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經濟對策(1)(1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揚 2566 字 2022-07-2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重生之宋武大帝最新章節!

第九十四章 經濟對策(1)

「這是什么事啊,真讓人頭疼。」李雋拍拍腦門,自嘲地說:「先前,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庭危在旦夕,也沒有讓人這么頭疼過。那時節,我只想著打,一定要打贏,現在倒好了,打贏了,局勢好轉了,可是這經濟問題又來了。真是的,這是什么王朝?要軍隊的時候沒軍隊,有了軍隊卻沒有錢,有了錢卻沒有好的經濟體系來支撐。」頓了頓,嘆道:「我真想不明白了,宋朝的皇帝是怎么挺過來的?」

這也難怪,誰叫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為積弱的一個朝代呢?而且李雋還是來到這個最為積弱王朝的最後時期,兩百多年積累的問題就重得不得了,真要說個明白的話,可能三天三夜也未必夠。

不能怪李雋發牢騷,著實是他又遇到棘手的問題了,因為國庫現在缺的就是銀子,大筆大筆的軍費開支本來就是一個不小的數目,再加上重建計劃,七七八八的開支一算下來,收入還可以挺一段時間,可是這一段時間過了又怎么辦呢?李雋是個深謀遠慮之人,不得不預為策劃。

立竿見影的好辦法就是加稅,只要李雋願意,一道旨意下去,稅率一調整馬上就有現銀入庫,可是李雋也知道以目前南宋的經濟體系根本就不可能支撐長期的戰爭,加稅無異於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樣的事情李雋是斷不會去做。

就在李雋感大叫頭疼的時候,文天祥,李庭芝,陳宜中和廖勝功四人走了進來,向李雋行禮道:「參見皇上。」

對於這四人李雋歷來是待之有禮,熱情地道:「免了,免了,這些俗禮不要拘了。你們都坐下吧。」

李庭芝他們也不客氣,圍著桌子坐了下來。李庭芝代表四人問道:「皇上召見臣等,不知有何要事?」

「要事沒有,就是有一件讓人頭疼的事,要和你們商量一下。」李雋笑言,道:「這件事真是讓人頭疼得很。你們沒來之前,我還一個勁地叫頭疼呢。」

陳宜中道:「為朝庭出力,為皇上分憂,是臣等本份,還請皇上示下。」

「宜中,你這話說得好,我就愛聽你這話。」李雋有點開玩笑地道:「這事,我想了好長時間,也就是如何處理大宋朝的經濟問題。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對現有的經濟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要是不改革的話,以現有的經濟體系是不可能支撐我們即將進行的大戰。戰爭是流血的傷口,要是沒有一個完善的經濟體系來支撐的話,不說別的,光是這軍費就會把朝庭拖垮。只有進行改革,把我們的經濟實力提升上去,這場戰爭我們才能進行下去,才能達成我們所要達成的目標。」

李雋雖然沒有明說要達成的目標是什么,李庭芝他們不會不知道那必然是北伐中原,光復燕雲之地,更有可能還要進軍東北、西北、西域和西藏這些原本就屬於中國的領土。

要真是這樣的話,這場戰爭打下去,要花的軍費著實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目,可以說是一個天文數字,大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正如李雋所言,以南宋現在的經濟體系根本就不可能支撐即將到來的大戰,對現有的經濟體系進行改革那是必然的趨勢。

「改革最好了,改革好了,有了銀子,我也不用每天為銀子發愁。我想銀子都想瘋了,都快成財迷了。」李庭芝這個務實的政治家自然是舉雙手贊成,在心里如是想,道:「皇上所言是深謀遠慮之舉措,臣也認為我朝現有的經濟無法支撐戰爭,朝庭一定要找到生生不息的財源,要有大量的銀子才行。」

文天祥深表贊同,道:「皇上所言臣也是贊成。臣這些日子負責督察百官,肅正綱紀,雖然查處了不少貪官,為朝庭追回了不少銀子,可也不是長久之策,根本的辦法還是要讓朝庭有穩定的財稅收入。臣以為可以把土地分給老百姓,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一次土地丈量,讓耕者有其田,這樣一來就可以防止地主轉嫁負擔。」

自從督辦百官以來,文天祥的班子努力工作,著實查辦了不少大貪官,為朝庭追回了不少銀子。李雋曾笑言他的工作成果說「履善這是在挖金礦」。李雋雖是笑言,也說明了文天祥這段時間的工作成就,同時也說明了南宋政府腐敗是多么的嚴重。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行政效率最為低下的王朝,冗官冗員多不勝數,人浮於事,往往出現官員多得要命,卻沒有人來管事的現象,老百姓有事也不知道找誰去解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上班,拿錢,不辦事。

可以想象得到,在這樣的政府中會有多少貪官,會有多少蛀蟲,真的是多到讓人難以想象的地步。要不是李雋采取的是「抓大魚,放小蝦」的策略,文天祥這一查不是所有的地方,也有不少地方政府陷於停頓狀態。

貪污程度觸目驚心,追回來的不僅僅是這幾年貪污的銀子,還有陳年老帳,最多的一個地方居然追查到二十年前去了。有了這些銀子給急需銀子的李雋解了燃眉之急,要不然的話就算他把十船鑽石全部出售,把所有的科技全部出賣,也不可能籌措到現在需要的銀子。

陳宜中想了一下,發表看法道:「皇上,履善所言,極是有理。臣在廣州安置難民時,就曾采取過類似的辦法,把土地分給老百姓,朝庭直接向老百姓征稅,不用向那些地主老財收銀子,他們就沒法轉嫁負擔了。」

在古代,歷朝歷代曾經采取過措施防止土地的兼並,防止負擔的轉嫁,其結果是沒有什么作用。地主老財因掌握著土地,可以任意轉嫁負擔給佃農,使得種田的沒有飯吃,有飯吃的卻是不種田的。

老百姓多么渴望擁有一份土地,要是李雋采取這一措施的話,可以想象得到,肯定是很得民心的大好事。

「履善所言也有道理,不過,我認為我們目前還是不要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好。」李雋笑著否決了文天祥的建議,接著闡釋原因道:「耕者有其田固然是好事,但也有不利的地方。在某種情況下是對的,在某種情況下是不好的事情,反而會制約我們的農業發展。」

實行耕者有其田,讓老百姓擁有自己的一份田地可以耕種,要不了多少時間,南宋就可以富足起來,這是文天祥他們的共識,沒想到明智的李雋居然否決了,很是奇怪,文天祥脫口問道:「皇上,這是為什么?」

李雋解釋道:「我理解你們的心情,也理解老百姓的心情。但是,這是一個浩大的工程,不是一年兩年,也不是三年就能完成的,而是要花好長時間才能完成。這且不說,再說,土地兼並也未必就是壞事,就看要如何去處理和利用了。現在,我們要是真的實行了耕者有其田的話,將來有一天,我們又會親手推翻現在的措施,准許至少也是默許土地的兼並。」

李雋的話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李庭芝遲疑著問道:「皇上,在哪種情況有利,在哪種情況下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