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狐(2000月票加更)(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654 字 2020-06-11

「姑墨王,你可知罪?」

次日,姑墨城外烏孫人扎營的地方,狼狽不堪的姑墨王被推入氈帳,跪在地上。聽到聲音後抬起頭,就看到了面前笑眯眯的年輕漢使。

他穿著一身謁者衣冠,手持八尺節杖,手指捻著染成紅色的氂牛尾輕輕把玩,笑容陰婺。

其右邊站著個身材高大雄壯的漢人護衛,手時刻放在環首刀上,一雙牛鈴大的眼睛瞪著自己。

左邊則是曾是自己階下囚的粟特商隊薩寶,史伯刀,此人正作為翻譯,將漢使的詢問轉譯成姑墨話,指著鼻子尖質問姑墨王。

「姑墨王,天使任君問你,可知罪!」

「我……」

倒霉的姑墨王想起這兩天內發生的事,頗覺荒誕。

溫宿是小邦,對烏孫人的予取予求不敢有任何質疑。而姑墨體量不大不小,幾個城加起來兩萬余人,勝兵數千,所以不似鄰國那般膽小。

姑墨王覺得自己前不久接待烏孫使團也算周到,便派人與烏孫王子元貴靡談條件,希望能將提供的糧食降一些。

他是為了自己么?是為了城內的貴人和邑民們,不用出太多血,能寬裕地渡過這個夏天啊。

可烏孫人卻蠻不講理,忽然終止了談判,四千騎將姑墨城一圍,眼看就要進攻。

城內的姑墨貴人竟怕了,於是在姑墨王召集他們商量對策時,齊齊擁上,將姑墨王綁了,和烏孫人索要的糧食一起從城牆上扔了下來。

在西域,國王經常被推出來背鍋。昔日大宛殺漢使惹來討伐,漢軍第二次攻宛已破外城,大宛人畏懼,於是殺死了宛王而出善馬,祈求和平,大宛得以保全,但宛王的腦袋卻掛到了長安北闕。

和如今在姑墨發生的事,如出一轍,不過是正常操作。

本以為必死無疑的姑墨王被帶入營地後,才發現自己見的不是烏孫王子、右大將,而是眼前這位漢使。

任弘十分友善,給姑墨王松了綁,賜座,還和藹地問了他這個問題。

「我……我知罪!」

姑墨王見似有一線生機,立刻放下了倔強,朝漢使下拜,將自己的罪過一一道來。

「我誤信大臣,違抗了烏孫的要求,沒有提供足夠的糧食。」

姑墨王瞅了一眼史伯刀,又道:「我還被巫師所騙,以為粟特人是導致今年姑墨干旱的原因,想要驅逐他們,不曾想,粟特竟是漢使的人。」

任弘聽後笑吟吟的,頷首道:「這兩樣只是小錯,姑墨之所以遭到進攻,是因為另一個大錯。」

但姑墨王想了半天想不出來,任弘便板起臉,將節杖重重敲在地面上,呵斥道:

「大漢已經重返西域一年多,在渠犁重新屯田也有半年,而姑墨國身為大漢曾經的臣屬,竟然遲遲不與匈奴斷交,派使節去長安入貢,求天子賜印綬,簡直是不忠不孝。你說,是不是大錯特錯!」

姑墨王恍然大悟,當年漢軍攻大宛時路過過姑墨,所以姑墨也曾入貢漢朝,可沒多少年,漢軍就撤離了輪台,西域也鮮少見到漢使,北道為匈奴控制,請朝之事也就荒廢了。

他立刻朝任弘連連行禮:「我立刻派使者去大漢,請天子饒恕,可還來得及?」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任弘摸著節杖笑道:「天漢的大門,永遠為迷途知返的西域游子敞開,來得及的。不過,姑墨使者到了長安,要怎么說?」

「姑墨已同匈奴斷交,攜帶細氈等貢品來朝,願永為大漢屬邦?」

「還有呢?」

姑墨王又卡殼了,還是做翻譯的史伯刀實在看不下去,提醒他道:

「是漢使任謁者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才讓你幡然醒悟,重新歸漢的。」

「沒錯,多虧了任謁者,姑墨定會表述漢使的大功!」姑墨王擦著汗,還以為自己過關了,不曾想,任弘卻板起臉。

「這就夠了?」

姑墨王大驚,求救地看向史伯刀,他卻搖搖頭,這下連機敏的粟特人,都不知道任弘還有何不滿了。

任弘耐心地指點姑墨王道:「這幾日發生的事你也看到了,烏孫發兵數千,替大漢懲罰那些沒有向漢入貢,失了臣屬之道的城郭諸國。前日是溫宿,今日是姑墨,過幾天是龜茲,再往後,會輪到誰倒霉呢?」

「所以,姑墨得將這件事,告訴鄰居友邦們。姑墨王,你不會連姑墨與哪些邦國毗鄰都不知吧?」

姑墨王當然知曉:「除了溫宿、尉頭外,還有疏勒和莎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