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06章 虎痴許褚(2 / 2)

黑臉大漢憨憨的說道:「我叫許褚,譙國譙人。」

喲嚯,居然是這個憨大汗啊!果然和歷史上說的沒什么區別啊。但是,他怎么會跑到這里來呢?

劉雲武問道:「己吾離這里挺遠的吧,你怎么會來到這里。」

許褚更是不好意思了,期期艾艾的說道:「這個,這個,我殺人了,逃難出來的。

原來如此,劉雲武心想道。

據許褚(chu,見《辭海》)字仲康,譙國譙人。長八尺餘,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與典韋一起統領曹的虎衛軍,常伴曹征戰四方,人稱「虎痴」。據《三國志》記載:許褚「長八尺余,腰大十圍,容貌雄毅,勇力絕人」。許褚病死後,被追贈為壯侯。《三國志》評述許褚:「性謹慎奉法,質重少言」。許褚深得曹家族的信任,曹死後繼續負責曹丕的警衛工作。許褚在警衛部隊的部下也曾有數十人官封將軍。

看來,自己的到來讓很多事情都改變了。劉雲武問道:「那你為什么會殺人?」

許褚說道:「那縣令不是人了,欺負我庄的人。」

許褚看了看不遠處正忙於安營扎寨的騎兵,這些人明顯的是軍人。難道,眼前的這個武藝超群的家伙是朝廷派來抓捕我的?要是真的如此,自己倒是插翅難逃了,,那家伙太厲害了,自己根本不上他的對手。跑也跑不過他,自己騎了一匹劣馬,人家騎的可是寶馬啊!怎么辦?

看著許褚在那里渾身冒汗的樣子,劉雲武也不好再跟他開玩笑,說道:「我不是官府派來抓你的,我只是一個商人罷了。」

許褚抹了一把冷汗,還好,還好,他不是來抓自己的。許褚松了一口氣,說道:「嚇死我了!」

看著眼前憨憨的許褚,劉雲武很是喜歡,這樣的忠義之士可是很難找啊!再說,這家伙也是這個時代有數的猛將,看來,自己又要搶奪曹的資源了。

劉雲武在心中說了一句:「曹大哥,對不住了,你護衛我先下手了哈。」

劉雲武說道:「不管怎么說,你屠殺全家是不對的,記住,以後不許再這樣做了,否則,我就是追到天涯海角也要把你抓住送給朝廷的。」

許褚連連說道:「我再也不敢了。當時,我也是氣血沖鬧,就那么做了。之後,我可是懊悔了好久。」

劉雲武問道:「不知你們今後有何打算。」

許褚憨憨的摸摸腦袋,說道:「我還真沒想過呢,這混一天是一天,說不定哪天就被朝廷抓去了。」

許褚像是想起了什么似的,對劉雲武說道:「要不,我跟著你混吧?」

劉雲武一愣,自己正准備招攬這家伙呢,誰知他居然自己送上門來了。這可是少費了一番口舌啊!

劉雲武酷酷的說道:「也行,反正我手下已經帶了這么多人,多你一張嘴也沒什么。」

許褚憨憨的笑了起來。

旁邊的趙風卻是無語至極了,自己這個主公也太無恥了吧?賺了大便宜,還表現得好像是自己吃虧了似的。那個大個子可是難得的武將,看他的武藝,自己在他手里恐怕都走不了十招。不過,主公的武藝也太過驚人了,尤其是他最後面打敗那黑丑大漢的一招,自己竟是沒有看清槍的走勢,實在是太快了!如果是自己遇上,絕對的沒有閃躲之力,只能是引頸受戮了。

然而,主公也真是太無恥了!這是我認識的主公嗎?

不過,還真得說主公的運氣好,這樣的猛將就自己冒冒失失的送到他手里了。看來,,跟著主公走,是非常有前途的,這人品,超級無敵!

趙風在心中腹誹著自己的主公。

這個時候,旁邊的小趙雨又鬧騰起來了。

劉雲武一看小丫頭又不安靜了,馬上就下馬把她抱了起來。果然,小丫頭再也不鬧騰了。

劉雲武心想,不會是剛才強盜搶劫的時候,把這小美女給嚇出毛病來了吧?要是真的這樣,那可是大大的可惜了,這小丫頭可是一個難得的美女啊!

不過,看起來應該不會,剛才自己要和許褚戰斗的時候,她不是乖乖的到一邊去玩去了嗎?嗯,貌似是這小丫頭喜歡上自己的懷抱了!這可是好現象啊,不錯不錯,值得慶賀啊!

