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要多想(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783 字 2020-06-11

「那魏弱翁,果然十分剛烈啊,剛出獄為侍御史,就將他的上司杜延年彈劾了!」

「不過此舉會不會是在針對吾等?杜延年再怎么說,也是大將軍故吏,俗話說得好,打狗也要看主人,伯父,這奏疏,是否要壓下來?」

自詡為「主人」的的樂平侯霍山領尚書事,倒是不貪權,百官吏民所進的奏疏,不但常與霍氏名義上的當家人霍禹分享商量,甚至還和霍家的門客僚吏商量,畢竟太多了他看不過來,雖然這理論上是泄密違律的。

「這是好事。」

霍禹卻是想起母親所言之事,杜延年提議霍家讓出許多權力,其實是為了讓他兒子杜佗能上位,由此杜氏也能有更多人躋身朝堂。而杜延年在大將軍在世時,也常常與他相悖,有時候甚至氣得大將軍暴跳如雷,公然在家里罵杜延年。

霍禹甚至翻出當初皇帝劉詢論策立之功的文書來,上面寫著:「大司馬大將軍光功德過太尉絳侯周勃;車騎將軍安世、丞相楊敞、大司農田延年功比丞相陳平;前將軍韓增、御史大夫蔡誼功比潁陰侯灌嬰;太仆杜延年功比朱虛侯劉章。」

「杜延年被比作劉章,這還不明顯么?劉章明明被呂氏所寵,卻又帶頭害了呂氏,杜延年亦是忘恩負義之輩。陛下很信任他,出即奉駕,入給事中,居九卿位十余年,常得賞賜賂遺,訾數千萬。這是被收買了啊,所以大將軍才出殯,他這做狗的,就打算帶頭朝吾等叫喚了。」

霍禹出著主意道:「依我看,不必壓著,一來可向天子證明,霍氏絕無勾連大臣結黨之心,二來,遞入溫室殿試試天子的態度,看他是否維護杜延年。」

霍山有些遲疑,但還是答應了,而在奏疏送入溫室殿不久後,天子立刻批准了針對杜延年的彈劾與調查。

「制曰:可!」

……

廷尉府對御史大夫杜延年的調查異乎尋常的順利。

雖然彈劾他做御史大夫期間「官職多奸」沒有找到證據,但為太仆時苑馬多死,官奴婢乏衣食確實有那么幾人作證,加上他也承認了為田延年打掩護,隱瞞其貪污之事,數罪並罰,杜延年坐免官。

不過,皇帝念其策立之功,到沒有直接廢除侯國,只是削戶二千。

當初杜延年是繼丙吉之後,第二個提議皇曾孫德美繼位的,畢竟他通過中子杜佗,頗知皇曾孫為人,所以得到褒獎較多,封食邑凡四千三百戶。

這一削,身價跌了一半。

五月中,被皇帝下詔代御史大夫事的於定國來到御史府,要接收杜延年的官印,於定國今日破天荒沒喝酒,還對杜延年格外恭敬。

「旁人皆以杜公獲罪,唯定國深知,君侯乃國家棟梁,論議持平,合和朝廷,常與兩府及廷尉分章,十余年來皆如此,勸大將軍舉賢良,議罷酒榷、鹽、鐵,皆自杜公而始,名為太仆、御史,實為宰相。又有策立之功,今雖獲罪免職,但假以時日,定能重回朝堂。」

杜延年搖著頭,解印免冠,苦笑道:「承蒙曼倩之言。但退下來也好,我父所修《大杜律》太過嚴苛,我卸下案牘之勞後,可以好好修修我的《小杜律》了。」

他的父親杜周也做過漢武帝時御史大夫,為政嚴苛,弄了不少夷三族的大案出來,而長子次子皆為郡守,都是遭世人詬病的酷吏。

唯獨作為少子的杜延年為政寬厚,是家族的異類。

杜延年一一帶著於定國交待御史府之事,於定國發現,杜延年的坐卧辦公之處,都不在正兒八經的廳堂,而是換了地方,因為這些都是其父杜周曾經待過的地方,杜延年不敢當舊位。

其念舊篤孝如此,霍家兄弟以為他「忘恩負義」,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一切交待完畢後,杜延年離開了御史府,等回到府邸,家人已經收拾好了東西,裝載於牛車之上,要回南陽郡老家,杜延年希望能讓家族避開接下來長安可能會發生的動盪。

杜延年行走在有些空曠的府邸中,走進居室,親自將一枚掛在卧榻旁的銅鏡取下,這是大將軍贈他的。

他尤記得,當初大將軍秉政,以杜延年為三公之子,吏材有余,補大將軍府軍司空時,對他說的話。

「老夫總有沖動做錯的地方,還望幼公為吾鏡。」

杜延年哈了口氣,用袖口仔細擦了擦那銅鏡,揣進了懷里貼身處,只感慨:「大將軍,下吏縱有范增之智,然君子侄之剛愎愚昧,勝過項羽遠矣。下吏不能救之,只幸得以骸骨歸故鄉,還望大將軍勿怪。」

如今回想起來,真是二十年如一夢。

而霍家的夢,又有多久才會醒呢?

……

杜延年前腳離開了御史府,有人後腳也來到了此處,坐到了僅次於於定國的位置上。

卻是因為彈劾杜延年有功,又被丞相丙吉舉薦為御史中丞的魏相,上個月還是廷尉詔獄囚徒,如今卻又復為比二千石,真是升得飛快,很符合魏相這一生驟然起落的風格。

讓人好笑的是,這項任命,霍家伯侄居然很支持!讓丙吉的舉薦送入溫室殿,又讓皇帝批閱了一個「可」字。

霍禹霍山的理由只有一個:魏相當初是因彈劾任弘而入獄的,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啊!

其對政治的愚鈍不敏感,可見一斑。

然而,魏相在御史府眾人竊竊私語和譏諷的目光中進入廳堂後,卻開始書寫他復出後的第二封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