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我在東北玩泥巴(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2164 字 2020-06-11

「東方曰夷,其國有挹婁、扶余、東沃沮、北沃沮、濊、三韓、倭等。」

范明友不愧是度遼將軍久在幽州,對漢時東北的諸國倒是信手拈來。

任弘先前在典屬國時其實也關注過東北,甚至以描繪地圖為名,推動過朝廷派遣使者去探訪倭島。

所以他知道,挹婁就是周時肅慎,是女真人的祖先,居地在黑龍江、外東北一帶,無君長,還處在野蠻的漁獵部落時代,處於山林之間,地產五谷、麻布,養豬是一把好手,食其肉,衣其皮。

到了冬天,挹婁還會用豬油與泥巴混在一起,塗身以御風寒——反正去那邊的漢使回來後是這么說的。

不過住在靠海地區的挹婁人,亦是可怕的海盜,經常乘船南下,襲擊後世北朝鮮東海岸的沃沮人,故沃沮人每逢海水解凍就往山里跑。

相比於野蠻的挹婁,他們南邊的鄰居扶余人就更文明些,已建立邦國。因為占據了東北平原的核心,最為平敞,土宜五谷,以農為業,還有以圓木制作的城鎮。在國王之下,甚至設置了官職,以六畜名官,比如國相叫馬加,就是馬官,將軍叫牛加。

還有狗官。

再過個幾十年,在大漢控制不力的玄菟郡邊上,源自扶余的高句麗也要冒出來了,在東北漢朝若是退了,別人會得寸進尺。

而在樂浪郡以南的三韓,更是被大漢另眼相待,雖然半島南部多山,當在漢人看來,三韓人是文明程度比較高的。他們不僅善田種,有邑落長帥,馬韓人知道養蠶,辰韓人則被使者稱為「秦韓」,自稱祖先在秦末時從中原逃來,語言和中原竟能互通,略有禮儀。

三韓加起來有七十八國,而在其大海東邊的倭島諸國,據漢使說有「百余國」,已經和大漢建立聯系的有三十許,其中最大的曰「邪馬台國」。

「什么百余國,是百余村吧?」

這話惡毒,卻是傅介子所言,作為前任西域都護,他是鐵桿的西進派。過去四年沒少在中朝和范明友鬧別扭,而本始元年被漢使拉了「百國來朝」的三韓與倭人,確實是沒見識過世面的鄉巴佬,有的「國」人口才百余,朝廷都沒好意思再提了。

范明友立刻反駁:「義陽侯太沒見識了,光論三韓之地諸邦,大者萬余戶,小者數千家,各在山海間,地合方四千余里,加起來也有人口百萬。」

「反觀西域,依我看,號稱護五十國,實則大多也只是小村邑吧?我聽說一個依耐國,戶一百二十五,口六百七十,不如大漢一個里閭,這也能稱國?真是可笑!」

傅介子笑道:「度遼將軍孤陋寡聞啊,烏孫口五十萬,月氏、康居合百余萬,大夏口上百萬,安息、身毒更是有百萬之眾,海西之地更有犁軒、大秦之類,地大物博,何來寡小之說?」

要論這個,傅介子可是占了大便宜,誰讓「西域」的概念那么大呢?只要是西邊的都能往里裝。

范明友只欲反唇相譏,但很不幸,這些年,大漢使者腳都快走斷了,但」東夷「找來找去就這么幾個邦國族類,其余皆是大海,不像西域,地平線那邊仿佛有數不盡的邦國,永遠探索不完。

傅介子又說起西域的稀有物產來:「西域有車師葡萄、於闐美玉、樓蘭之棉、烏孫大宛之馬,月氏之璆琳,可與大漢貨殖通商,使商賈款於塞下,東夷有何物?」

范明友一時間還真找不出太能打的,挹婁的石頭箭?實在拿不出手啊,憋了半響才道:「東夷有……有貂!」

誰不知道東北有貂?

貂裘確實是好東西,這年頭的貴族常以此炫耀富貴。但長安到遼東襄平五千里,距離東夷就更遠了,各地都還有不少山林,動物野獸時常出沒,想要皮毛就近狩獵即可,完全沒必要像近代的俄國人一樣舍近求遠,追著貂和水獺跨越了整個西伯利亞。

范明友板起臉:「胡言亂語,距長安五千里者,西域也。從洛陽算,襄平離中原也不過三千里,若從冀州走則更近。且西域多雪山沙漠,而東夷多有黑土肥饒之地,宜五谷。」

傅介子搖頭:「然東夷苦寒,冬日不能活人。」

范明友認為抓住破綻了,大笑道:「西域就不冷?義陽侯,莫要欺我沒聽過西安侯寫與你的那首詩,不是說『胡天八月即飛雪』么?而北庭落雪之後要到來年四月才化!」

哎呀,任弘有點小尷尬,早年挖的坑埋到隊友了。

卻是任弘先前太小瞧范明友了,能被霍光看中當女婿,還是有其過人之「長」的。

因為常年待在幽州,麾下將吏也多是幽冀人,眼見傅介子、任弘這些西域系靠戰爭混得風生水起,范明友也眼紅,只覺得若朝廷能像通西域一樣開東夷,今日滅一國,明日收一邦,幽州吏士紛紛封侯的好日子就要來了。

只是他讀書沒傅介子多,大局觀也不如,再辯下去,范明友就落於下風了。

都不用任弘出馬,傅介子開始大講絲路上的貿易,每年無數絲綢在玉門關賣給胡商,換來名馬、美玉甚至是黃金,西域儼然成了黃金匱乏的大漢賺外匯的好地方。

而東夷那些落後的邦國,小器的村長,除去朝貢帶回的,買得起大漢一匹絲?

事實擺在面前,范明友無言以對,只能強自請命道:「大將軍,孝武皇帝時,彭吳穿穢貊朝鮮,置滄海郡,此事不亞於張騫通西北國。下吏以為,東夷之利亦不亞於西域,大有可為!」

任弘也清楚,這是一場路線之爭啊,是西進還是東進,兩邊足以將狗腦子打出來了。

但顯然是西進占盡優勢,在棉花產業沒起來前,東北那地方中原人去了也待不住,人是天生向往溫暖和陽光的,東北冬天的酷寒、深山老林的開發難度,想要拓殖得花一代人甚至十代人的時間用人命去堆。

若能站穩腳跟,長遠利益自然是有,但短期內,甚至一百年內,絕對是血本無歸。

即便不論困難、利益,想讓朝廷忽然轉變方向,大規模東進也幾無可能。

這是由大漢的根基所在決定的,自從定都於長安後,歷代天子就秉承關中本位制,關西不分土,不封侯,遷關東之人於五陵以固本。

漢武帝還孜孜不倦擴大「關西」的范圍,將三河、太原、上黨也算了進來。

而河西與西域,亦被視為關西大縱深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