旁邊的趙風不滿意了,對自己的妹妹說道:「趙雨,怎么這么沒禮貌!那是主公,還不快快下來!」

趙雨小嘴一撇,沒理趙風。

劉雲武看著小丫頭的可愛樣,樂了。

劉雲武對趙風道:「趙,不要責怪趙雨了,我很喜歡這丫頭,抱抱她很不錯,呵呵,趙兄不用放在心上。」

趙風道:「可是,主公,這是不是太無禮了?」

劉雲武笑道:「趙雨天真可愛,就不要拿這些來煩惱她了!只要她開心,我抱抱她又有什么!」

趙風心中暗想:「看來主公是真的喜歡趙雨,這也倒是這丫頭的福分。而且主公年紀也不大,要是他們真的能做成夫妻,也算是美滿了,我也該滿意了。但願趙雨這丫頭有這個福分吧!」

正文 三國官職

丞相:戰國時始置,為百官之長。東漢不設丞相,董卓曾任相國。建安十三年(208)復置,曹自任丞相。「丞」與「承」相通,「丞相」就是承君主的旨意來處理國家事務的人。三國皆置丞相,以蜀漢丞相全委最重。太傅:輔弼國君之官,為上公,地位高於三公,作為重臣參與朝政,掌管全國的軍政大權。曹叡即位後人鍾繇為太傅。大司馬:漢武帝廢太尉設大司馬,加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上。東漢光武帝又廢大司馬為太尉,東漢時太尉與司徒、司空並稱三公。東漢末年,三公已成為虛職,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大司馬和大將軍均位在三公之上,如劉虞、權臣李傕。三國時期,各國在三公之外另設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升遷而來。如:魏國的大司馬曹仁;蜀漢的的大司馬蔣琬;吳國設有大司馬和左大司馬、右大司馬,一般由大將軍或者上大將軍升遷而來,如呂岱、施績。大將軍:戰國時始置,是將軍的最高封號,東漢時多由貴戚充任。具體名號有建威大將軍、驃騎大將軍、中軍大將軍、鎮東大將軍、撫軍大將軍等等,除驃騎大將軍之位稍低於三公之外,其余均在三公之上。三國時夏侯惇、姜維等人皆為大將軍。太尉:東漢末年,三公(太尉、司徒、司空)已成為虛職。曹丕即位後任賈詡為太尉。司徒: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教化,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征。司空:西周始置,東漢時掌管水土及營建工程,三公之一。東漢光武帝劉秀時削弱三公的權利,後來幾乎無實權只是榮譽的象征。大司農:秦時稱治粟內史,景帝改稱太農令,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更名為大司農。魏初設大農,文帝(曹丕)黃初二年(221年)改稱大司農,蜀、吳亦各有大司農。兩漢時大司農掌管租稅、錢谷、鹽鐵和國家財政收支,而到了三國時期,由於權力的分散則只能負責這些物資的保管工作了。九卿之一。大鴻臚:秦時稱典客,漢初稱大行令,漢武帝太初元年更名為大鴻臚,掌管接待賓客之事。九卿之一。光祿勛:秦時稱郎中令,漢武帝更名為光祿勛。王莽稱司中,東漢又稱光祿勛。曹為魏公後設郎中令,黃初元年(220年)又稱光祿勛,掌管宿衛宮殿門戶。其屬官有掌管賓贊受事的謁者、掌管御乘輿車的奉車都尉、掌管副車馬匹的駙馬都尉、掌管羽林騎的騎都尉,而大夫、中郎將等官是否是光祿勛的屬官尚有爭議。九卿之一。蜀李嚴曾任此職。九卿之一。衛尉:秦時始置,漢景帝(劉啟)初更名為中大夫令,不久即恢復原名,掌管宮門警衛。九卿之一。廷尉:秦時始置,漢景帝更名為大理,自後或稱廷尉,或稱大理。廷尉掌管刑法獄訟,是各地上訴的最高司法機關。「廷」字系直、平之義,治獄貴直而平,故以為號。廷尉的屬官有大理正、大理平、大理監,成為廷尉三官。九卿之一。太常:秦時稱奉常,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更名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其屬官有太史、太祝、太宰、太葯、太醫(為百官治病)、太卜六令及博士祭酒。九卿之一。太仆:秦和兩漢均設太仆,王莽一度更名為太御,掌管輿馬及牧畜之事。九卿之一。少府:秦和兩漢均設少府,王莽稱共工,與大司農一同掌管財貨。不過大司農掌管國家財貨,而少府則管服侍皇帝。其屬官有掌管御用紙、墨、筆等物的守宮令、掌管刀劍弩機等物的尚方令、掌管衣物的御府令、為宮廷治病的太醫令。九卿之一。驃騎將軍:漢武帝始置,以霍去病為之,秩位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三國均置。車騎將軍:漢制,僅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金印紫綬,地位相當於上卿,或比三公。典京師兵衛,掌宮衛。第二品,秩中二千石。衛將軍:漢文帝始置,位亞三司,第二品。在將軍中次於大將軍、驃騎將軍、車騎將軍。前將軍:三國時常設的高級將軍位。