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神作!(1 / 2)

最佳導演 機器人瓦力 2557 字 2020-05-27

砰——!砰——!砰——!

「喔噢!」變化來得如此之快,光線昏暗的放映廳里生起一陣緊接著一陣的驚呼聲,三聲槍響過後,只見大銀幕中,比利、布朗、巴里根相繼死在破樓過道水泥地板上,一灘灘鮮血見證著殘酷。

「真是令人難以置信!」盡管觀眾們都感到有一股悶氣抑在胸口,卻紛紛暗贊不已,那更是一種震撼的感覺!整部影片營造渲染的氣氛風味推至這里,驟然爆發!他們開始理解為什么片名叫《死者》。伊芙琳連連做著深呼吸,雖然早就知道比利不會活到最後的,但仍然抱有期盼,現在當然沒有了;格溫沒有看過和打聽過《無間道》,她皺起眉頭,難道勝利者居然是科林么?

「精妙的殺人游戲!」、「無情的暴力。」影評人們何嘗不是在大贊,這是驚心動魄、酣暢淋漓的一場大爆炸,就看接下來的結局了。

凄婉的風笛曲響起,故事來到了比利的葬禮,所有出席的人要么面無表情要么一臉悲痛,科林沉默的樣子好像整件事與他無關,心理醫生眼眶濕潤,比利的警服照照架擺在靈柩旁邊。風笛聲和鳴槍聲讓觀眾們的心情越發涌出復雜難言的滋味,事實上整部電影下來的配樂量並不多,只有數得過來的幾段;而音效方面更令人印象深刻。

葬禮結束後,這一天,科林外出購物回家,他抱著一袋面包走出電梯,走廊上正好有一個老婦人溜著一只約克夏小狗走向電梯,科林低頭要去逗它,小狗卻被老婦人拉開,她還以警惕的目光,科林自討無趣。

「yes。」《好萊塢記者》的柯克-霍尼卡特表示認同地點點頭。這個鏡頭並不是指連路人都討厭科林,而是在某種程度上反映真實的世界,911事件之後的美國,就如《宿醉》中胖子說的那樣「每個人都瘋了」,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隔閡、欺騙、不信任和危機感,這些是警方和黑幫、比利和科林一路對抗所帶來的質感,亦是貫穿了全片的主題之一。

在無數觀眾的注視下,科林打開了公寓門,看到屋子里面,他頓時怔了怔,只見鏡頭一轉,「噢!」觀眾們都十分驚訝,是在工地逃掉的弗蘭克手下!

「條子,我不會讓你痛苦的。」胡須大漢沒有羅嗦什么,只像以前其它黑幫分子殺人時那樣笑說了句,同時抬起消音手槍,對准還沒說什么的科林就是一槍,嗶!隨著消音槍聲響起,血花爆開,濺得門和外面走廊都是,被爆頭的科林應聲倒地,手中一袋面包也落在地板上。

「又死一個!」、「居然被歹徒干掉了。」觀眾們不禁睜大眼睛,科林被把他當成是一位警察的罪犯殺掉!壞蛋雖然死了,舒暢感卻沒有多少。但不等他們和影評人們多想,又有新情況!

一身嚴密運動服、戴頭帽手套穿紙鞋的蒂格納姆走在走廊,也許他原本是想來殺掉科林的,可看到現在這個情況,他立時抬起消音手槍,看准走出門的是黑幫暴徒,嘩——!噗通!血花爆起,胡須歹徒跌倒地上,死了。蒂格納姆上前看了看倒在血泊上的科林,撒了一地的面包,擰緊的眉頭漸漸松下,轉身離去。

伴隨著老式的音樂,鏡頭上升,只見窗外的紐約布魯克林建築林立,一只老鼠從窗框邊跑了出來,覓食了一下便跑進另一邊消失在鏡頭范圍,建築鏡頭停滯了幾秒後,影片結束。

影評人們都有種心跳加速的興奮,首先最後的老鼠和建築群鏡頭就代表了很多,老鼠既是向老式黑幫片的回歸和致敬,它還深化了影片幾乎全部的主題,生存、善惡、妄想、背叛、底層社會、身份;而建築群,那么的密集、那么的令人感覺壓抑、感覺孤獨,就如看不穿那些大樓,一個人永遠都不知道別人在想什么、別人在做什么,以及他能不能相信別人,當人與人之間築起牆壁隔閡,這種孤獨無葯可救。

整個結局,所有事情都是不可控的,沒有人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科林不知道、胡須歹徒不知道、蒂格納姆不知道,而恰恰一念之間的選擇,決定了生死,決定了一切。

看著打出了演職名單的大銀幕,觀眾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what-the-fuck!

「耶穌!」這個故事真悲傷!莉薩還未能回過神來,心緒在不停地翻涌,神奇揚在聖誕節帶來這樣的影片,真是害人!哎!希斯-萊傑演得太棒了!以至於她眼前依然揮之不去他憂傷、暴躁、痛苦、微笑的樣子,「比利」給她感觸太多太多;邁克爾-皮特有著十足的大爆發,她想「科林」將正式讓他成為一個大明星,演技超群的好演員。

「不可思議!」克萊爾用力鼓掌,滿臉燦爛的笑容,這是一部神作!旁邊的亞當也猛烈拍打雙手,這些掌聲瞬間蔓延開去,放映廳幾百觀眾都鼓掌起來!一眼望去,眾人面容平靜居多,或者臉帶微笑,掌聲卻有如雷動般。

也許人始終都是環境的產物,反正比利和科林就是,而《死者》通過重點塑造兩人從小到死的歷程和變化,非常清晰深刻地表達了這個主題。

「以前我走錯路,我想做一個好人。」科林的改變來源於身份和生活的改變,他喜歡警察生活、做好人的生活,喜歡那些正面欣賞稱贊和警官老婆,而不是那些不見得人的陰暗黑幫和婊子。然而他不是正義的,他只是喜歡正義帶來的好處,他就是那種「看起來像個警察」的人,所以在有選擇的情況下,他還是不自首,他從來都沒想過做什么好人。

可悲的是,科林一直都想擺脫弗蘭克,堅信和奉行的行為准則卻都是弗蘭克教給他的那一套。

比利也有改變,不只是過著與理想不相符的生活會鑄就悲劇,他一開始是心存正義、熱血沸騰的少年,去當卧底是為了證明自己想當一名真正的警察。然而後來,他不想干了,不想做卧底,也不想做警察,他說結完錢、要回一個身份就回家,再也不理這些狗屎,正義去了哪里?是什么造成了他的改變?

正是因為他明明一路是正義的警察,卻沒有得到絲毫好處、贊揚和認同,只有痛苦不安,睡覺都睡不著,他不喜歡了。

笑著鼓掌的南希知道,這也是「對不起,我是一個警察」不登場的原因之一,毫無疑問,人都傾向於得到鼓勵嘉獎、傾向於在得到更多人認同的群體內生活;而不是默默付出、而不是在一個不舒服的小眾群體內如何,不管哪個群體是正義或邪惡,不管自己的做事是正義或邪惡。幸運的是,如今地球上的普世價值、最大的群體屬於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