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2章 父輩的旗幟(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2363 字 2020-06-11

鄯善王那一抱,還真讓任弘「誠不可去」。

隨著哎喲一聲痛呼,任弘不得不耽擱了半天,讓樓蘭道的醫者給鄯善王診治,直到確定他只是斷了根肋骨沒有性命之憂,才繼續上路。

「蠢蘿卜,要是真將鄯善王踢壞了,算你的還是算我的?」

東行路上,任弘狠狠教訓起身下無辜的蘿卜來:「你好好想想!史書上會怎么寫?『弘還至於樓蘭,鄯善王以下皆號泣,曰依任公如父母,誠不可去。互抱弘馬腳,不得行,而弘之馬踢之……鄯善王遂卒?』」

蘿卜晃頭搖鬃,蘿卜聽不懂,蘿卜什么都不知道。

除了下一句。

「你今日沒得飯吃!」

等抵達沿途驛舍時,任弘勒令馬仆不得給蘿卜的馬槽里加豆料糠餅,只讓它嚼普通馬的食物茭草,作為一匹過慣了好日子的名馬兒,對粗糙的茭草自是索然無味。

等任弘入睡前,卻發現個小身影在偷偷給蘿卜加餐,手里拎著豆袋喂它,卻是他兒子任白。

任白五歲半了,不但容貌跟任弘像,口才也像,抬起頭振振有詞,奶聲奶氣地說道:「大人不是說,白龍堆十分凶險,都得靠駝馬才能越過。蘿卜雖然犯了錯,但可以將功贖過,大人現在懲罰它,就像打仗前不讓士卒吃飽飯一樣。」

任弘嘖嘖稱奇,也聽了他的話,讓蘿卜「將功贖罪」,次日再出發時,馬背上多了個娃,湊成了一家三口。

在西域時忙,如今卸任回朝,路上亦無案牘勞形,成了父子倆難得的相處時光。任弘讓兒子與自己同騎一馬,將其放在鞍上扶著,一邊教他如何操轡馭馬,一邊指點沿途風光,說起當年自己初來西域時的那些故事。

「看到那片大湖了么?便是牢蘭海,當年為父隨你傅伯父來此,至湖旁取水狩獵,途經一片蘆葦盪時,只聽得亂草背後撲地一聲響,跳出一只吊睛白額的猛虎來!」

「然後呢?」

任白睜大了眼睛,在西域是見過當地人在塔里木河邊獵虎的,費了好大陣仗,傷了數人才將其獵殺,剝了皮獻給都護,之後就成了他屁股底下這軟軟的虎皮墊子。

任弘倒是沒好意思吹自己赤手空拳打死了打老虎,只說他手持棍棒與虎對峙,與其四目相對了許久,最後猛虎知難而退……

「就這樣?」

任白聽罷倒是有些失望:「若是母親在,定能將那猛虎射殺!」

任弘略微尷尬,於是在接下來的路上,就較少談及自己,反而說起朋友們的故事。

諸如過了白龍堆,抵達已經樹立烽燧,有燧卒駐守的居廬倉時,任弘告訴兒子,他吳宗年叔父當初在這以一己書生之軀,持節吸引了匈奴人追擊,而讓奚充國叔父將重要軍情傳回了敦煌。

路過怪石嶙峋的魔鬼城時,任弘則莞爾一笑,告訴兒子,在長安的盧九舌叔父在這的美妙歷險……轉念一想似乎少兒不宜,嗨這事不提也罷。

而到了玉門關,他還能教兒子那首自己抄的「孤城遙望玉門關」名篇,必須背下來,教育得從娃娃抓起!

一路走來,幾乎每一處都有故事可講,原本辛苦的路途,儼然成了愛國教育旅游,只是後世是「紅色教育」,大漢尚土德,旗幟為黃,還能是「黃色教育」不成?

