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我做大你做小(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669 字 2020-06-11

本始五年春二月底,任弘便收到了來自朝中的詔令,准他用兵於七河,但卻有一個要求。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國中水旱無常,不可久戰,年內當征滅烏就屠!」

大將軍這是給他限定了時間啊,而作為任弘身邊的狗頭軍師,擔任「候」這一職務的文忠也覺察到這不尋常之處,進言道:「詔令都護年內解決烏就屠,這意思便是,明歲必召都護還朝!」

猜的真准啊,任弘收到的不止是朝廷詔令,還有傅介子的來信,更暗示任弘,戰勝歸朝後便能入中朝!

大漢中朝權重於外朝,中朝官能直接參與國家大事的決斷,這是每個臣子夢寐以求的事。

傅介子和任弘情如兄弟,自不會騙他。

但大將軍會不會騙傅介子,就不一定了!

文忠不知這其中的暗暗博弈,但還是提出了憋了很久的諫言。

「都護,下吏一直以為,烏就屠不必著急攻滅。」

「為何?」任弘看向文忠。

任弘因當初文忠救了吳宗年一事對他另眼相看,將文忠從微末小吏提拔為比六百石的長吏,常予他一些迎大宛天馬之類的活積累資歷功勛。而文忠也與馮奉世等人不同,視任弘為舉主,而非普通的上司。

所以文忠出謀劃策,常為任弘本人的利弊考慮,眼下便作揖道:

「其一,自從匈奴遭遇天災陷入內亂以來,呼揭王歸降於漢,烏就屠與匈奴隔絕,自知其母家不可依仗,故一邊投靠西方康居王,一面派使者請降,願歸順大漢,使大樂為大昆彌,自為小昆彌,送質子入朝為侍,又自言願為漢室之婿以自親。」

任弘多年前單騎入烏孫時便和烏就屠吵過嘴,知道此子在胡人里算奸詐聰明的。泥靡敗亡後,烏就屠能收攏其舊部,繼續割據七河,南烏孫在上次戰爭中損失太過慘重,久久不能恢復,若非都護府硬撐著,還真不一定是其對手。

但當任弘回口信,讓烏就屠親自入朝向天子請罪時,他便開始各種借故不來。因為也知道,一入西域恐為任弘所害,只送了個幾歲大的小兒子欲做質子。

至於以為能娶漢公主便能得到漢朝信任,簡直是痴人說夢!大漢的公主是你想娶便能娶的?更何況解憂公主已經決心讓自己成為最後的和親公主,結束這種外交,反送元貴靡入長安,迎娶相夫公主。

而提出分立大小昆彌,則是烏就屠窺得漢朝心底里其實不欲烏孫重新統一復興,他願做小,大樂做大。

這是做大做小的問題么?

烏就屠不知,文忠與朝中群臣也不知,任弘對此早有籌劃。

之所以要打這場仗,正是為了給解憂太後再立威望,讓烏孫的王系,從「獵驕靡的子孫」,變成「解憂太後的子孫」!

烏孫往後即便要分,那也該在解憂公主的子孫中分。

比如她可愛的小外孫什么的……

魏相倒是沒說錯,任弘確實有私心,但只是公私兼顧的小私。而文忠接下來勸任弘的,卻是想讓他做以私害公的大私了!

「下吏給君侯說個故事罷。」

文忠再拜,任弘本以為他又要拿「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來說事,誰料文忠偏不,而講了個比較冷門的。

「六國時,楚國大司馬昭陽率楚軍攻打魏國,覆軍殺將,取八城,又移兵攻齊,策士陳軫為齊王使者去見昭陽,再拜而賀勝,起而問昭陽:『楚國之法,滅敵殺將當封何官爵?』」

「昭陽回答,應官至上柱國,爵為上執圭。陳軫又問,比這更尊貴的還有什么官?昭陽答,在此之上,唯令尹耳。陳軫道,令尹的確顯貴,但楚王卻不能設兩令尹!而後陳軫便給昭陽說了一個故事……」

且慢,故事里還有故事,套娃啊這是!

而那個故事里講的故事,便是任弘也熟悉的「畫蛇添足」了。

文忠道:「為蛇足者,終亡其酒。以昭陽之功,足以立身揚名了,而在官位上卻不能太過加封。戰無不勝卻不懂得適可而止,常會招致殺身之禍!」

故事說完了,文忠的暗示再明顯不過:任弘在西域所立之功,回朝後也足以擁有九卿之封,進入中朝也是遲早的事,故攻滅烏就屠,實無必要,因為都護與烏孫的關系,還會招致朝中猜忌詬病,簡直是畫蛇添足啊。

所以文忠給任弘的建議,和那陳軫攛掇昭陽的一樣,那便是……養寇自重!

他低聲道:「兵者,國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誰敢立誓說一年滅烏就屠,五年平匈奴?更何況朝中也知道,烏就屠背後,有勝兵十萬騎的大國康居!」

大將軍老了,明眼人都知道,他恐怕時日無多。眼下還朝也會被其壓制,不妨將戰爭拖一拖,借口康居、大宛干涉,遲遲無功。過了三五載大將軍不在了,以當今天子與都護的關系,休說是九卿中朝官,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坐一坐,也是遲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