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不負韻華(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3010 字 2020-06-11

「諸人皆欲從我誤我。」

「唯獨杜幼公,知我!」

杜延年的一席話讓霍光清醒了許多,更衣回來後,便沒有逼迫眾人繼續表態今年下半年伐匈奴之事,此事暫且擱置不議。

任弘等人陸續告辭,但霍光卻遲遲未走,直待到了傍晚時分,強打精神處置完了這些天擱置的政務,不管是地方水旱還是官員任免,都駕輕就熟,唯獨丞相韋賢請辭這件事上,他卻躊躇了許久。

韋賢背鍋請辭不是問題,問題在於誰應該繼任。

霍光這幾日心緒波動極大,若是要強推北伐,就要任免一個能對此事有所裨益的戰時丞相,可若是不打,那就要一個能安穩大局,為他料理身後事的人……

但他終究是不願承認自己命不久矣,煩躁之下,連此事也擱置了,且讓韋賢再在相位上多待幾天吧。

起身往外走時天已經漸漸暗淡,只余夕陽的光芒照射在未央宮中,忙碌一天後,霍光似乎比早上來時更加虛弱了,但仍是拒絕了霍山哽咽著請他乘坐小馬車的請求。

「我走著出去。」

而在這緩緩朝公車司馬們踱步的途中,霍光竟還偶遇了一位白發翁,是拒絕了小馬車之榮,拄著杖慢悠悠走在路上的典屬國蘇武。

因為日食的緣故,今年的正旦大朝會及後續一系列慶典統統取消,對漢朝臣僚來說完全能夠理解,但蠻夷藩屬們不懂,或以為大漢出了什么亂子傳播謠言,典屬國蘇武要負責安撫他們,眼下則是完事了入宮請命。

蘇武也見到了對面的大將軍,微微一愣。

世人都知道,霍光與蘇武的關系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

尷尬!

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春天,蘇武回到長安,霍光身為執政,當年與蘇武同為郎官侍中,也在北闕迎他,又陪蘇武以一太牢去茂陵祭奠孝武皇帝,那時候二人關系還算不錯。

但相較於霍光,蘇武與上官桀、桑弘羊關系更善,燕王劉旦還在不斷拱火,為蘇武抱不平:「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還乃為典屬國,錢才兩百萬。大將軍長史楊敞無功勞,為搜粟都尉,霍光專權自恣,害國家社稷!」

被當成忠臣楷模高高捧起的蘇武,成了燕王等抨擊霍光的由頭,而蘇武家僅存的獨子蘇元,更與上官安為友,卷入了謀反案。

事後窮治黨與,蘇元被捕處決,老蘇武在大漢唯一的兒子就這么沒了。廷尉還奏請逮捕蘇武一同治罪,霍光壓下了奏疏,只免蘇武之官,過了幾年又讓他復為典屬國。

但在之後孝昭駕崩、霍光立廢劉賀事件中,蘇武先支持「國賴長者」,認為當以廣陵王為帝,後又反對廢劉賀,皆與霍光相左。

霍氏自然將這位老人當成了政敵,只是他威望太高不能誹謗。當蘇武在匈奴生的兒子蘇通國歸來,那時候還活著的田延年,與田廣明欲使人彈劾蘇武,說他「私德有虧,不能守身」,想從這個角度將蘇武拉下道德神壇。

霍光當時只瞪了一眼二田,你們一個貪污了平陵錢三千萬,一個就在受降城都尉棺材上睡人家寡婦,你們也好意思提私德這詞?此事不了了之。

但平日霍光與蘇武見了面,若非公朝,仍是一句話不說的,路上遇到了也故意錯開,多年宿怨積累,相互間沒有恨意是不可能的。

但今日,當蘇武猶豫了一下,想繞個圈從金馬門那邊出時,霍光卻破天荒地喊住了他。

「子卿!」

或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是十三年來,霍光首次不叫蘇武「典屬國」,而又只呼其字。