而任弘則驚覺,自己這五年來和兒子說過的話加起來,竟還沒有這半個月多。

晚上父子同榻時,他更能發覺過去忙碌時不曾注意的細節:兒子睡姿居然跟他幾乎一模一樣,都是攤開四肢擺大字,甚至會同時翻身。

「難怪醒來時總見瑤光在旁竊笑,說吾等睡姿丑。」

往常能在書房獨占一榻的任弘一邊好笑一邊愧疚,給兒子挪出足夠空間,只下了榻,將白獅皮在地上一鋪躺了上去,但又聽著孩子輕輕的鼾聲,竟是半宿未眠。

或是希望父子共處的時光長一些,或是知道敦煌城里等待自己的是無盡的阿諛奉承,任弘遂不走敦煌城,只沿著河西長城向東。

數日後抵達了他當年戰斗過的地方:破虜燧。

破虜燧屹立在一塊風蝕台地上,高大的烽燧佇立於此,上窄下寬,高達四丈,也就是八米多,遠遠就能望見。

近了後便能發現,它由土坯夾紅柳、芨芨草築成。當初犁污王子率騎從來圍攻此地,那漫天箭雨讓烽燧上盡是箭矢,像長了一層刺,如今大多數已經拔了,只剩下密集的箭孔。任弘他們拼命死守,而胡虜氣急敗壞之下點火焚燒,將牆熏黑了一大片,痕跡至今仍在。

任弘又對兒子說起趣事了:「你趙漢兒叔父當初性情孤僻,就喜歡在這蹲著監視塞外匈奴動靜,吃喝拉撒都在上面解決,等到了隴西屬國,便能見到他,你不是想學箭么?可跟他討教討教。」

「還有你韓飛龍叔父……」

任弘說起老韓,父子倆都笑了,老韓真是所有人的開心果。

和皇帝一樣,任白也很喜歡韓敢當,在輪台時,其余人都因他是都護之子或敬或諛——敬者如馮奉世,諛者如文忠。唯獨韓敢當不拘此節,若是來時遇上任白在城牆下玩耍,會毫不疏遠地走過去,忽然跳出來嚇唬他個半死,又將不情不願的任白拎起來扛到肩膀上,哈哈大笑,聲音震得任白捂耳朵。

誰小時候沒遇到過幾個這樣的大叔呢?

「當初他在烽燧上一躍而下,猶如飛龍天降,坐死了一個匈奴百騎長。」

等說完韓敢當的事,父子倆也走到了破虜燧下,燧卒們已列隊相迎,受寵若驚。

烽燧倒是沒啥變化,不過讓人詫異的是,當初燧卒們住的塢壁之外,又起了一座新塢。

「莫非是增加了駐軍燧卒?」

但不該啊,自從任弘遂趙充國西征,橫掃右地,將敦煌以北馬鬃山的溫偶駼王趕走,再不敢南下牧馬,其外圍更有小月氏部落為屏,算是做到理想中的「守在四鄰」了,敦煌駐軍應該削減才對。

而進去之後,任弘才發現一切如舊,靠北牆的那間屋子最大,是大通鋪,韓敢當、趙漢兒他們當初在這擠著睡,南牆則是他和伍佰、助吏的住所,依舊屋檐低矮,沒有窗戶,昏昏暗暗的。

庭院里,則是當初他們幾人給走私內鬼上老虎凳的地方,那幾塊磚居然還在。

但唯一奇怪的是,這舊塢舍竟是空空如也,雖然掃灑得干凈,卻早沒了人住的痕跡。

「這是何意?」任弘皺起眉來,看向為自己引路的敦煌中部都尉、步廣候官。

雖然任弘想避開人,但大名鼎鼎的西安侯回鄉歸朝,還是驚動了敦煌中部都尉,帶著步廣候官來為他引路。

而做步廣候官的人,正是當路過懸泉置,欲迎傅介子,幫他將」投筆從戎「之事告知老傅的小吏,蘇延年。蘇延年在元霆元年西征之役中有苦勞,被任弘隨手舉薦後,如今已比六百石的長吏。

蘇延年立刻應道:「此乃將軍與堂邑侯、韓侯故居,一燧三侯,乃是敦煌佳話,太守下令空出此屋,好讓後人瞻仰,而另立屋舍使燧卒居住。」

「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