負責京師兵衛和邊防屯警。位次於九卿,而高於其他臨時設置的雜號將軍。三國時品級下降,為第三品。開府治事,屬官有長史、司馬、從事中郎等。後將軍:東漢雜號將軍甚多,有以前、後、左、右名之者。魏時為第三品。左將軍:漢有左將軍,不常置,位如上卿,金印紫綬,掌京師兵衛及戍守邊隘,討伐四夷。平時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朝議,決定國家大事,若領尚書事就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右將軍:漢有此職,金印紫綬,地位如上卿,但不常置。加諸吏、給事中等號則得以宿衛皇帝、參與中朝議、決定軍國大事,再領尚書事則負責實際政務。魏時為第三品,有官屬。大都督:曹魏置,為加號,不是具體官職,不常置。加此號者,頒與代表天子威權的黃鉞以節制持節將軍等高級將領。吳同魏制。蜀置中都護,統內外軍事。大理:秦以廷尉為最高司法長官。漢時改為大理。魏時為第三品,中二千石。黃初元年改為廷尉。吳亦如之。大尚書:吏部尚書的別稱。魏晉尚書分曹治事,吏部尚書為首曹,故稱大尚書。大長秋:秦置將行,為皇後宮官。漢改為大長秋,秩二千石,職掌奉宣皇後命和引見給賜宗室外戚及充當皇後出行隨行,常為宦者任。三國因之。州牧:古分九州,每州置牧,為一州之長。漢武帝時分十三部州,每州置刺史一人,監察地方。成帝時改為州牧。後復為刺史。靈帝時時任宗正的劉焉向靈帝建議又改為州牧,位在郡守之上,已由監察官發展為總攬地方大權的行政長官。太守:秦時設郡守,漢景帝更名為太守,為一郡之最高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史。縣令、長:春秋戰國時始置,一縣的行政長官,人口在萬戶以下的縣的長官稱為令,萬戶以上的稱為長。縣令長的佐官有掌管軍事、治安的縣尉和掌管文書、倉獄的縣丞,一般每縣有丞、尉各一人,大縣有尉兩人或更多。其余諸官職:·中常侍:秦時始置,東漢時由宦官擔任,掌管文書和傳達詔令,權力極大。·中書監令:曹為魏王時,設置秘書令以處理尚書章奏。曹丕於黃初初年改秘書令為中書令並特置中書監,使之排在中書令之前。·中領軍:曹為丞相後置領軍,不久改為中領軍,掌管禁衛軍。·中護軍:曹為丞相後置護軍,不久改為中護軍,掌管禁衛軍,地位略低於中領軍。·長史:秦時始置,西漢時丞相下有兩長史,其職務相當於秘書長,即最高國務機關中事務主管。將軍幕府中亦有長史,為幕僚之長;可分令部隊出戰的稱為將兵長史。東漢的太尉、司空、司徒三公府亦設長史,職任頗重。三國沿置不改。·從事:刺史的佐官如別駕、治中、主簿、功曹等都稱為從事。·倉曹掾屬:主管倉谷之事的官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司隸校尉:漢武帝始置,負責督率京城徒隸,從事查捕奸邪和罪犯,簡稱司隸。劉備在蜀稱帝時以張飛為司隸校尉。·司金中郎將:曹於建安十年(205)置,掌管冶鐵、錢幣和農具的鑄造的官員。·主簿:漢始置,掌管文書簿笈,司空、丞相府及刺史的佐官中都設有主簿。·功曹:刺史的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東西曹掾屬:曹為丞相後下設東、西曹掌管人事工作,東曹主管二千石官員的任免,西曹主觀丞相府官員的任免。其負責人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執金吾:秦時稱中尉,漢武帝更名為執金吾。王莽稱奮武,東漢復稱執金吾。曹魏先稱中尉,黃初元年更名為執金吾,掌管宮外巡衛。衛尉巡行宮中,執金吾則徼偱京師。天子出行,執金吾為先導。「吾」當御講。·別駕:刺史的佐吏,刺史以巡行視察為職,別駕則另乘傳車,輔助刺史出巡,故稱別駕。·尚書:「尚」就是執掌的意思。秦漢時,尚書只是少府的屬官,掌管殿內文書,地位很低。漢武帝時,設尚書五人,開始分曹治事,因在皇帝周圍辦事,地位逐漸重要。曹魏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共五曹尚書。吏部又稱選部,掌管選用官吏;左民掌管繕修功作、鹽池園苑;客曹掌管少數民族和外國事務;五兵掌管中兵、外兵、騎兵、別兵、都兵;度支掌管軍國支計。其中以吏部尚書最為重要。·尚書令:秦時始置,為尚書台首長,是直接對皇帝負責、掌管一切政令的首腦。東漢光武帝劉秀時為削弱三公的權利,提高了尚書台的地位,相當於宰相。尚書令的副手為尚書仆射,曹魏置尚書仆射一或二人,二人並置時稱左右仆射。若尚書令缺,由左仆射代行令事。曹魏時以五曹尚書、二仆射、一令為八座。·尚書郎:尚書台內負責起草文書的官員。東漢選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書台,滿一年稱尚書郎,三年稱侍郎。·侍中:秦時始置,為丞相的屬官,掌管拾遺補缺、贊導、陪乘、出而負璽以及照料皇帝日常生活等事。·征東將軍:統領青、兗、徐、揚四州,屯駐揚州。