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自干漢(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822 字 2020-06-11

今日恰好是個陰天,但車師盆地依然酷熱,火焰山的砂岩上仿佛有熱氣在流動,顏色猶如烈焰熊熊,火舌撩天。

「可惜俺老任沒有芭蕉扇,不然……」

任弘便位於火焰山前,站在鼓車上,額頭的汗不住往下流,在他身後是西域諸王的軍隊,正陸續從火焰山後開出,匯入任都護的隊伍里。

什么鄯善王、車師王、焉耆王、危須王、尉犁王、姑墨王、龜茲三王、莎車王等,不算烏孫,整整湊了十七國聯軍,兩萬余人,看上去人多勢眾,但任弘卻很清楚他們的本質。

「紙老虎而已!」

這場戰爭,匈奴單於親征北庭,匈奴實力較西域漢軍自然更強。敵強我弱之下,攻則不足守則有余,任弘也是在賭,他將主力放到東且彌和達坂城,擋住單於大軍,又親自坐鎮車師,如此才能號令西域諸王來助陣。

雖然鄯善王、莎車王等確實是一心向漢,但城郭兵的實力擺在那,只能打順風仗,手里真正能仰仗的,還是三千烏孫兵,以及任弘留在身邊的一千西涼突騎。

這是他手邊僅剩的嫡系部隊,皆是參加過上次戰爭的西涼軍老卒再度應募入伍,戰馬蒙著虎紋皮馬甲,但士卒今日卻未穿鐵甲,因為天氣太過酷熱,著甲恐怕反被燙傷。

瑤光帶著來援的三千烏孫騎兵則位於戰場北側,烏孫人有點不習慣這炎熱的氣候,頻頻擦汗或往嘴里灌水。

好在對面的匈奴人來自北寒之地,對這酷熱的天氣也很不適應,他們足有八九千之眾,前進到三四里外後,開始猶豫不進。半數人已經在長途跋涉中失去了戰馬,騎兵的坐騎也頗為羸瘦,這是沙海行軍帶來的惡果,和在車師嚼著苜蓿吃著豆子養了半年膘的漢軍戰馬完全無法相比。

隨著雙方漸漸接近,是退是走,留給對方考慮的時間不多了。

任弘倒是希望匈奴人被嚇退,好打一場順風追擊仗,己方看似人眾其實是紙老虎。

但不知是不是出於榮譽,右奧鞬王幾經猶豫,還是沒收回刀,他或許也明白,匈奴人也沒有退路。

隨著號角響起,匈奴騎兵一分為二,四千騎由呼韓邪帶領,偏北而行,是用來提防烏孫輕騎襲擾的,五千步騎則跟著右奧鞬王直直向前,大概是瞧出真正的漢軍不多,只要一舉擊潰他們,西域城郭兵自然望風披靡。

「看來這場硬仗是免不了了。」

任弘搖頭,揮舞令旗,讓烏孫兵先動起來,牽制住匈奴人半數兵力,就像他在戰前與瑤光說好的一樣:

「夫人且放心率軍殺敵,我自會親執桴鼓,為你助陣!」

……

隨著烏孫兵呼嘯著隨瑤光出動,任弘第二個命令,則是給甘延壽下達的。

甘延壽還記得,本始二年初的時候,是他十七歲生辰,任都護得知後,便送了他一樣兵器作為賀禮。

那是名為「方天畫戟」的儀設裝飾性武器,不同於漢軍制式的卜字鐵戟,此戟有月牙形的雙耳,長一丈二,重二十四斤,需要身高與臂力,絕不是普通人可以隨便玩弄亂使的。

但卻很適合甘延壽這氣大無窮的北地良家子,揮舞起來跟玩兒似的,只是此物太過花哨實戰里不好使,只用於作為任都護親衛巡視西域諸國時所持,讓人望而生畏。

「等你十八歲時,再給你一樣能用於戰場上的兵器。」當時任都護如此說。

便是甘延壽縱馬立於陣前,手里拿著的這一柄了,長達一丈的木桿,用堅硬而有韌性的白蠟木制作,外表塗以生漆和藤條皮等層層制成,桿頭嵌著頗似長劍的刃尖,只是有明顯的棱,而非簡單兩刃。

甘延壽當初接過此物時看著形制眼熟,好像在老家時見一些老人耍過:「這是長鈹么?」

鈹是春秋戰國就有的老兵器了,關西稱之為「錟」,是劍和矛的結合,或用於車兵,亦有步兵持之。隆慮侯周灶在高皇帝麾下便是」長鈹都尉」,帶著一支純用鈹作戰的步兵。但在孝武時代,青銅時代早已結束,戰術也以騎兵為先,鈹便漸漸退出了戰場。

「不是青銅鈹,而是鐵馬槊,可比鈹金貴結實得多,君況不是常說沒有乘手的馬上兵器么?且去試試!」

一試之後,甘延壽便對這兵器愛不釋手了,這顯然是任都護讓工匠專門為他這種精銳突騎打造的武器,制作周期恐怕超過了一年。白蠟木雖有韌性,質量卻比樺木輕,且一年多時間加工後猶如金鐵般堅硬,更不會在交鋒時輕易折斷,確實馬上佳選。

雖然用起來乘手,但想要掌握還是不容易,甘延壽用了幾個月耍熟了這馬槊,今日卻是首次用於實戰,這讓他發現,握著的桿上留下了一點汗。

「能流汗是好事。」

給甘延壽壓力的不是戰斗,經過上次戰爭的磨礪,他對這種生活已習以為常,甚至沉迷其中。

讓他感覺肩頭沉沉的,是來自任都護的厚望和職責的壓力。

在戰前任命甘延壽為曲長時,任弘就對他交了底:

「君況,此戰雖我眾敵寡,漢軍以逸待勞而匈奴遠來疲敝,然西域諸王常鼠首兩端,城郭兵也羸弱,若想戰勝胡虜,還是得靠漢軍老卒千騎,以及烏孫兵三千。」

甘延壽是有些猶豫的:「都護,我先前只做過屯長,不善指揮。」

任都護卻道:「元霆元年那七場仗,你無一缺席,更何況,夫戰,勇氣也!我要的是你的氣勢,當年在赤谷城外,突入泥靡軍中時那一往無前之勇!」

老兵們倒沒因為甘延壽年輕而對他不服:畢竟誰都打不過這年輕人,甘延壽要過的,是自己那一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