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六章 好消息太多,不敢想象(1 / 2)

無恥家族 浪子刀 4677 字 2022-07-27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無恥家族最新章節!

2010年的華銀財團二次年會的第二日議程,徐騰的意見最終還是成了主流的投票結果,既然已經拿到了航空業的准入資格,那就堅決搞起,一旦搞成了,擠垮波音空客就能吃獨食了。

這世界上沒什么不可能的事。

在80年代的中國,誰能想到松下、東芝這樣全球頂級優質企業會面臨破產危機?誰能想到索尼最終變成一家土建開發商,龜縮在日本搞地產業了?

所以,從2010年開始計時,三十年後的波音、空客會不會垮掉,真的不好說。

徐騰的目標還是很現實的,先從arj21的支線客機、公務機和c919的百座級大客機市場做起,做一步是一步,華銀財團來主持大局,那就不會像國企只從烏克蘭挖人。

他從歐洲挖人,從加拿大挖人,從巴西航空公司挖人,從美國挖人,從灣流公司挖人,整個團隊的挖人,在全球布局設計公司,甚至是直接並購擁有成熟產品和技術的歐美公司,一步占據一個起步階段的市場地位。

華銀財團注資220億占總股本的55%,國有股占45%,五年後上市,上創業板,股價翻個十倍再說。

眾多聯席合伙人原本都很擔心,後面聽徐騰的主要目標是在創業板上市,立即投票通過這個美妙的商業計劃。

所以說,私企終究是私企,上市圈錢,先撈一筆再說。

徐騰也是一顆紅心兩手准備,如果中航和滬州不同意華銀財團長期控股,這個業務,他就不做了,集中資本優勢做華銀財團能做好的產業。

畢竟,大飛機產業不是那么好搞的,政府提供的150億基金,加上華銀財團願意提供的220億都是rmb,完全撐不到盈利的那一天。

如果不做大飛機產業,將這些資金繼續注入機床產業,差不多也就夠了。

華銀財團終究是私企,不像央企那么注重利稅問題,按照財團的大部分產業規劃思路,基本可以用「自行減稅」來形容,在國內搞「整機」企業,在歐美並購配套企業,同時將配套企業的注冊地逐步遷移到比利時、瑞士、英國、愛爾蘭、盧森堡……這種企業稅收較低的歐洲國家,在美國則是利用各個州政府不同的優惠稅收條款,以及美國和盟國的特殊自貿協議。

總之,利潤還是盡可能轉移到企業稅較低的歐美國家和地區,這和大部分的外資企業、跨國巨頭差不多,交稅的重任就交給央企、國企吧。

這么做的好處其實有利於國際貿易的平衡,至少賬面上是比較平衡的。

國內的企業這些年熱衷並購海外的配套企業,其實多少都有這種想法,先收購,再轉移注冊,搞的多了,歐洲就不開心了,特別是德國。

現在呢,歐洲人還沒徹底覺醒,中資收購的阻力就不是很大,華銀財團2007年-2009年在歐洲的收購總額高達400億美元,全部都是各種不引人關注的中小型優質企業,給華騰汽車、中騰集團、華騰重工、華騰電子、華騰高科、神州電器集團……做配套的小企業,現在肯定要繼續收購一批給華騰數控集團做配套的中小優質企業。

賬面一看,華銀財團從歐洲的進口規模很高,其實就是左手到右手。

華銀財團從2002年開始,在徐總擔任理事長的階段就特別注重收購歐洲的優質中小企業,鬼子進村,都是小隊伍,一直不引人注意。

這兩年因為歐洲的大環境太差,收購速度明顯加快的幾倍,90%的企業都是歐洲有技術優勢的傳統制造業。

所以,華銀財團旗下的制造業產業集團在這兩年的壓力都比較大,海外收購嘛,拿到技術,拿到品牌的同時,肯定也要分擔別人的虧損壓力。

別人要不虧損,也未必會賣給你。

2010年的二次年會,後面幾天的議程就是專門討論這些問題,利潤轉移和虧損的控制要盡量平衡,對華銀財團這種跨國財團來說,可以施展的手段是多種多樣的。

比如,在德國的工廠能不能轉移到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將研發中心一分為二,甚至是一分為五,主要工作在國內開展。

