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六章 勸誡(1 / 2)

面前這位老人,身材高大,面色紅潤,白發蕭然,但卻無有老態,整個人身長玉立,詢詢儒雅,看模樣有七十左右的年紀,當真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儼然、宏然,恢恢廣廣、昭昭盪盪,一看便是位飽學宿儒、經術名家。

往這大廳里一站,便使得這天雷門的會客廳一霎時就成了書院學堂一般,似乎這老者一開口,說的便是聖人之道,先賢之言。

如此氣度之人,李俠客生平從所未見,昔日十二連城的常舒遠也有幾分書生氣,但卻沒有老者這等博學鴻儒般的泱泱氣度,天劍袁飛雖然行事瀟灑果斷,卻少了這老者的中正平和,遍觀天下英雄,就李俠客所見之輩,能與這老者相提並論之人,也就十二連城的古拙龍了。

但是當初與李俠客相見的古拙龍,狀態明顯有點不對,當時李俠客只顧著生氣並未多想,後來想了一下,才覺察出不對來,堂堂的十三劍派的大派之主,就不可能是一個簡單之輩,說話辦事應該不會如此不為人考慮,更何況自己還是他的「兄弟」,現在想來,定然是此人在心性方面出了什么變故。

武者修行到武道宗師之後,再想更進一步,一般分為兩條道路,第一條路便是進軍無上精神大道,提升自己的武道精神,最後以精神影響肉身,從而不經意間神通自顯,五感六識大幅度提高,能有種種神異之處,如今的魔門的很多大神通都與精神秘法有關,當初魔祖在半天崖上立下道統之時,整個半天崖都被魔氣侵染,白玉山峰,化為墨玉之地,魔祖已經達到了以精神干涉外界物質的地步。

佛門弟子也都擅長此道,佛門高手將精神修煉到了極致時,甚至能喚醒前世記憶,打破胎中之迷,追溯本源,了悟輪回,從而獲得大體悟,大神通,有的厲害的,可借此跳出輪回,成就正果金身。

至於第二條路,便是專注開發人體肉身,一步步熬練軀體,因為人身自成世界,里面有大寶藏,每修成一個境界,神通自顯,法力激增,異常了得,佛門的丈六金身,道門的不滅道體,都是其中代表。

除此之外,還有第三條路,那便是精神與軀體同時修煉的法門,但這條路實在太難,佛門、道門、魔門都沒有齊頭並進之法。

畢竟修行大道從來沒有捷徑,走捷徑的一百個有九十九個都半路橫死,剩下的一個到最後也得轉投別的正法大門。

普天之下,只有儒家才有一個身心俱證的修行正法,但有勇氣嘗試者,寥寥無幾,這條路著實太難,佛門還有提取三世金身的秘法,有了悟前生的取巧手段,魔門隨心所欲,率性而為,身與心合,進境也是極快,道家最為了得,有祖師傳法,有金丹玉符,遺世獨立,自由自在,在修行上,也不落後其余宗門。

唯獨儒門修行最難,要入紅塵鍛煉心性,又要規范自身,守規矩,立規矩,傳道受業解惑,協助天子,治理萬民,在這種環境中把持自己,使得本心不動,一路修持,那可比其余的佛道魔三門要難得多的多,而且絲毫不能取巧,靠的乃是水磨工夫與心中一股浩然正氣。

儒門弟子修行如此不易,但一旦有成,卻也十分了不得。

真正的絕世大儒,在修持有成之後,當真是丹心一片,氣貫長虹,天下宵小,各大宗門都得讓他三分,一聲斷喝,能止天地亂,能使鬼神驚,寫祭文,九幽領命,書丹詔,天地動容,當真是威風到了極點,如此方為聖人之道。

這些大宗門都有成聖之道,有前人的經驗可尋,可古拙龍身為十二連城的老大,一門之主,卻是一步一步靠著自己的天賦才氣硬生生修行到了一門宗主的修為,到了如今,應該是前路已斷,逼不得已,只能自己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