黃忠曾任此職。·征南將軍:統領荊、豫二州,屯駐新野。曹仁曾任此職。·征西將軍:統領雍、涼二州,屯駐長安。魏延曾任此職。·征北將軍:統領幽、冀、並三州,屯駐薊州。文欽曾任此職。·刺史:秦時始置,掌管一州的軍政大權。刺,檢舉不法;史,皇帝所使。·治中:刺史的佐吏。古代簿籍文書之類稱為「中」,「治中」即為管理文書檔案之意,後來逐漸演變為一種固定的官職。·參軍:東漢末曹以丞相總攬軍政,其僚屬往往以參丞相軍事為名,即參謀軍務,簡稱「參軍」。·河南尹:東漢建都於河南郡洛陽縣,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官不稱太守而稱尹,掌管洛陽附近的二十一縣。·典農中郎將:漢末曹置典農中郎將和典農校尉,均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僅有所治郡國大小之別,職權相當於太守。·城門校尉:西漢始置,掌管京師城門的屯兵。·相國:即丞相。·將作大臣:秦時稱將作少府,漢景帝更名為將作大臣,掌管宮室、宗廟、路寢、陵園地土木營建。·給事中:秦時始置,西漢沿置,東漢省,魏復置。為將軍、列侯、九卿,以及黃門郎、謁者等的加官。·都督:三國始置都督和大都督,為領兵官,其中大都督為最高軍事統帥。·御史大夫:掌管彈劾、糾察的官員,其位僅次於丞相。·御史中丞:御史大夫的副手。·黃門侍郎:秦漢時,宮門皆黃色,故號黃門。黃門侍郎因在黃門內供職而得名。·散騎常侍:三國魏置,即漢代散騎(皇帝的騎從)和中常侍的合稱,在皇帝左右規諫過失,以備顧問。·督軍:高級統兵長官,位在相國、太尉、御史大夫之下。·校事:曹臨時設置的小吏,負責伺察群臣的微過小罪。·監冶謁者:三國時魏置,掌管冶鐵的專官·督郵:漢代各郡置督郵官,掌管督察糾舉所領縣鄉違法之事,兼管宣達教令、訟獄捕亡等事。·安南將軍:四安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三品,掌征伐。·安東將軍:四安將軍之一,掌武事,第三品,魏吳有置,蜀無。·安遠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東曹掾:漢制,丞相、太尉自辟掾吏分曹治事,有東曹掾,秩比四百石,初出督為刺史,後主二千石長吏及軍吏的遷除。三國因之。·西曹掾:漢制,丞相、太尉屬吏分曹治事,有西曹。吏員正者稱掾,副者稱屬。初主領百官奏事,後改為主府內官吏署用。魏時丞相、大將軍及司徒、司空等府內置西曹掾,秩比四百石,第七品。·東曹屬:漢制,丞相、太尉掾吏其正職稱掾,副職稱屬,皆比二百石。東曹副職吏員稱東曹屬。三國因之。·曹掾:丞相府中掌管司法的官員。·兵曹掾:東漢太尉屬吏,主兵事,秩比三百石。魏沿之,於丞相府和大將軍府各置兵曹掾一人,三百石,第七品。·東中郎將:秦郎中令屬官有左中郎將,漢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主輪番執戟宿衛天子。魏因置。亦作東中郎將。比二千石,第四品。吳蜀亦置。·東觀令:東觀原為東漢宮名,為宮中藏書之處。三國吳置東觀令,職司董理經籍,掌修國史。·盪寇中郎將:中郎將秦漢時即設有是官,為皇帝的宿衛侍從官。秩位次於將軍。東漢三國事名號漸多,各國自相署置。盪寇之名僅吳有置,魏蜀未見。·盪寇將軍:東漢末始有此名。三國均置,秩為第五品。·督軍校尉:三國吳置,校尉在將軍和中郎將之下。·督軍從事:刺史、州牧之屬官,多稱從事史,分主各事。東漢末臨時設置屬軍事之從事史頗多。·都督:領兵將領或地方軍政長官之稱。蜀於邊緣諸郡皆置都督領兵屯守。·邸閣督:邸閣為囤積糧谷之所,其督為守備屯所士卒之長。·典曹都尉:蜀置,劉備定蜀,較鹽鐵之利而設鹽府校尉,並置典曹都尉以屬之,掌供繼軍糧。·都尉:都尉名官甚多,多為主兵武官。地方郡國都尉,主兵。·都護:漢宣帝時,置兩域都護,為加官。東漢光武帝時設都護將軍。三國魏沿置。蜀有中都護、行都護之號,職權如大都督,總領內外諸軍事。吳設左右都護,盡護諸軍。·步兵校尉:漢武帝時,置八校尉領北軍,其中有步兵校尉,秩二千石,掌上林苑門屯兵。東漢因之,秩比二千石。三國均置,為天子禁軍首領之一。·奮威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之武職。有各種名號,奮威校尉僅三國吳置。·奮武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奮武校尉僅吳置,魯肅任之。·奮武將軍:漢末,曹、呂布曾任是官。三國時魏吳有置,蜀未見。·奮威將軍:西漢始置。三國均置,第四品。·符節令:秦漢時置此官,屬少府,掌府節。魏置符節令,別為一台,位次御史中丞。令一人,六百石,第五品。掌授節、銅虎符、竹使符。吳蜀亦置。·奉尚:「尚」他本均作「常」,即奉常(太常)。·奉車都尉:漢武帝時設奉車、駙馬、騎三都尉,皆比二千石。奉車都尉掌御乘輿馬。魏時為第六品,秩比二千石。·輔國大將軍:後漢時期設立的高級將軍位,位在「四鎮」大將軍之上。