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畝產又是一萬八(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2038 字 2020-06-11

談話當然不能在呼吸皆是臭氣的糞塘邊進行,而挪到了田邊上,仆從想要給任弘撐屏風遮陽,卻被他拒絕了,只和眾人一起擠在一株大槐樹的樹蔭底下。

面黑的氾勝之臉上還沾著汗珠,面對忽如其來的西安侯,他表現得有些木訥,並不是很能說,問一句答一句。

好在他讀過書識字,這是大多數力田沒有的技藝,也難怪歷史上再過幾十年,能夠著書立說,對自己做的事,也有清晰的認識。

「聽說氾水鄉幾年來畝產都為全縣之首,如何做到的?」任弘如此問他。

氾勝之下拜道:「無他,只是遵循趣時、和土、務糞、務澤、早鋤、早獲這十二字而已。」

一提到種地,他話立刻變多了起來,絮絮叨叨地解釋他從小跟在父親身邊耕作,總結的十二字。

時機選定後,「和土」成了農業生產的核心。即利用耕、鋤、平摩、等方法,消除土塊,使強土而弱之,弱土而強之,以保持土壤松軟細密。

「初春地氣開始通順,適宜犁耕堅硬的黑壚土,翻耕後把土塊磨碎。這樣反復之後,堅硬的黑壚土變得疏松柔。」

「杏花盛開時節,則適宜耕種輕土和弱土,翻耕後用重物鎮壓或讓牲畜踐踏,如此過於疏松的輕土和弱土便能變得結實。」

這是改善土質的法子,土地的能量有限,還要「務糞」,分了基肥、種肥和追肥,不同時期用的肥有講究,那糞塘里漚的熟糞,便是用來追肥的,這便是讓氾水鄉畝產增加的法門。

聽說西安侯家的庄園也在漚肥熟糞,氾勝之倒沒有吃驚,反而承認說自己是幾年前,發現一些老農偷偷以此法肥地,軟磨硬泡後學來的。

「不瞞君侯,本鄉地乏而人眾,能開的地方都已平整為地,只剩下些許山澤深林,百姓餓,不想辦法增產,就養不活越來越多的人,大河的決口雖然堵上了,但濟陰依然水旱無常,下吏身為力田,若是餓死了人難辭其咎,不得不想辦法從地里多刨點食啊。」

確實,像濟陰這種人多地窄糧食不足的地區,若不想方設法增產,日子久了就要有人間慘劇了。

飢餓,那是一頭從人類先祖還四足著地時,就緊緊跟尾行於後的凶獸。

是它逼迫狩獵采集的人類先祖,遷徙得滿世界都是,因為狩獵采集需要無比廣袤的地域才能養活一小撮人口。

但這種生活太不穩定,狩獵太考究運氣,在一無所獲時,又是飢餓,逼迫人類開始向那些先前不吃的東西下手,粟的先祖狗尾巴草、野麥、野生豆子,都往嘴里塞,那或許便是神農嘗百草的時代。

因為對飢餓的恐懼,人類甚至開始學著松鼠,將豐饒秋天里吃不完的野谷種子留著以備不測,某個意外,不小心播撒在部落周圍,人畜踐踏,雨水澆灌,來年那里長出了一片谷物,農業就這樣誕生了。

當農業比狩獵采集能得到更多食物後,定居也隨之出現,人類不必再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尋找食物,他們知道食物就在那兒,在田地和牲畜欄里生長著。

人們可以花更多的時間在其他事情上了:紡織、制革、制陶、交談,將村庄用圍牆圈起來,防止其他部落來搶食物,然後出現了職業分化,階級差異,出現了國家。

但那頭凶獸始終沒有遠去,一直在徘徊左右,穩定的生活讓人口持續增加,食物壓力越來越大,一旦遇上天災人禍,吃飯又成了問題,一切文明的假象都將褪去,相互殘殺後滿地狼藉。

於是人類還是沒法松懈,繼續打磨自己生產食物的能力,鐵和青銅替代了木頭石器,在技術上,也從刀耕火種,到了精耕細作。

戰國時有了壟作法,把田地開成一條條的壟和溝,將庄稼種在壟上。在此基礎上,孝武年間又有趙過推行了代田法,把耕地分治成畎和壠,隔年代換,如此便不必休耕,最大程度利用地力。

聊到這,濟陰郡的勸農掾史見任弘對氾勝之頗有贊賞之言,有點心慌。

若是氾勝之被君侯抬舉,往上舉薦,郡府甚至是大司農定會賣西安侯面子,加以重用,回頭自己一個埋沒人才的罪名是跑不掉了。

遇到這種事,官僚第一反應便是甩鍋。

於是他板起臉,率先向縣田嗇夫發難:「田嗇夫,汝治下出了如此人才,為何不向郡中舉薦?連續幾年氾水鄉產量頗豐,為何不加以賞賜?」

田嗇夫大呼冤枉:「下吏豈敢嫉賢妒能?只是郡里讓力田及里父老善田者受田器,學耕種養苗狀,行代田法。但氾勝之身為力田,卻私改代田之法,下吏沒有責罰已是違令,焉能舉薦?」

這田嗇夫卻是將路走窄了,認死理,只尊上意推行。

這便是任弘特地跑一趟的原因,代田法在關中、三輔和河西推行得很不錯,畝產能增加許多,他家的庄園也用此法,幾十年來被奉為增產的不二法門,沒想到一個小力田卻敢挑戰權威,私自改進代田法。

任弘看向氾勝之,問他為何要改,氾勝之道:「代田以耦犁,多人者田日耕三十畝,少者十三畝,用力少而得谷多,適用於官田和豪強之家。但本鄉多是小農,田地一代代分下來,分散破碎,東一畝西一畝,又缺乏耕牛,全按代田法推行,不太適用,故下吏斗膽損益。」

確實有一定道理,有時候新的生產技術,不一定讓世界更平等,反而會加劇不平等。

問百姓為何不以牛耕,行代田法,就跟問飢民何不食肉糜一樣。一般小自耕農僅能勉強維持果腹而已,少有羨余,很難買得起動輒萬錢的耕牛。代田法對他們影響不大,從中受益甚小。

受益最大的,反而是任弘這樣的大地主,能夠投入大量耕牛和人力,在大面積土地上輪作。

種地有利可圖的豪強列侯,由此就更有財力和動力兼並了,地方官府甚至在暗暗支持——既然小農種來種去只繳那么點田租,倒不如讓豪強列侯來種。

國家整體財富在增加,可小農的家庭卻在紛紛破產失去土地,淪為奴婢和流民,類似的事,人類歷史上真是屢見不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