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三章 亡國之君(2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揚 2483 字 2022-07-23

段干木黑著一張臉給老和尚端來椅子,老和尚略一施禮坐了下來。段干木給李雋的話勾起了好奇心,不斷打量這個老和尚,心想這老和尚有什么了不起的,老得都快掉渣渣了,馬上就要進土了,還能有什么來頭?來頭不可能有,大有奔頭倒是不假,可以進土。

然而,段干木聽了李雋接下來的話,大吃一驚,方才明白李雋為何對這個老和尚如此禮遇,李雋說的是:「大師本是大理國主,大理國雖敗,大理臣民尚在,只要大師願意,仍可奮發有為,大師緣何看破紅塵,出家為僧?」心里想的是:「金大俠在他的武俠小說里把大理亡國之君段興智塑造成絕頂高手,佛號一燈大師,真是有先見之明,我在這個世界遇到的大理國主竟然應驗了他的預言,真的出家為僧,還取了一燈的佛號,真是讓人想不到。要是金大俠知道了,會做何感想呢?」

這個老和尚不是別人,正是大理的亡國之君段興智,二十年前忽必烈遠征大理時,他一開始表現得還是不錯,拒絕投降,准備迎戰。然而,大理的國力畢竟太弱,不是蒙古人的對手,很快就敗於忽必烈之手,他也投降了蒙古人,帶領兩萬大理軍隊為前導,把那些還在抵抗的大理軍隊或擊敗或招降,讓蒙古人迅速控制了大理。

事後,蒙古人對他的回報就是把他押往大都,他的命運已經被注定,就是成為階下囚。讓他感到意外的是,高祥設計把他救了出來,才能苟活至今。

世事變幻,讓人捉摸不透,亡國之君還能有什么好說的?幾經劇變,終於消磨了他的雄心壯志,出家為僧,以度余生。

一燈佛號顧名思義就是青燈古佛,孤燈只影伴於佛前,很有蕭索之意。然而,在金大俠的筆下,那個絕頂高手縱橫天下少有敵手,度化世人是何等的英風豪氣,這個一燈卻是苟延殘喘,毫無英氣可言,兩者相差何其大也!由不得李雋不生出「此一燈非一燈」的感慨。

「皇上垂詢,貧衲不敢不言。」一燈大師開場白一說完,道:「皇上所言不無道理,然大理國破,不少百姓仍在抵抗,老衲一時之誤竟然沒有和百姓站到一起,做了一些大不義之事,愧對列祖列宗,愧對百姓,無心王霸雄圖,只想安度殘生。」

他投靠了蒙古人,雙手沾滿了大理百姓的鮮血,使得他在大理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大為降低,他就是想反抗已經不可得了。

這話表面上沒什么問題,實質上是典型的不抵抗主義,李雋聽在耳里,在心里很是不敢苟同,心里想道:「別的不說,一聽你這話就知道你是一個心性不堅這人,心性不堅則不堪為君,大理有你這樣的國主不亡就沒有天理了。」嘴上卻安慰他道:「佛本無界,大師妙悟佛法,皈依佛祖,實是可喜可賀之事,還請大師多所努力,宏揚佛法,度化世人。」

李雋是個不信佛,不拜老子的無教派主義者,根本就不相信佛法真能救人之說,如此說只不過是客套話,寬慰一下段興智而已。

段興智為君時暗示不明,權臣當道,把持朝綱,投敵後屈膝苟活,出家後深山隱居,可以說命途多舛,無情的人生已經擊垮了他最後一點信心,一副蕭索之態,道:「劫後余生,不敢再有度化世人之念,貧衲別無所求,只求皇上看在貧衲曾經為君的份上,賞老衲一片凈土,了此殘生。」

這話說得讓人聽著就很刺耳,堂堂一國之主即使是死也要死得轟轟烈烈,才當得起那句老話「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如此低聲下氣地乞求休養之地,也只有他這種人才說得出口,要是換個人的話,即使是死也不會如此說。

「有為之君,觀其行,多堅強事;察其言,振聲擲地,鏗鏘有力!審其臣,多為奮發之士!你如此頹廢,如此怕死,大理國有你這樣的國主真是蒼天無眼,讓老百姓徒遭刀兵之災,無辜送了性命。不過,這也好,我倒是省了不少手腳,免得有人打著你的旗號要求復國,有礙國家大一統大業。」李雋在心里對段興智大加誹議,道:「大師心向佛祖,急於佛事,朕豈有不成全之理。棲霞寺主持明霞大師長年奔走在外,無暇主理寺中事務,就有勞大師了,大師就到棲霞寺做主持吧。」

