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赤虎寨 (上)(1 / 2)

瀟水繞道州城而過,匯入湘江,四季通航。

陸寧來到這個世界最大的感受就是,江河在現今真的是太重要太重要,很多州縣,都是建在江河之畔。

道州在現今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所謂「襟帶兩廣、屏蔽三湘」,是楚地通往嶺南東、嶺南西、海南及西南地區的交通要塞。

道州城,雖然城門前高懸的無數頭顱已經在文總院來道州前就已經撤去,但州城中,好似還彌漫著血腥氣息,百姓各個惶恐不安,白天大街空巷,行市閉門。

道州永明縣,西是嶺南西道的桂州,南則與嶺南西道的賀州接壤,縣境西部、南部連綿大小山峰,屬於五嶺之一的都龐嶺,現今將廣東和廣西稱為嶺南東道和嶺南西道,就是說兩廣處於五嶺之南。

赤虎軍的駐地,就在縣境西南的一處山嶺上,這處山嶺從此便被當地人稱為赤虎嶺。

赤虎嶺南的山地平原,散居著大大小小的峒蠻部落,北十余里,就是被後世稱為龍虎關的荊峽關,是楚地到粵西的重要通道之一,歷來也是兵家必爭之地,漢時此處曾經有關隘,現今已經不見,留下兩座山峰間很狹隘的一條通道,但不管怎樣,如果是軍團規模從此地征伐南漢,必然要過荊峽關。

赤虎軍駐扎在此,除了南抗群蠻,又可以更好的訓練士卒山地叢林作戰的經驗,也是對荊峽關通路的一種鉗制。

……

清澈河水一路向南蜿蜒而去,永明縣大大小小村落幾乎都分布在流經縣境的幾條溪河的附近。

陸寧和蘇小小正河畔散步的這條清澈小河,叫源水,流經赤虎山下,也是赤虎軍取水之地。

王寒時雖然被貶謫為道州觀察副使,但道州的政務,陸寧還是交由他暫領,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了赤虎軍成軍。

現今的赤虎軍,有突擊營五百人,先鋒營五百人,泉漳營五百人,新招募的土蠻九百余人,編為第一營和第二營,加江南射手的混編,每營各五百人,其余編為第三營,有一百四十人,也就是十四班,滿編自然還會是五百人。

五百江南射手,第一營和第二營各編入一百人,第三營編入二十八人,還有二百七十多人沒入編。

帶了這些弓手入楚地後,陸寧已經用自己齊帝的身份寫信給保寧公,索要這些射手,並要保寧公將射手的家眷遷去江陵府,實際上,突擊營軍卒的家屬,也都遷到了江陵府,對這些軍卒來說,自然是一種親厚恩遇,畢竟原來這些軍卒家眷很多都是窮苦鄉下,現今被遷去了魚米之鄉。

赤虎軍很可能長期在海上漂泊乃至前往東南亞一些節點港口作戰,是以軍屬才統一遷徙,便是回來探親也好安排,當然,現今也是暫時的,將來如果更南方有比較宜居的海港,赤虎軍家眷,還要南遷。

在給保寧公的信里,陸寧倒是動了些感情,甚至說,只要吳國公和保寧公你們還在,且覺得唐國這樣維持下去很好,唐國我便可以不征。又說唐王若降,以國公待之。

江南三地,唐、鎮江和吳越,陸寧並不想動刀兵,隨著國力差距的拉大,和平解決最好,就如歷史上,吳越降宋,就是很好的范例。

實際上,現今因為四個上使館的設立和泉漳的被割讓,李景遂政權對全境的控制已經支離破碎,尤其是被四個上使館分割到西部的州縣,怕漸漸下去,已經不知道有唐主。

李景遂自然想不到,上使館看似僅僅是北朝管理商務糾紛的機構,但實則漸漸蔓延的影響力,會對他的統治權造成如此大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