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二章 蒼天饒過誰(1 / 2)

承包大明 南希北慶 2365 字 2020-06-12

這是為什么呢?

如此簡單的一個問題,大殿中卻是鴉雀無聲。

要知道這大殿上面站著的可都是大明最為聰明的人,其實他們不是不知道答案,只是沒好意思張口。

而萬歷對此很享受,嘴角掛著淡淡的微笑,是淡定從容,穩如泰山。

這以往都是群臣在下面嘰里呱啦,對他挑三揀四,說個沒完沒了,幾回都氣得他不想上朝,要不是郭淡的出現,他還真就不上朝了,如今可算是輪到他發揮了。

這蒼天繞過誰啊!

萬歷可真是有一種咸魚翻身的感覺。

「還記得當時,你們是天天的上奏,不是建議朕從大名、河間二府撥糧,撥錢,去賑濟衛輝府,就是建議朕從開封府調派糧食過去,好像這天都要塌下來了,可你們也不想想,若從大名、河間二府撥送糧食過去,這其中又得損耗多少,而如今朕雖連一粒米都沒有撥給衛輝府,但是衛輝府卻立刻恢復過來,原因就在於,朕將那些無能的知縣都給撤走了,同時對郭淡是用人不疑。」

此話一出,可不能沉默了。

這就是顛倒黑白,是那些知縣無能,還是你縱容潞王所為,你心里一點逼數都沒有嗎?

楊銘深立刻站出來道:「陛下,據老臣所知,郭淡所用之法,算不得巧妙,他只是花了不少錢,從當地大地主手里將糧食買了過來,倘若那些知縣能夠拿出這么多錢,那定是貪官。」

「是嗎?」

萬歷笑道:「卿家又是否知道,其中一個大地主名叫薛舫,乃是賀知言的老丈人,也就是說,郭淡花錢從賀知言老丈人手中將糧食買來,然後接濟百姓,不知卿家如何評價二者?」

楊銘深頓時支吾不語。

「朕又問你們,倘若郭淡能夠早日抵達衛輝府,又有多少百姓避免受到傷害?」

萬歷緩緩站起身來,當肥宅站起來的時候,那是很恐怖的,話鋒一轉:「但是朕不怪那些讀書人,朕也理解他們為什么那么做,因為他們並不知情,任誰聽到朝廷委派一個商人去接管衛輝府,都會感到不理解的。朕氣得就是你們,就是現在站在這里的人。」

「臣等有罪。」

群臣齊聲道。

「你們當然有罪,這責任都在於你們。」

萬歷指了指他們:「那些讀書人不理解,可是你們應該理解,也應該支持朝廷的決定,但是這期間有誰幫郭淡說過一句話,你們為了一己私利,不顧百姓死活,陽奉陰違,差點就給衛輝府造成不可挽回的後果,你們之前要追究潞王的責任,但你們現在干得事,與潞王所為,又有何分別?你們所做所為難道為了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嗎?」

這成王敗寇,既然郭淡贏了,那萬歷怎么說都有理,即便顛倒黑白,包庇潞王。

他們也只能受著。

如今要誰還說派郭淡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那也真的是強詞奪理。

但如果他們無法反駁郭淡的所作所為,也就間接承認是那些知縣無能。

事實勝於雄辯。

萬歷又是一聲長嘆:「不瞞你們,朕現在也非常困惑,一個拿自己的錢,去買糧食接濟百姓的人,在外面被人罵的狗血淋頭,而一群碌碌無為之人,卻被人歌功頌德,你們口中的禮法,究竟是什么禮法?」

難受啊!

大臣們被萬歷說得非常難受。

這萬歷畢竟是張居正的學生,他絕不是昏庸無能,只不過他自己也是貪得無厭,自然也無法去約束別人,同時他面對大明朝的局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如今小弟給漲臉了,他自然要狠狠裝回逼。

申時行知道再不出來說上兩句,萬歷非得挖苦他們到死為止,立刻站出來道:「陛下,此事乃臣之過,臣乃首輔,卻未及時站出來,支持朝廷的決定,還請陛下責罰。」

萬歷笑道:「朕哪敢責罰你們,你們不出聲,無非就是顧及自己的名聲,如今你們個個都深得人心,乃是百姓心中的英雄,朕若懲罰你們,豈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也罷,這惡人就由朕來當吧!」

他坐了回去,面色嚴肅道:「關於賀知言等一干官員的辭呈,朕已經批了,另外,倘若郭淡能夠做到,不但令衛輝府的百姓安居樂業,同時還繳齊稅收,朕就繼續將衛輝府承包於他,朕希望你們能夠知恥而後勇,堂堂正正從郭淡手中贏回面子來。你們回去好好反省吧。」

言罷,他便起身離開了。

群臣在恭送萬歲的同時,是長出一口氣。

這種情況在萬歷一朝,可真是第一回,出奇的沒有人跟萬歷爭辯,言官們都成啞巴了,雖然他們都反對萬歷的決定。

因為他們這回還真是服氣了,他們還真沒有料到郭淡會這么狠,簡直就是喪心病狂,雖然他們都知道,郭淡不是接濟,而是花錢雇佣當地百姓干活,但不管怎么說,郭淡到底拿出這么多錢來買糧食,沒有依靠朝廷,完全憑借一己之力,挽救了衛輝府,而大部分大地主、士大夫都不曾掏出一粒米來。

他們是鐵齒銅牙,但郭淡砸過來的可也是真金白銀。

退出大殿的時候,大家也是非常沉默,什么交頭接耳,竊竊私語,統統沒有,就是靜靜的出得大殿。

因為張口就是丟人,沒有別的。

雖然嘴上不說,但他們心里哪能不想。

不少大臣對郭淡是恨之入骨,因為郭淡這么做,無異於撕破了他們那虛偽的面具,滿口仁義道德,但就是不願出錢出力。

這一比較,傷害是暴增啊。

但同時也有些人,覺得該給與郭淡支持。

其中主要是以申時行為代表的內閣大臣,在這期間,內閣都是沉默的,他們還是有遠見,有肚量的。

那牧場的成功,讓他們覺得郭淡絕非是誇誇其談之輩,是有些手段的。

他們覺得如果郭淡做到了,那當然是件好事,對國家對百姓都好,再多的贊美,也是應得的,但如果做不到,皇帝到時也無話可說。

只不過他們心里也沒底,郭淡究竟能不能做到,而且,他們也不願意貿然得罪天下讀書人,故而一直保持沉默。

但如今的話,情況又不一樣了,郭淡確實穩定住局面,同時萬歷又因此訓斥了他們,並且句句說到點上,這個決定是你們都已經同意的,但是你們個個都陽奉陰違,不給予郭淡支持。

這面子是相互給的,他們要再不知趣的話,可能都不需要遞上辭呈。

而且他們也願意支持郭淡。

但如果直接上奏表彰郭淡,這就太難看了,到時讀書人又會認為,你們跟太監有什么區別,沒有文人的傲骨,你們要支持,一早就支持,不能等到萬歷發飆了,你們就屈服了,如今大明的讀書人可都是以批評皇帝為榮。

所以,這得不露聲色才行,即表示支持郭淡,又要做到其他人無法說三道四。

好在他們都是老司機,這可難不倒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