段興智的表現的確讓人無語,李雋壓根就看不起他,才用很少使用的「朕」字。

「棲霞名寺,貧衲本無奢望,既是皇上賜予,老衲不敢不受。」段興智暗中松口氣,不無喜色地謝恩,道:「謝皇上。」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是先說「謝皇上」,再說後面的話,他顛倒過來,不是因為他不在乎這個賜予,而是很在乎,心中一高興就把話說顛倒了。

「在你無以為君之才以外還要加上貪生怕死四字評語。不過也好,你安安心心在棲霞寺度你的余生,就不會來添亂,免得到時我給你一刀,殺了你。」李雋在心里點評段興智,問道:「大師以為朝廷對大理該當如何處理?」

段興智一聽這話原本的高興之情一下子全沒了,差點摔倒在地上,急急忙忙地道:「大理本是華夏之地,朝廷收復,理應歸朝廷所有。段氏本是華夏子民,雖鎮大理百年,無大功於大理百姓,實是慚愧,不敢再竊取神器。」

李雋問他本是想聽聽他的意見,畢竟他曾是大理國主,對大理的了解不是一般人所能比得上的,特別是那些大理的秘辛之事恐怕當世已無人能比他知道得更多了,沒想到他竟是理解成李雋在探他的口風,在試探他有沒有異心,有沒有復國的打算,馬上撇清。

段興智的表現太讓人失望了,為了自保,居然把祖宗都搭上了,把祖宗的功勞都抹煞了,實是出人意外,要不是李雋親耳聽見,說什么也不相信這是真的。段氏治理大理百年,沒有功勞還有苦勞,豈容一言抹煞?

「三國時的阿斗復現於今日!朝廷大軍雲集大理,你就是想復國也沒門,知機識趣倒不失自全之道。要是你真想復國的話,說不得了,只好殺了你。並不是我好殺,只是捍衛國家領土完整是每一個華夏子民應有的職責,我絕對不會容忍分裂國家的行為,對於分裂份子只好不客氣了。」李雋在心里對他的表現評價很低,笑道:「大師多慮了,大師曾為大理國主,知道很多大理國的秘聞,要是能得大師建言,對朝廷治理大理不無裨益,還請大師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段興智遲疑了一下,右手顫抖著伸進懷里,過了半天才從懷里抽出來,手里握著一個卷軸,雙手呈上,道:「皇上,這是大理歷代先主收藏的金銀珍寶,藏於大理一個隱秘地方,請皇上派人去發掘,以資軍用。」

「怪不得你如此遲疑,如此舍不得,敢情你還是一個貪財之人。」李雋在心里又給段興智多加了一個缺點,道:「既是大理國歷代先主收藏之物,自是歸大師所有,朝廷不宜插手此事,大師還是收回吧。」

南宋現在很需要銀子,從心理說李雋是很想一把搶過來,馬上派人去發掘寶藏,但是作為皇帝,絕不能貪財,更不能做如此之事,至少還得表現一下大國氣派嘛,才婉拒。

李雋說的本是真心話,段興智聽在耳里,卻驚在心頭,以為李雋不受他的禮是要不利於他,忙解釋道:「皇上,大理歷代先主考慮到大理偏小,地處邊陲之地,國力弱小,才存此金銀珠寶,以備不時之需。皇上,取之於民,用之於民,這些財寶本是來自於老百姓,用於老百姓正是最好的途徑,還請皇上收下。」驚恐的臉上還有一副不真實的誠懇之態。

李雋恍然大悟,道:「是不是大理歷代先主藏有財寶的消息泄露出去,高祥才設計救你出來?」

「皇上聖明!」段興智直言道:「高祥一心打這財寶的主意,貧衲洞悉他的奸謀,一直沒有告訴他。」

「高祥本變就是一個奸邪權臣,你當時不察,事後才知道,真正意義上的事後諸葛亮!好在高祥已經給張珏他們以禍亂大理罪名殺了,再也不能禍亂世間了。殺他那天,萬民空巷,大理百姓無不是大快人心,殺一高祥,收大理民心不失為一條高明計策!」李雋在心里如此贊賞張珏他們的所作所為,道:「大師有此誠意,朕就恭敬不如從命,收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