·輔國將軍:漢獻帝時伏完任此官。三國時均置此號。·關內侯:秦置。爵第十九級,位次於列侯。有其號,無國邑。·光祿大夫:秦郎中令屬官有中大夫,漢更名為光祿大夫,秩比二千石。魏時為第三品,位次三公。無固定職守,相當於顧問。諸公告老及在朝重臣加拜此官以示優重。·橫江將軍:三國時僅吳置。以魯肅任之,鎮守沿江轄地,用以橫掃來犯之敵,故名。·黃門丞: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黃門令之佐吏有丞、從丞各一人。·黃門令:西漢少府屬官有此職,東漢因之。秩六百石,宦者充任,主省中諸宦者。·護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初又稱護軍中尉。武帝時設護軍將軍。護軍之號,有時即指竣軍將軍或中護軍之簡稱。·護軍將軍:秦置護軍都尉,漢因之,陳平曾任此職,盡護諸將。漢武帝時屬大司馬。建安12年改護軍為中護軍。魏亦置護軍,主武官選,隸領軍。資重者為護軍將軍,資輕者為中護軍。·侯相:即列侯封國的相,主治民,如縣令、長。·後典軍:三國時蜀於監軍之下置典軍,分前、後、中三典軍。吳亦置,但分左、右、中。·虎威將軍:三國時雜號將軍之一。魏吳有置。·虎賁中郎將:《周禮·夏官》記有虎賁氏,掌王出入儀衛。漢平帝元始元年更名為虎賁郎,置中郎將統領。秩比二千石。·建武中郎將:三國吳置,胡綜任之。·金曹從事:三國吳置。魏置金曹掾,主管貨幣鹽鐵事。吳置金曹從事,胡綜任之。·建武將軍:曹魏置,第五品。·建威將軍:曹魏置,第四品。吳蜀亦置。·監農御史:為御史中丞的屬官。秦置御史大夫,漢因之。有兩丞,一曰中丞。及御史大夫轉為司空,御史中丞遂成御史台的長官。御史台屬下有名目不同的御史,分掌各事。監農御史為其中之一。三國吳有置,魏蜀未見。·監軍:春秋有載,三國均置。無定員,隨事而設。諸州不置都督時置此官。將軍領兵出征時,多置監軍。·記室:東漢置,諸王、三公及大將軍都設記室令史,掌章表書記文檄。·家令:太子屬官。秦置,魏時為第五品,秩千石,主倉谷飲食,職似司農、少府。·軍師:三國時各國均設軍師官,皆參與主持軍事謀議等事。·軍祭酒:即軍師祭酒,陳壽撰《三國志》避晉景帝司馬師諱,改為軍祭酒。魏時為第五品。·軍議校尉:參議軍事的官位。·諫議大夫:秦時,郎中令屬官有大夫,掌議論、顧問、應對。漢武帝置諫大夫,東漢時改稱諫議大夫,秩比六百石。魏蜀有置,吳無考。·立武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立節中郎將:三國吳置。陸抗任是職。·領軍:是中領軍或領軍將軍的簡稱。曹為丞相時置,掌禁兵。·領軍將軍:領軍中資重者之稱。資輕者為中領軍。掌禁兵。·列侯:爵位名。秦漢以二十等爵賞有功者,其最高級叫徹侯。後因避漢武帝諱,改為通侯。後又改列侯。金印紫綬,有封邑,得食租稅。魏初如漢制。咸熙元年改行五等爵制。·令史:漢代少府屬官有尚書令史,蘭台令史。諸公府亦設令史,地位低於掾史。曹魏公府及諸將軍府設令史。蜀相府有令史。·令:秦漢時縣官管轄區萬戶以上者稱令,萬戶以下者稱長。·秘書:掌管禁中圖書秘記。漢桓帝始置。·秘府郎:三國吳置,掌校秘書。·門下循行:漢制,郡守三吏有門下循行,類似門下客,不主實事。·門下督:將帥府屬官。驃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等府均置門下督一人,第七品。下屬有門下錄事、門吏、門下書吏各一人。·南中郎將:光祿勛屬官。魏時秩二千石,蜀亦置,吳無。·破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時為第五品。李典、孫堅曾任。·平戎將軍: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平東將軍:漢置,魏時為第六品。呂布曾任是官。·平南將:魏置此官,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平北將軍:建安十年始置,第六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平西將軍:魏時為第三品,下有主簿、功曹等屬吏。吳蜀亦置。·偏將軍:將軍中地位較低者,多由校尉或裨將升遷,無定員,第五品。三國均置。·前護軍:魏及蜀皆置護軍,唯蜀護軍分為前、後、左、右、中五護軍。·前軍師:東漢始有軍師之名。分前後左右中之名,第五品。·騎都尉:兩漢均置,屬光祿勛,秩比二千石,掌監羽林騎,無定員。·勸學從事:漢制,司隸校尉及州刺史之下,設從事史若干人,分司州政。蜀在益州設勸學從事,為州之學官,地位略次於典學從事。·儒林校尉:校尉為次於將軍的武官,其名號甚多。由於其職務掌的不同,名號亦異。儒林校尉為蜀所特置。周裙任是職。·上大將軍:吳孫權黃龍元年置。位在三公之上。陸遜任是職。·綏南中郎將:三國魏蜀二國置有此官。士燮、張翼曾任是職。·射聲校尉:漢武帝置八校尉中有射聲校尉,掌待詔射聲士,即善射箭者。