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吾愛吾師(1 / 2)

漢闕 七月新番 1787 字 2020-06-11

早立太子是為了社稷和安定人心,至於劉詢忽然對太子教育如此重視,還是受了霍氏族誅的影響,以及任弘「無意中」的一番話。

「陛下,臣以為,大將軍一生英明,卻因為娶錯了人,忙碌於朝政,對兒女也不上心,以至陰妻邪謀,教子女無方,湛溺盈溢之欲,以增顛覆之禍。」

平定叛亂後,任弘忽然對劉詢大發感慨,並用自家兒子任白舉例道:」臣先前溺愛吾子,使他耽於玩樂而不知禮儀,往後卻不敢如此,至少要給他找一良師,五經之類可以長大再學,但父子君臣之道,卻得從小教起,否則我生怕身後為其所毀。」

劉詢深以為然,大漢朝坑了父親和祖先的列侯、諸侯不要太多,極少能富過三代的,多是教育出了問題。所以皇長子才三歲不到,他就開始對找老師上心了。

仔細捋捋大漢歷史,皇室之所以不像列侯一樣,兩三代就垮了,是因為歷代先君對此本就十分重視,當年賈誼給孝文皇帝上書,專門談了太子教育問題。

「天下之命,懸於太子,太子之善,在於早輸教於選左右,心未濫而先請教,則化易成也。夫教得而左右正,則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書》曰:『一人有慶,兆民賴之』,此時務也。」

在君主時代,這無疑是正確的,000庸主還是666神君,確實關系社稷存亡。

孝文皇帝對這奏疏大贊,然後反手就將賈誼安排給梁懷王做王太傅,而讓晁錯去太子身邊。

結果晁錯導太子以法術,教出來了一個精通權術的家伙。賈誼教梁王以《詩》、《書》,雖然梁懷王墜馬亡,賈誼自責而死,但繼任的梁孝王也深受賈誼影響,文青教出來還是文青,最後被他老哥漢景帝玩得團團轉。

太子太傅,日就月將。琢磨玉質,言太子有玉之質,琢磨以也。果然什么樣的匠,磨出什么樣的玉。

大漢的太子教育也有失敗的時候,比如劉詢的祖父衛太子,按理說名師不少,諸如萬石君少子石慶,卜式,但他最後一任太子少傅石德,在巫蠱難起時,因為害怕像公孫賀父子、兩位公主和衛伉一樣被定罪殺死,便極力慫恿衛太子起兵,最終釀成了悲劇。

所以挑人時,可得看准嘍,觀其言察其行,可不是什么阿貓阿狗都能教太子的。

「賈誼說,教太子可分三段,乃生幼年時,少長知妃色時,以及既冠成人後。朕打算在去疾乃生幼年時,讓正直博學、忠於君主、敬佩父兄之人入太子宮,與太子同起居出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此潛移默化,讓太子成為正直之人。」

相比於各有用心的其他人,蘇武無疑是最完美的選擇,無人懷疑忠節侯之忠,而論見識,曾去過北海,又擔任典屬國多年的老蘇武,也是博聞之輩,尤其是劉詢聽任弘說過……

「蘇公很喜歡孩童。」

幼年時跟著這樣的長者,劉詢相信,自己的長子絕不會成為霍禹之類的陰邪之輩。

「但蘇公年邁,已過七旬,還能做幾年太子太傅?」這是許平君擔心的事。

「蘇公百年之後,去疾也已少長知妃色,朕心中已有人選。」

劉詢笑著,對別人的設防,對許平君卻無話不談,透露了自己的打算:「西安侯如何?」

許平君也想過,但又覺得不行:「西安侯為陛下整治南北軍,恐怕無暇為師吧?」

確實,等整頓好京畿防務後,劉詢還有一大堆事得由任弘牽頭去做,這可是出將入相的大才,得榨個干凈才行。

「朕說的是許多年後,等平定匈奴,海內晏安,長城再無邊警之時。」

那是孝武、衛、霍、張騫一代人奮力開拓所祈求的夢想。

也是霍光、蘇武、司馬遷這一代人在太初年時憧憬過卻最終失望。

劉詢很期盼大漢能在自己和任弘這一代人手中,迎來那樣一天。

在大將軍時花費十年的打擊包圍下,匈奴已衰,只差最後一擊了,劉詢對此信心滿滿,覺得就是三五年內的事。

「到那時,西安侯不必南征北戰了,便可專心做太子的好夫子了,就像當年在尚冠里中,指點朕一樣。」

說起來,在西安侯身邊談笑無忌的時光真好啊,總是會增加很多奇怪但卻有用的知識。

或讀史明智,或習武強身,或大談天地之廣,增長見聞,足以受益終身了。

這是劉詢對未來的安排,那太子什么時候該學五經呢?

「高皇帝曾言,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自踐神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

「朕的許多大臣,諸如御史大夫於定國等,都是三四旬才學儒術,仍有所得,不急,等太子既冠成年後,自然會讀五經,親近儒生。」

劉詢決定了,等到成年固定了看法後,再讓太子多接觸儒生、學五經拉攏人心不遲,在他跟著蘇武、任弘遍嘗了天下美味後,再吃儒生端上來的那幾碟醬菜,就心里明白份量了。

至於治國之道、君王南面之術,他可以親自傳授。

和所有父親一樣,兒子才三歲,劉詢就已經為了他安排好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