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好吃不過茶泡飯(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335 字 2020-06-11

「我的家丞夏翁也是蜀人,很早就與我念叨過故鄉的苦荼滋味。」

在閣樓上就坐後,任弘如是說。

苦荼,這就是茶葉在蜀中的稱呼,司馬相如也將其稱之為「荈詫」。不過夏丁卯來自蜀郡南部,堅持用家鄉話將讀作「蔎」(shè),他開心就好。

所以任弘很早就知道蜀郡已有種茶之業,其中以犍為郡武陽縣,也就是後世的四川眉山最為出名。只可惜碩大一個長安,居然沒有賣的地方,據說是因為此物只有蜀人才吃,沒有市場和利潤,只偶爾被地方官當做特產送入未央宮作為貢品。

夏天時,任弘讓盧九舌在九市中開張香鋪,也派人去蜀郡一趟。等他從河間國返回長安時,聽說茶葉買來了,第一時間便讓夏丁卯演示演示蜀人吃茶之法。

讓任弘沒想到的是,還真是「吃」。

老夏見到故鄉產物很是高興,便將那些來自南方的茶餅敲開,放進陶罐里煮了起來,煮熟後將湯水撇去,只留下已經沒啥味道的茶葉渣,拌到粟米飯中,端到任弘面前。

任弘滿臉問號,追問一番後確認,這就是蜀郡窮人吃茶的方式:當成野菜下飯。

夏丁卯嘴里嚼著茶葉與任弘道:「吾等窮漢都是將蔎葉合煮以為食,不過城里的士人還有另一種更麻煩的吃法。」

真是浪費啊,任弘最後選擇將夏丁卯棄之不用的湯水倒進飯里,再加點鹽和梅干,來了一碗熱騰騰的茶泡飯。

窮吃法他見識過了,今日拉了張匡和王君房來,卻是想看看士人的「富吃」又會如何。

王君房顯然是其中老手了,主動為眾人分茶,邊操作邊為他們講解。

「荊巴間采荼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灸。我也只是偶爾回巴中時才與人同飲,在長安卻極少能見到。」

卻見他將那一塊塊不知道是不是采茶工用腳踩實的茶餅掰開,放在小爐上炙烤至紅色,等其有些發脆後,才在器皿是搗碎成茶末,放入陶罐中,再倒入煮沸的水,茶葉的淡淡清香便充斥屋舍。

但王君房卻又問道:「店中可有蔥、姜?」

這是要做菜?任弘和盧九舌面面相覷,張匡卻不感到奇怪,說蜀士吃茶就得放這兩樣,還略帶鄙夷地說道:

「苦荼作粥,若不加蔥姜等佐味,乃閭左之輩食草也。」

粥……粥?

任弘就這樣眼睜睜地看著王君房將蔥花和姜絲放進還算淡雅的煮茶罐中,將其污染成了一鍋普通菜湯的形狀,心里又道了一句可惜。

這還沒完,王君房還讓人去他店中取來橘皮加入,屋子里的味道越發奇怪,最終端到任弘面前的,是一碗顏色可疑的羹湯,那點茶葉的清香,早就被蔥姜橘皮的濃烈氣味掩蓋。

「此羹可以祛濕,醒酒,西安侯請!」

「畫蛇添足啊。」

任弘喉嚨動了動,看著面前的「茶粥」心情復雜,因眾人都在等著他先喝才敢舉盞,便品了一下,根本不像茶,再放只雞進去就可以熬高湯了。

王君房和張匡大贊家鄉味,任弘卻只嘗了兩口便落盞了,同時明白,為何世人一點不待見蜀人這原始的茶文化,甚至加以鄙夷。

千余年後從中國風靡世界的拳頭產品,眼下還只是蜀人自娛自樂的黑暗料理。

雖然吃法小眾,但既然能制作成餅狀售賣,價錢也不便宜,因其輕盈易運輸,干燥情況下還能保存許久,已經具備了遠途商品的特性,任弘現在最關心的,是種植情況與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