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5章 漢闕(大結局)(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3464 字 2022-07-1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漢闕最新章節!

「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宣成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有余年,輔孝昭皇帝十有余年,遭大難,躬秉誼,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寧。宿衛忠正,勤勞國家,功德茂盛,勛如蕭相國。」

這是當初劉詢給霍光的蓋棺定論,即便後來霍氏謀反,除了一個幼孫霍武外全部族誅,依然沒有影響這評價——頂多就是將霍皇後葬在霍光墓旁給她加了個惡謚春秋筆法一番。

但明面上,十多年來,劉詢對霍光都畢恭畢敬,每年派人去墳墓祭掃,近來又恢復了霍氏孤兒的地位,讓他繼了博陸侯之爵。今日麒麟閣上眾人皆直書姓名,唯霍光不然,只曰「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姓霍氏」以示尊敬。

劉詢很清楚,霍光承上啟下,從天下從土崩瓦解的邊緣拉了回來,又有策立之功,沒有他下決意,劉詢不一定能當上皇帝。

承認他的功績和地位,就是在維系自己繼位的合理性——雖然隨著完成滅匈奴和治比文景的成就後,這點已經可有可無了。

而霍光又曾遣傅介子出塞再通西域,謀劃了必滅匈奴的國策,給今朝完成此事打下了基礎。

但要實打實地論功勞,劉詢心中,霍光是略不如任弘的。

「弘有蕭何之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有張良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又有韓信之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

真是一個完人,所以才能在短短二十余年間,做下了那么大的事業:開西域,破西羌,救烏孫,輔新君,平霍氏,滅匈奴,興百業,定春秋,拓絲路,獻輿圖,他還給劉詢留下了無數人才,功如三傑之和,若無他,大漢的中興將大打折扣。

而在個人感官上,霍光讓皇帝芒刺在背,任弘使劉詢如沐春風。霍光步步緊逼,任弘卻知道退讓,用一種猶如自我放逐的方式西行,避免了君臣相殺的悲劇發生,這是最讓劉詢感懷的事。

「有臣不,有朋友如此,朕復何求?」

功臣次序和入選都是有其政治原因的,郭翁中、辛慶忌、韓敢當、馮奉世、張敞,是劉詢內定的未來輔臣,所以他們即便功勞有所不及,也必須入選!這是他們的政治資本。

霍、任二人亦然,在劉詢看來,霍光只代表了過去。

而任弘,代表了現在和未來,看看朝中諸卿吧,數數麒麟閣上諸功臣吧,還活著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算「任弘黨羽」,連他最信任的郭翁中,都做過任弘舊部。

形勢如此,也是劉詢無可奈何,他也欲打造自己的班底,奈何天不假年,若再給他十年時間,當不會如此。

「任弘當為第一!」

於情於理,於私於公,他都必須第一!

只是說好的按照官職排序,大將軍怎么也比驃騎將軍大,這有點不好吧。

弘恭在旁小心地提醒皇帝。

劉詢卻只輕描淡寫地一揮手:「那就拜他為大司馬大將軍!」

皇帝活著的時候,大漢不需要另一位大將軍來掣肘。

可一旦自己駕崩,卻必須給任弘這個名號——除了他,誰還有這資格?

隨駕來麒麟閣的群臣都暗暗吃驚,只是有人驚懼,有人驚喜。這意味著陛下要效孝武托孤之事,招西安侯歸國輔政?不過,皇太子也已經二十多歲了啊,又有天子言傳身教,請名師教之,其氣質性格,若非要找一位皇帝來比的話,那就是頗似孝昭。

但劉詢接下來的決意,讓所有人都驚掉了下巴。

「昔時,秦孝公求賢令有言,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故以商於六百里封公孫鞅。」

「而古之哲王,自周以降,至於漢興,宅中御宇,莫不內封子弟,外建藩維。」

等等,天子這是要做什么?連算是「任弘一黨」的丞相張敞,御史大夫黃霸都心生惶恐,這是要封王?

二人連忙站出來勸阻道:「陛下,白馬之盟立有祖制,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諸卿誤矣,高祖之制,為內諸侯王者方擊之。」劉詢卻大笑。

「但外諸侯王,從閩越甌越,到如今的烏孫句町等,從未斷絕,何來違背祖制之說?」

外外諸侯?

「書曰,方五千里,至於荒服。身毒河中之地,已在九州之外,到了另一個大洲,立國於斯,豈非外諸侯哉?」

劉詢讓手下舉著天下九洲輿圖,接過一把玉斧,揮向圖中的蔥嶺位置。

那是赤縣神洲和西牛賀洲的分界,遭玉斧輕輕一劃,就被分開來。

整個麒麟閣鴉雀無聲,群臣稽首下拜,只聽到玉斧劃破地圖的刺啦微響。

「將這西半邊的地圖,連同朕的制書,一起送去給道遠。」

「告訴他。」

「朕承祖考,惟稽古,建爾國家,受茲白社,封於西土,世為漢藩輔。」

「其國名曰:賀國!」

想要成為「漢高宗」,必須有大氣魄和大智慧。

想要君臣善始善終,不出現田氏代齊的局面,怎么辦?

那就給他一片和中原一樣大,甚至更大的「江山」,反正「天下」的概念已經擴大到九大洲,反正那片土地,本就是任弘自己打下來的。

整個西牛賀洲,甚至是更往西的地方,什么歐洲非洲,都給你,只要你吃得下!

