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百聞不如一見(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860 字 2020-06-11

金城郡湟水的支流名為「浩門河」,也就是後世甘肅青海交界的大通河,水流峽山,岸深若門也。

「此地真是像極了烏孫。」

帶著一眾騎從勒馬河邊,烏孫騎將烏布只想大呼痛快,自從跟著瑤光公主來到大漢以後,他們很久沒這么快活的馳騁了。

長安周邊就不提了,到處都是人人人,城里居然還不能縱馬,要將速度壓得很慢。

唯一的綠地上林苑乃皇家園林,不得擅入。頂多去樂游原跑跑馬,汗都沒出就到頭了,更多的時候,他們這些被楚主安排來「保護」瑤光和劉萬年的烏孫護衛,就只能在蠻夷邸和西市喝酒看人角抵為樂,馬和人都胖了一圈,還順便學了點漢話。

不過在西安侯赴任護羌校尉後,十多名烏孫騎從就被瑤光打發跟著任弘來金城郡,再度回到了山高天近的廣闊天地,烏布感覺自己又活過來了。

在兩側的山脈之中,是寬闊的河床和碧綠的河水,枯黃的草地間,間或有落下後沒化的初雪。縱馬於此,黃白色塊隨著馬匹飛速奔馳撲面而來,在眼底留下一個驚艷後又倏然而去。

抬起頭,更遠一點的祁連山和達板山分列兩廂,下半為茂密森林,地勢起伏,線條柔和。上半邊因海拔高,積雪時長,植被難以形成,是裸露的青石本色,在午後太陽的明麗的光影下,黛藍與青灰交映,棱角明晰,山頂則是終年不化的皚雪。

唯一不同的就是植被,河邊長滿了沙柳,還有成片的黑刺林,入冬後河水變小,露出了河心洲。

一群羌人正驅趕著牛羊淌過河床,朝一條支流的河谷中走去,十余騎副武裝的羌人騎著高大的河曲馬,警惕地盯著這群不速之客,將畜群和趕著馱馬馱運廬帳的婦孺保護在內。

一年多前,烏布曾帶著三四十人,在龜茲與任弘的使節團並肩作戰,頂著數百龜茲兵圍攻而堅守不退,眼下見羌人在瞪他,他也瞪了回去。

好在任弘等數十騎及時趕到,一個漢官上前用羌語呵斥羌人,他們才加快速度過河,朝一個背風的山谷走去,只是回頭看向漢官的眼神不怎么友善。

「董長史,這是哪個部落的羌人?」

任弘騎著蘿卜來到河邊,望著那群羌人的背影,他們披散著頭發,裹著羊皮衣,天熱的時候解了纏在腰上。

董通國是令居縣人,他作為長史,秩六百石,乃是任弘麾下佐吏之首。護羌校尉經常換,但長史卻總是他,對羌事十分了解,他稟報道:「是煎鞏羌,就住在浩門河兩岸。」

任弘頷首:「煎鞏羌……我記得你說過,這是僅次於先零、卑禾的河湟第三大部?有廬帳數千落,勝兵五千騎?」

「正是。」董通國已經侍奉過四位護羌校尉,這西安侯是最年輕的一位,也是最不恥下問的一位。

「煎鞏羌本是先零羌的一支,孝武皇帝時先零被將軍李息擊潰,退往湟中和鮮水海,留在當地的先零羌就散居各處山谷,蕃息分化開了。」

據董通國說,除了煎固羌外,先零羌的血親、姻親是遍布金城的,破羌縣有「黃羝羌」,允街縣有「當煎羌」,安夷縣有」勒姐羌「,河關縣有」封養羌「,白石縣有「牢姐羌」,實力還都不弱。

畢竟河湟本就是羌人世居之地,漢人陸續遷入,卻只占了開闊肥饒的湟水兩岸。湟水支流那數百上千個山谷,以及陡峭的高山森林則難以涉足,便成了羌人的居留地。

如此一來,金城郡幾乎每個縣,都是漢羌雜處,不誇張的說,出了縣城十里,就是羌人的天下了。

「所以在金城,漢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牽一發而動全身。」

他這才理解了浩星賜的顧慮和擔憂了,和對付匈奴那種御敵於外的戰爭不同,一旦羌亂開始,漢軍要應對的不止是東進的先零羌,還有全郡數百條大小河谷里聚集的羌人。

打進入金城郡後,任弘就時常見到,羌人被發左衽,而與漢人雜處,習俗既異,言語不通,除了像龍耶干芒那樣淪落為奴婢的。普通羌人也常為豪右所徭役,小吏奸商侵奪欺壓,怨氣日積月累。

一旦亂起,平日官府士吏對他們的欺壓有多重,到時候反抗就會有多大。

「果然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任弘若有所思,來到金城郡後他才發現,典屬國提供的地圖也好,奏疏記錄也好,都無法真實反映羌人的詳情。如此復雜的形勢,若是不親自在當地走走看看,光在長安和郡城看地圖拍腦袋做決定,肯定要出大事。

「辛武賢眼睛只往外看,卻忽略了內部這些潛在的敵人啊,若無朝廷發大兵來,光靠金城郡,絕對無法彈壓住。」

「不過浩星賜的一味綏靖也有問題,越是忍讓先零羌,他們就越是猖獗。羌人也是欺軟怕硬,眼看大漢不保護小部落,坐視其滅亡,金城郡內部諸羌的向背,還用說么?」

聽說之所以叫金城,是因為西方屬金,且希望邊境固若金湯,如今看來,還真像極了一口在柴火上的湯釜啊,羌人就是底下的柴。

他迫切了解羌人的一切,隨時讓董通國待在身邊,問這問那。

不過在跟在任弘身為作為「護羌校尉從事」的少年辛慶忌看來,這些對話十分無聊。

……

辛慶忌久慕西安侯之名,聽說他來做了護羌校尉,便懇求父親讓自己隨其北上令居縣,辛武賢居然答應了——他雖然相信了任弘願助他推進戰事的承諾,但還是多了個心眼,派親兒子來跟著任弘。

護羌校尉手下除了長史、司馬由朝廷任命外,還可以自行征辟從事隨員,兒子年紀不小了,很快就要步入仕途去長安為郎,也順便讓他跟著任弘歷練一番混點資歷功績,不虧。

辛慶忌不知其中緣由,只是出於少年郎對偶像的仰慕,不過同行數日,光環消散,讓辛慶忌失望的是,一路上,西安侯並未表現出不俗之處,哪怕休息時,不是在翻閱簡牘,就是同董長史聊些無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