蘇武頗感詫異,霍光今日居然對他露出了笑,雖然這笑配上晦暗的面容與虛弱佝僂的身體很難看,更對他發出了邀請。

「一同出宮罷。」

……

兩位都以固執出名的老人,蹣跚行於空闊的未央宮中,他們相互間距離隔著好幾步,肉眼可見的生疏提防。

二人久久無話,只剩下霍光的木底履和蘇武手中鳩杖在磚上發出的啪嗒聲響。

也不知過了多久,是走了五十步還是一百步,竟是霍光先開口了。

「子卿,還記得太初元年五月時么?」

太初元年,夏五月,是一個特別的日子,孝武皇帝正式改歷,以正月為歲首。

而同月,建章宮落成,孝武便興致勃勃地帶著身邊的郎官侍從們移駕。

霍光是奉車都尉,孝武皇帝的御用司機。

想到這蘇武也記起來了,感慨道:「文帝好文,景帝好美,孝武則好少,這是老顏駟的抱怨吧?確實有道理,當初陛下常帶在身邊的人,皆是年輕一輩啊。」

除了霍光為孝武皇帝參乘,左右跟著的,則是太史令司馬遷、侍中上官桀、中廄監蘇武、御馬監金日磾等人。

「等到了建章宮,還有侍中建章監李陵在那等候。」蘇武搖搖頭,李陵在六年前,放蘇通國回來不久後就走了。

他們都是同輩人,幾乎一同入宮為郎,太初時三十左右,真可謂風華正茂,壯年意氣。

這里面最高調的莫過於李陵,他繼承了祖父李廣的武功與自負,善騎射,甚得名譽。夢想實現祖父封侯之望,常在孝武面前大談兵法,指點匈奴地理,頗受孝武重視。

司馬遷則負責激揚文字,他家傳史學,年十歲則誦古文,二十而游覽天下,遷仕為郎中後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筰、昆明,可謂見識廣博。而蘇武記得,司馬遷念念不忘的夙願,便是他父親司馬談留下的遺願:效孔子作《春秋》,修史記。

「今漢興,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予為太史而不論載,廢天下之文,豈非失職?」

所以司馬遷話很多,每每遇到列侯功臣的後代,或是鄉間老人,都要去套近乎聊天。這人問題賊多,每句話都目的性極強,都是為了收集史書素材,但霍光討厭他對外戚之臣的偏激態度。

蘇武作為蘇建中子,與兄弟們一起庇蔭入宮為郎,他的理想在遠方。當時正值大漢極盛,已滅亡朝鮮、南越,平西南夷,孝武想要召來匈奴單於稱臣,用和平的方式結束這場百年戰爭,故蘇武常與提議武力解決匈奴的李陵爭議。

相較於這高調的三人,另外三人就緘默多了。

負責駕車的霍光自不必說,每個聽聞他是驃騎將軍弟弟的人都會大為驚訝,因為霍光普普通通,個子還矮,既無兄長的俊朗高大,性格也大相徑庭,謹慎和緘默是他的標簽,每個見了他的人都說:「與其兄雲泥之別也。」

而作為車左護衛孝武左右的,則是力氣大的上官桀,上官桀被孝武注意到是一個風雨交加的傍晚,車隊不能前進,上官桀直接扛起沉重的車蓋為孝武擋風遮雨,遂得賞識,任命為未央廄令。

但上官桀這廝根本沒有表面上那么憨厚,不好好做事,一次孝武身體有恙,康復後巡視廄中,發現馬都瘦了,頓時大怒,斥上官桀道:「你以為朕再也見不著這些馬了么!」

結果機靈的上官桀叩頭道:「臣聞聖體不安,日夜憂懼,哪里還顧得上照看馬。」話還沒有說完,眼淚就一串串地落了下來,孝武帝因此認為上官桀忠心。

「力氣大長相憨厚便是實誠人?孝武卻是看走眼了。」

聽到蘇武說及此人,霍光竟忍不住加以譏諷,旋即自嘲:「我與子卿也看錯料了他。」

蘇武瞅了霍光一眼,心里冷笑,不置可否,霍光與上官桀處親家自有其目的,至於上官桀父子欲篡位這種事,聽聽就好。

還有一人,那就是負責照料馬匹的金日磾,這位休屠王子與養馬差還被提拔的上官桀正好相反,是因為養馬養得好被注意到的。一些貴戚認為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天子不該對匈奴人如此親近,孝武聽後卻反而更加厚待金日磾。金日磾也是奇,蘇武曾見到金日磾對著御馬嘀嘀咕咕,但在人前卻一言不發。

這車、馬、卒三人組就常常緘默著,聽司馬遷高談闊論,李陵口嗨匈奴,蘇武熱衷遠方異聞,還有孝武爽朗的笑聲。

盡管性格千差萬別,但他們六人有兩點是共通的。

他們都是孝武初年生人,被漢武帝寄予厚望,視為新一代翹楚。

孝武希望李陵成為衛霍第二,提拔為騎都尉讓他開始試著領兵,將八百騎出居延。他又期望蘇武成為張騫第二,升為中郎將,出使匈奴,將說服單於稱臣的使命交給了他。

上官桀有勇力,孝武覺得這是個可造之材,讓其作為搜粟都尉隨李廣利出征,桀果然不負厚望攻破郁成,又追至康居國——任弘到過的地方,上官桀三十年前就曾抵達。

司馬遷則可以用他的妙筆文采,記錄這一盛世和文武之功!

至於霍光、金日磾,哎,都是老實孩子,也看不出有什么過人才干,非要說優點,便是謹慎忠誠,帶在身邊就好。

而對六人而言,他們在平日里相互交談時,也對未來也充滿了樂觀與期盼。

那一年,太初改歷,色上黃,數用五,定官名,協音律,天子與天下更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