秩二千石。魏時為第四品,比二千石,掌宿衛兵,吳蜀亦置。·司馬:《周記·夏官》記大司馬之屬有軍司馬、輿司馬、行司馬。春秋晉作三軍,每軍別置司馬。漢宮門及將軍、校尉屬官有司馬。邊郡則設千人司馬,專掌軍事。曹魏公府及大將軍府設司馬,秩千石,主軍事。·司鹽校尉:又稱鹽府校尉。劉備定蜀時置,主較鹽鐵之利。吳亦置,主管海鹽生產諸務。·師友從事:漢制,刺史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分為別駕、治中、簿曹、兵曹從事等。漢末或置師友從事,僅為榮譽職位,無固定職守。·師友祭酒:漢制,郡守延攬郡內人材,養於府中,專事謀議,稱為散吏,其地位或相當於掾、史,地位最高者尊稱為祭酒。·庶子:太子府屬官,第五品,秩四百石,職如三署郎。·舍人:秦始置,輪番當班宿衛太子。魏時為第七品,秩二百石。·尚書選曹郎:三國吳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曹郎。·尚書右選郎:三國蜀置尚書郎分曹治事,有選部,分左右,有右選郎。楊戲曾任。·尚書吏部郎:曹魏置尚書郎中二十五人,分部、曹治事,有吏部郎。·尚書仆射:尚書台副長官。秦置,屬少府,主文書啟封,尚書令缺,代其事。魏時置尚書仆射二人,分左右,秩六百石,第三品。吳、蜀置一人不分左右。·都尉尚書:秦為少府屬官。掌殿內文書,地位很低。西漢以後職權漸重,置尚書,員五人,一人為仆射,四人分曹治事。東漢時尚書台正式成為總理國家政務的中樞。魏置尚書,有令一人,仆射二人,尚書五(分為五曹)稱八座,五曹尚書中除吏部尚書外,其他但稱尚書。吳蜀亦置。·尚書令史:西漢尚書郎下有令史,東漢增至十八人,秩二百石,分屬六曹,主書寫文書。魏時為第八品。·書部書部:從事之省稱。孫權置,胡綜任之,典軍國密事。·屯騎校尉:漢武帝時始置,掌騎士,東漢改驍騎,後復置,掌宿衛兵。魏沿置,秩比二千石,第四品,隸屬中領軍。·太子太傅:商、周兩代已有太子太傅及少傅,作為太子的師傅。漢沿置,秩三千石,位次太常。東漢秩中二千石。太子對其執弟子之禮。三國因置。·太中大夫:秦始置,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為天子高級參謀。魏時為第七品,秩千石,吳蜀置同。·討逆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曹魏沿置,第五品。·討虜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蜀置此官,吳因孫堅曾任此職,後不復置。·討寇將軍:魏置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蜀亦置。·武衛都尉:三國吳置,孫桓、孫峻曾任。·武衛將軍:魏置,第四品。曹置武衛中郎將。曹丕改為武衛將軍,許褚任之,都督中軍宿衛禁兵。吳亦置,典宿衛。·五官掾:漢代郡太守自署屬吏之一,掌春秋祭祀,若功曹史缺,或其他各曹員缺,則署理或代行其事。為太守的左右手,地位與功曹史相上下。·王:秦漢以後帝王改稱皇帝,王成為封爵的最高一級。·尉:古代武官多以尉為名。春秋時有軍尉。秦漢時有太尉,掌武事;廷尉掌刑獄。郡有都尉,縣有縣尉,均為地方掌武事之官,簡稱尉。·選曹尚書:列曹尚書之一,掌選拔官吏事。漢承秦制,設尚書,屬少府。漢成帝時,設四尚書,分四曹辦事。漢光武帝時,改常侍曹為吏曹,掌選舉祠祭事。此即選曹尚書之由來。魏改選部為吏部。·先登校尉:三國時統兵校尉名目甚多,先登校尉唯吳置。鄉侯:漢制,列侯,所食縣為侯國。功大者食縣,小者食鄉、亭。東漢後期,增設縣侯、鄉侯、亭侯等爵位。·相國參軍:曹為漢丞相時置參軍,第七品。·校事:曹初置,至嘉平中罷。吳亦置。職充皇帝耳目,刺探臣民言行,上察宗廟,下攝眾官。或做典校、校曹。·校尉:秦置。漢置八校尉,掌管特種軍隊。漢制,一般軍隊中將軍以下的武官有校尉。三國因之。·洗馬:即太子洗馬。太子屬官。秦始置,職掌如謁者,太子出行為前導。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相:職如郡太守。魏諸王國各置相一人,秩二千石,第五品。·西部都尉:秦有郡尉,漢景帝時更名為都尉,秩比二千石,掌佐助太守分管軍事,維持境內治安。三國因之。每郡置都尉一人,大郡或置二人,分管境內東西,或南北。·翼正都尉:三國吳東宮屬官。孫登為太子時,諸葛恪為左輔都尉,張休為右弼都尉,顧譚為輔正都尉,陳表為翼正都尉,是為四友,以佐太子。·羽林中郎將:漢宣帝始以中郎將監羽林,東漢置羽林中郎將,秩比二千石,掌宿衛侍從。魏時為第五品,秩比二千石,主羽林郎。·越騎校尉:漢武帝始置,掌越騎。東漢沿置,設越騎校尉一人,比二千石,掌宿衛兵。三國均置。·掾:古代屬官的通稱。如掾屬、掾佐、掾吏、掾史等,簡稱掾。·牙門將軍:魏文帝黃初年間始置,第五品,無定員。蜀吳亦置。·揚武將軍:東漢年間有此職,三國均置。·右部督:全稱為帳下右部督。