如果德國政府和工會不允許,那要怎么談判交易,實現雙贏,比如增加在德國的金融業和網絡科技產業的投資,增加汽車研發中心的職位和投資。

這就是國際自由貿易。

跨國財團能夠完美的利用各個國家不同的產業政策和人才優勢,實現利益最大化,華銀財團在歐盟擁有12個運營中心,聘用的政策顧問、投資顧問、法律顧問、律師和高級會計師超過2000人,就是專門處理這些亂七八糟的事情。

特別是華銀財團的中樞企業——華騰公司,國際化的員工比例已經超過2/5,3700名雇員中有1500名員工是海外雇員,在海外工作,在全球g20國家都有分公司,都有緊密合作的公關和游說公司,和超過100家國際性的ngo組織有著密切的往來。

從這一點來說,華銀財團和中國的所有企業都不是一個級別,國際化的程度非常高,在全球自貿體系中進步神速,各種手段都已經玩的爐火純青,無恥到不覺得自己無恥的地步,堪稱是當之無愧的跨國財團。

這就是在當今這個高度信息化的社會,華銀財團還要每年舉行兩次年會的原因,很多事都不適合在視頻電話中討論,只能通過閉門會議內部商量表決。

雖說每次年會都是在國內舉行,反偵查和防竊聽的工作都是第一大事,某些特殊的重要事項,每一位聯席合伙人說過什么,都不會保留任何記錄。

有很多事情,徐騰和某位聯席合伙人,或者是某位高級合伙人知道,其他人心里可能都明白,但只能當做不知道,不要以為在海外投資就不會涉及腐敗和道德問題,哪怕是在歐盟和美國,這些問題也還是存在的,只是別人的制度比較「合理」。

這個世界上,如果權力不能帶來利益,全球的政治家至少要少一半,歐盟議會的那些官僚也要少一半。

徐騰不客氣的說,現在的發達經濟體中,官僚最多最僵硬就是歐洲,從歐盟到各個成員國,屁大一件事能有十幾個專員有實權摻和一下。

特別是歐盟,隨便開個會,從議員到幕僚、助理,至少幾千人圍著會議轉圈子,從早到晚都是各種各樣的亂七八糟會議。

歐洲債務危機為什么遲遲無法解決,越來越棘手,要徐騰說啊,就是體制問題。

華銀財團在歐盟的資產規模那么多,那就必須各個環節都不能有疏漏,這幫人就是典型的成事不足,敗事有余,他們不能幫你,但他媽能毀你,隨便哪一個都有辦法毀你。

所以,對華銀財團來說,國內的投資環境絕對是最好的,國內這個制度體系也確實有利於大企業,越大的企業,大到華銀財團這種,好處真是難以衡量的級別。

哪怕是現在的2010年,華銀財團要在國內哪個省市投資一個廠,地是基本不要錢,缺路修路,缺水供水,前五年的稅收政策最低減半,前三年免稅,後五年減半的情況多不勝數,水費電費都有優惠,貸款也有分攤。

小企業嘛,那就自求多福吧。

2010年的二次年會結束,大部分的聯席合伙人都直接南下博鰲,參加今年的中國企業峰會,徐騰則是單獨北上,找央企和國資委談判。

大飛機產業的事,前後談了十幾輪,徐騰回來之前達成的協議是注資200億,暫時持有51%的股權,這里面有30%的股權是代持,只要華銀財團將大飛機產業運作上市,主營國內航空工業的aicc集團隨時可以按照股價回購,拿回控股權。

