風雲》在美國的評價反響可以說是「神作」,爛番茄三指標93%/93%/92%,1.32億/2.89億票房,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可想而知人們對「美國化」後的無間故事和情感非常感興趣。

在亞洲那邊就很一般了,它在香港只收到103萬美金票房,台灣121萬、新加坡50.6萬,中國大陸甚至沒有引入,媒體大眾多數對其是不屑嘲笑的態度,認為它只是一部無聊的爛片。這不難理解,絕大部分觀眾都是帶著「《無間道》pk《無間道風雲》」的心態去觀看的,結果看到相差無幾的故事、美國式的思維情感,如此糟蹋神作,大家有好面色才怪。

王揚明白不管拍成什么樣,都少不了被人拿去與原版相比,似乎必然有一方會失望,如何魚與熊掌兼得?

轉眼間,他就想通了,兼得魚與熊掌的方法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拍!他會考慮北美觀眾的審美、考慮亞洲觀眾的審美,卻不會被他們束縛,這是「非傳統商業片」,最重要的是,他到底想在那么一個雙雙卧底的故事中得到什么?

「孤獨。」也是孤獨,忍受著不同的痛苦煎熬的孤獨,連死亡都無法解決的孤獨,王揚知道那是他想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