三國時將軍開府者,其屬官有帳下督一人,第七品。陸遜曾為孫權帳下右部督。·右中郎將:西漢始置,秩比二千石、主右署郎,職隸光祿勛。魏時為第四品,秩比二千石。·右大將軍:三國蜀於建興十三年初置大將軍。景耀初分置右大將軍。·右護軍:三國皆置護軍,分左右。議郎:郎中令的屬官,為郎官中地位較高者,秩六百石,掌顧問應對,無常員,三國沿置。議曹從事:兩漢的州刺史或州牧的屬官,有從事史或從事若干人,分司州政。·佐軍司馬:漢中郎將屬官有佐軍司馬。孫堅曾任。·奏曹掾:漢制,三公府設奏曹,主奏議事。曹魏丞相府置奏曹掾,比三百石。吳亦置。·贊軍校尉:位在將軍下。三國時校尉名號甚多,職責亦不同。贊軍校尉為吳置,魯肅任之,助周瑜參贊軍務,故以贊軍名之。·折沖將軍:魏所設雜號將軍之一,第五品。吳亦置,蜀無。·折沖校尉:漢末,曹任奮武將軍,任夏侯惇為折沖校尉,後不置,蜀無。·左執法:三國吳置,為御史台屬官,與中執法、右執法共同平決諸官事。·左典軍:三國吳置左、右、中三典軍,領營兵。·左節度:吳始置,典掌軍糧。分左右。·左司馬:漢制,將軍府多置司馬,職位僅次於軍師、長史。漢末曹表孫權為討虜將軍,權任顧雍為左司馬,當為討虜將軍之屬官。·左軍師:曹為丞相時置左軍師一人,第五品。三國吳置,但不屬丞相,而以三公領之。·左丞相:秦置丞相,分左右,秦人尚左,以左丞相為正,右丞相為副。漢人以右為尊,故右丞相為上。三國吳置丞相,分左右,後僅置一人。·左右都護:三國吳置,黃龍元年,拜陸遜為大將軍、右都護,諸葛謹為大將軍、左都護。·左護軍:秦有護軍都尉。漢有護軍中尉,屬大司馬。東漢有中護軍,為將軍幕府之員,非朝廷列職。曹為漢丞相時置護軍,後改稱中護軍,第四品,掌禁軍。後隨州都督置護軍,第五品。諸要鎮及將軍出征皆置諸護軍,第六品,其中有左護軍。吳蜀亦置。·長樂少府:漢制,太後宮官皆冠宮名。景帝前置長信詹事,掌皇太後宮。公元前144年改為長信少府。平帝元始四年,因皇太後所居宮復長樂舊名,更名長樂少府,位在少府正卿之上。蜀皇太後亦稱長樂宮,因置此職。·長水校尉:漢制,為武帝所置,京師屯兵八校尉之一,掌長水胡騎,秩二千石。長水為地名。胡騎近長水,故名。三國因置。·振威將軍:東漢雜號將軍之一,魏沿置,第四品。·鎮東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東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鎮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鎮南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南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鎮西將軍:第二品,位次四征將軍,領兵如征西將軍。資深者為大將軍。·鎮北大將軍:品級與鎮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鎮南大將軍:品級與鎮南將軍同,資深者加大將軍名號,不常置。·鎮軍將軍:秩位次於鎮軍大將軍,第三品。·鎮軍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下,第二品,不常置。兩漢均設有大將軍之職,位比三公。大將軍之上加各種名號者,東漢三國逐漸增多,三國均設此官。·征虜將軍:魏沿漢制,第三品。吳蜀亦置。·征西大將軍:東漢之大將軍中有征西大將軍。魏及蜀之征西將軍中以資深者為征西大將軍。吳亦置。·征南中郎將:三國吳置。步騭任是職。·中領軍:曹為漢相時置領軍,後改為中領軍,第三品,掌禁軍,主五校尉、中壘、武衛三營。蜀亦置,並有領軍、前領軍、行領軍。吳稱領軍將軍。·中軍師:魏置,為丞相屬官,第五品。·中散大夫:秦漢諸大夫有中散大夫。凡大夫皆職掌言議,顧問應對,無固定職事。魏時為第七品,秩六百石。·中郎:秦置,漢沿之,屬郎中令,其長稱中郎將。漢武帝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以五官中郎將統領中郎。曹魏置中郎,隸光祿勛,第八品,秩六百石。·中郎將:秦置中郎將統領供事禁中的郎中。漢武帝時置五官、左、右三中郎將,秩皆比二千石,隸屬光祿勛,侍從天子、隨行護駕。東漢時其職主要為協助光祿勛考課察舉三署諸郎,後還譴其領兵,增加各名號中郎將甚多。·中書丞:三國吳置,為中書監、中書令的屬官。·中庶子:周代始置,掌管諸侯卿大夫的庶子的教育管理。漢沿置,為太子屬官,職如侍中,為太子近臣。秩六百石,第五品。·治中從事史:漢置,是州刺史的助理,主州府文書案卷,居中治事,與別駕從事史分別為州府內外總管。·主記:東漢州郡設專管記事、簿書的主記室,主記室員是主記室史,簡稱為主記,是州郡中僅次於主簿的親近屬吏。魏沿置。·著作郎:三國魏明帝太和中始置,掌編撰國史,屬中書省。·昭德將軍:魏置,第五品。·昭武將軍:魏置,為第五品。·昭信校尉:三國時蜀置,為使臣奉命出使入冠其名號。