按照這個協議,徐騰肯定還是不虧的,當然,中航也不可能讓他賺太多,不可能等到股價翻五倍再來回購。

徐騰現在的想法就變了,真准備長期投資航空產業,他估測舉行新的談判不會很容易,結果沒想到,一拍即合啊,aicc集團的條件很簡單,必須將工廠和設計中心一直留在滬州。

因為aicc集團和滬州達成了一個協議,核心就是「土地」,很多很多的土地,有市區的,有郊區的。

徐騰還能說啥呢,難怪大家都說aicc集團是房地產公司。

講真,aicc的唐董事長開出這個條件時,徐騰真是一臉生無可戀,真想捏著對方的臉頰大聲提醒對方,你們好好做航空這種有前途的產業吧,好的不學,學壞的,居然學我們搞地產開發?

唐董事長還是講道理,自知aicc在滬州地產業沒有什么地方,也缺乏這方面的高端人才,准備和華銀財團旗下的華騰置地集團合作開發。

簡單來說,aicc集團一分錢不出,只負責出地皮,華騰置地集團負責出錢和開發、運作,利潤對半分。

aicc集團雖說是十大軍工集團,在全國很多重要城市都有土地儲備,資金和地產業的運營經驗還是很缺乏,其實很想和華銀財團交朋友。

aicc集團旗下還有不少上市公司,最近的創業板即將開啟,人家也有幾個ipo配額,真心想和華銀財團加深合作關系,快捷便利的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

航空口啊,aicc是老大啊。

怎么說呢,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吧。

徐騰都沒想到談判這么順利,既然長期交給華銀財團控股商業飛機產業的事沒有爭議,那就談下面的事,到底收購哪一家國際宇航業的著名企業,一步到位,先占據一部分國際公務機市場。

灣流、塞斯納、鑽石、龐巴迪……只要交易的籌碼到位,都有可能,就看徐騰舍不舍得,塞斯納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塞斯納的主要控股方是通用動力和格魯斯信托基金公司……這兩家同樣是aig集團的股東。

灣流公司對通用動力集團和聯合技術公司而言就太重要了,龐巴迪航空在加拿大的象征地位,都決定了這兩個收購目標不太現實。

aicc集團這邊沒有任何意見,在他們看來,能夠收購塞斯納宇航公司就已經是很厲害了,絕對是第一流的業績。

徐騰在首都談了四天,基本是將這些事情談妥了,這才和aicc的唐董事長一道飛往博鰲。

他已經有兩年沒有參加博鰲的中國企業峰會,今年再不去,肯定是說不過去,因為華銀財團是博鰲中國企業峰會的主辦方之一嘛。

今年還有一位很重量級的領導要參加開幕儀式,所以,徐騰必須到場,中間有一個會晤交談的機會,估測半個小時左右。

半個小時也非常了不起啦。

因為4萬億的大政策,中國經濟在08、09年的發展是光速級的……眾所周知,在國家超寬松金融政策的刺激下,民間釋放的投資規模更不止4萬億,光是地方各級政府的總債務就突破了20萬億,其中40%是08年、09年激增的。

到了2010年11月份的這個階段,情況開始不對勁了,海外出口開始持續下滑,全球大宗商品成本價位又高居不下,國內產能過剩造成物價下行壓力激增。

很多中小企業在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很多壓力,庫存壓力,資金壓力,各個方面都在趨緊,一個最明顯的特征就是地產商開始跑路了,在很多三四級城市,不斷傳出地產開發商卷款跑路的新聞。

政府沒有收縮貨幣政策,但是,市場上的貸款和貨幣供應仍然是全面趨緊,地方政府被迫向各種私募基金借錢。

甚至連華銀財團這種跨國金融財團,在國內市場都要改變貸款政策,優先保障財團自身的資金流,由此可見,整個市場是多么緊張。

中國經濟現階段面臨著四個問題——巨量的投資和債務,巨量的庫存和產能,但是,全國的消費總量沒有激增,對外出口的增長完全停滯。

借貸了大量的債務,投資了大量的生產線,生產了大量的商品,結果賣不掉。

這是一個全國性的資金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