這是天子對麒麟閣第一功臣,最大的獎勵和承諾。

劉詢知道,任弘一定能讀懂自己的暗示:

「只要你不回來重走霍氏老路,朕我保證,自此之後。」

「大漢,分東西!」

「劉與任,共天下!」

六合四年九月,托勒密埃及亞歷山大港。

「詩下武有雲:受天之祐,四方來賀。賀國之土,東至於蔥嶺,西至於安息,南至於赤道,北至於碎葉。西牛賀洲,十王百侯,汝實征之,以夾輔漢室!」

因為害怕海路船難遺失,制書原文和朝廷使者仍在身毒都護府,等任弘回去親自接,送來的只是副本。

這卻是效仿周代封太公望於齊之事,所謂十王,應該是烏孫小昆彌、奄蔡王、難兜王、康居兩王、月氏五部五王等,以後或許還可以算上埃及女王。

百侯那就數不清了,任弘手下在印度做了人上人的「關西侯」們,以及形形色色的投降印度剎帝利小侯。

「賀國,賀王」

「這下,我也成阿賀嘍?」

「病已啊病已,真有你的。」

任弘讀罷不由感慨,又是大司馬大將軍,又是封王。雖然是承認既定事實,但皇帝能下這樣的決心,確實足夠大氣,就像當初封解憂為楚國公主一樣,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看來,他當初果然沒選錯人,這確實是領導人該有的樣子,只可惜天不假年。任弘說過的,他一旦收到這樣的詔書,就意味著一件事:天子時日無多了。

再一看制詔發出的日期,已是五個多月前,他走得太遠了,老友的音訊最快也要半年才能送到。

任弘不由望向東方:

「陛下,還健在么?」

「確鑿無疑,任將軍從始至終都弄錯了,那海西大秦國,或稱之為羅馬者,與中原之嬴秦,毫無關系!」

在離開亞歷山大前,城市南方靠近湖泊和尼羅河的港口里,褚少孫悄悄找到正在認真翻越莎草紙,津津有味看書的劉更生,告訴他這個自己的大發現。

這是褚少孫在托人詢問了第十軍團的俘虜、龐培的黨羽、圖書館里的希臘學者,多方驗證後得出的結論。

羅馬的歷史比他們想象中更長,早在秦始皇帝時就是地海強國,與條支,也就是塞琉古國的沖突,也是羅馬自西向東擴張導致,與任將軍著作大秦國志略里描述的完全對不上,而且觀其文字語言習俗,都沒有一點中原文化的跡象。

劉更生聽罷後抬起頭來,卻沒有太過吃驚,他早就發現了,也就普通的大頭兵信之不疑,將軍說什么是什么,但凡是聰明人,早就看出了貓膩,恐怕連天子都不例外,只是看破不說破。

於是劉更生道:「這世上,本就多有附會的傳說,諸如太史公記載說,夏侯氏北奔為匈奴之先,古史言之鑿鑿,但其實根據不大。」

「將軍乃是凡人,而非全知全能,他也會出錯。」

這是變相承認了。

「那該如何辦?」褚少孫躊躇起來,要知道,任將軍西征,乃是建立在「大秦國」這個謊言基礎上的,一旦此事被戳穿,很多事情就不一樣了。

劉更生卻笑了,時至今日,西征已畢,事實既成,這個謊言,也沒那么重要了。

他將正在閱讀的莎草紙遞給褚少孫。

「這是我從一位希臘大賢書中看到的一句話,他亦是帝師,今日便送給你。」

「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

劉更生鼓勵褚少孫:「既然褚先生看出了端倪,那便寫出來,公布出去,有些事真就是真,假就是假,將軍不是常說,真理越辯越明嘛。」

褚少孫頷首,又看了看周圍,埃及女王征用了幾乎全埃及的船只為漢軍運送書籍、工匠和那些被綁架上船的希臘學者,士卒們已經搬運完食物和戰利品,隨時可以出發。

但就在這時,陳湯卻過來喚劉更生,說將軍讓他們陪同,去一個地方。

「去何處?」

陳湯指著遠處,城市另一頭的巨大奇觀。

「大燈塔。」

陳湯笑道:「今日是九月重陽,將軍要帶吾等登高望遠!」

「遠看已覺甚高,到了近處,更是仰之彌高啊。」

法羅斯島上的大燈塔已經被漢軍搜了一遍,每層都安排了人看守,以防刺客。

劉更生早在剛到亞歷山大港時就嘗試遠遠測過其高度,大概百步,一百三四十米,毫無疑問是世界第一高的建築——大漢最高建築是建章宮朝鳳闕,但也不到大燈塔的一半。

「知道為何能修這般高而不倒塌么?」

任弘也在仰望,百米高樓在後世隨處可見,但在這公元前的世界,卻絕對是奇觀。

他告訴劉更生:「因為托勒密王在修此建築時,不但有匠人,還有數學家幫忙!」

數學史上的不朽先賢歐幾里得正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亞歷山大港,寫出了幾何原本,這本書有多厲害?兩千年後,明末的徐光啟與傳教士利瑪竇一起翻譯了其中的幾卷,依然能有醍醐灌頂式的感悟,哪怕到了20世界,幾何原本依然能被當做幾何教材來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