正文 古九州

古九州

荊州(占有南陽,南郡,江夏,零陵,桂陽,長沙,武陵,章陵八郡,治在襄陽;在今兩湖,兩廣部分,河南,貴州一帶)兗州(今山東省兗州市)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

冀州(今山西省和河北省的西部和北部,還有太行山南的河南省一部分土地)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1.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說法不一。《書·禹貢》作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楚辭·離》:「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2.指大九州。中國僅其中之一州。戰國時鄒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謂「中國外如赤縣神州者九,乃所謂九州也」。見《史記·孟子荀卿列傳》。《淮南子·地形訓》:「何謂九州?東南神州曰農土,正南次州曰沃土,西南戎州曰滔土,正西弇州曰並土,正中冀州曰中土,西北台州曰肥土,正北泲州曰成土,東北薄州曰隱土,正東陽州曰申土。」楊樹達以為所舉九州,自正中冀州與《禹貢》九州之冀州偶同外,餘皆名號差異;其稱東南神州,與鄒衍所稱中國名曰赤縣神州者相合;疑該篇乃取自鄒衍之書,所舉九州之名即鄒衍所稱之九州。見《積微居小學述林·鄒衍九州考》。漢代劉向在《說苑·辨物》中說:「八荒之內有四海,四海之內有九州。」據唐代訓詁學家顏師古解釋:「八荒,乃八方荒蕪極遠之地也。」那么,四海呢?《爾雅·釋地》說:「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也有人認為,「四海」是圍繞「九州」四面的海。《禮記·祭義》則具體提到了「東海」、「西海」、「南海」、「北海」為「四海」,只是沒有明確海域。宋代洪邁在《容齋隨筆》中則說「四海一也」,認為「四海」是連為一體的。「五湖」的說法也很多。《水經注·沔水》認為「五湖乃長盪湖、太湖、射湖、貴湖、滆湖」。而唐司馬貞則認為「具區(即太湖)、洮滆、彭蠡、青草、洞庭湖」是為「五湖」。不過,近代人卻把「洞庭湖」、「鄱陽湖」、「巢湖」、「洪澤湖」、「太湖」稱做「五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