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第二戰場(2 / 2)

重生之宋武大帝 殷揚 2469 字 2022-07-23

在古代,秦皇島僅是一座孤島,為海水環繞,稱為碣石。到了清代,才成為島連島,後來才命名為秦皇島,成了我們現在著名的旅游景區。

秦皇島以一座繁華的城市載入史冊的歷史並不長,但是作為人文景觀,其歷史卻是相當悠久,在秦始皇之後漢武大帝、魏武帝曹操、唐太宗之輩都曾到過這里。

曹操著名的詩作《觀滄海》就是在這里寫成,「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讓人有夢幻般的感

站在廖勝功旁邊的趙良淳也是詩興大發,脫口吟道:「披襟眺滄海,憑軾玩春芳。積流橫地紀,疏派引天潢。 仙氣凝三嶺,和風扇八荒。拂潮雲布色,穿浪日舒光。照岸花分彩,迷雲雁斷行。懷卑運深廣,持滿守靈長。 有形非易測,無源詎可量。 洪濤經變野,翠島屢成桑。之罘思漢帝,碣石想秦皇。霓裳非本意,端拱是圖王。」

他吟的是唐太宗的《春日觀海》詩,唐太宗當年東征高麗,來到此處,詩興大發寫下此詩。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文治武功鼎盛的帝王,以善於納諫著稱,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盛世」。但是,他有兩個短處,一是字寫得不怎么樣,卻喜書聖王羲之的《蘭亭序》,最終弄到手,給他帶入墳墓里,不知所蹤,毀掉了中國歷史上書法的最高成就,多為後人譏諷。

二是他的詩作沒有什么氣勢,頗有矯情之嫌,反倒不如武則天的詩作,清氣之中帶有巾幗須眉之氣。這首《春日觀海》單從文學上講,並沒什么出奇之處,趙良淳之所以吟頌他的詩,那是因為胸中感慨萬千。

碣石最早屬於孤竹國,不食周粟,餓死首陽山的伯夷叔齊這兩位商朝遺民就是孤竹君的兒子,因其高尚的潔操為後人稱頌,《史記》給了他們很高的地位。

後來,孤竹國為齊桓公所滅,並入燕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駕臨至此,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駕臨此地的皇帝,在他之後的漢武帝、魏武帝、唐太宗這些大有為之君先後到過這里,不是刻石勒功就是吟詩作賦,唯獨宋代沒有一個皇帝駕臨過這里。

這片早就屬於中國的領土上卻沒有宋朝皇帝的足跡,那是因為這里在當時屬於境外之地,自從唐朝滅亡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契丹崛起,占據了北方,宋朝連燕雲之地都沒有收回,更別談碣石了。

從宋人的觀點來說,唐太宗是前朝之君,他的詩作離本朝不遠,他能夠駕臨這里作詩,而本朝之君無一人來到這里。即使宋朝之君如後人指責秦始皇出巡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功業也好,至少還有功可顯,又何嘗不是一場盛事呢?

宋代積弱,大量的國土沒有收回,何來之功可顯?當此之情,趙良淳哪能不感慨,不由自主地吟出了唐太代的詩。

吟完,趙良淳長嘆一聲,什么話也沒有說。廖勝功明白他的心思,安慰道:「趙將軍不必感懷,今天我們來到這里,不就是為了開創新的篇章嗎?以皇上的雄材大略,朝廷現有的實力,將有大量的國土給光復,實是一大盛事。」

「謝謝廖將軍。」趙良淳仍是感慨道:「朝廷本是即將破滅,沒想到竟是發生了如許變化,不僅光復了中原,現在又開始光復燕雲了。這一切,想起來真的好象在做夢。」

廖勝功點頭,道:「趙將軍所言肺腑之言,廖某也是這么想。這里南臨大海,北依燕山,東鄰遼東,西接大都,是很重要的戰略要地,應該善加經營,既可以用作出兵遼東的基地,也可以用作貨通南北的港口。等見到皇上,廖某當向皇上進言,發民夫,填海造路,把碣石島和陸地連在一起,那樣的話,這里將會異常活躍。」

「廖將軍遠見卓識,趙某佩服。」趙良淳很是贊同他的看法,道:「出兵遼東之時,要是僅從大都運送糧秣輜重,對燕雲之地的壓力也太大了,還應該從江南、中原、川中之地運輸,這就需要一個好的港口。我說,廖將軍,我們打下來之後,就馬上施行吧。」

廖勝功很是贊賞道:「我們先開工建設,再向皇上稟報,趙將軍這主意不錯。我想,皇上肯定會同意。」

「廖將軍,我們登陸吧。」趙良淳問道:「廖將軍,這一仗怎么打?岸上沒有一點動靜,不用說是因為我們來得突然,韃子想不到,根本就沒有做准備,我們就不用炮擊了,直接登陸就是了。」

廖勝功很是贊同道:「我也是這么想。岸上空盪盪的,要炮擊也沒有目標,不如直接上岸。傳令:登陸!」

一聲令下,船只靠岸,海軍陸戰隊跳進海水里,卟嗵之聲不絕,奮力游向岸邊。

在秦皇島登陸,完全出乎忽必烈的意料,根本就沒有在這里有派駐足夠的軍隊。這里有一支蒙古軍隊,只是數量不多,還不到一千人,很快就給收拾了。與其說這是一場登陸戰,還不如把那個戰字去掉的好,幾乎是沒有遇到抵抗,是宋軍實施登陸戰以來進行得最為輕松的一次。

「趙將軍率領一萬人馬向西進攻,要大張旗鼓,給忽必烈那韃子造成一種我軍大軍壓境的錯覺,一則可以吸引他派往南線的軍隊,配合皇上進軍。二則,轉移他的注意力,讓他不留意我們向北進攻的意圖。」廖勝功給趙良淳面授機宜。

趙良淳信心十足地道:「廖將軍放心,包證完成任務。」

「到於我嘛,我還得向北進攻,把我們的登陸成果恐固好,為解晉騎兵的到來做好准備。」廖勝功沒忘了給自己派任務。

我們日常生活中有一句俗話「好鋼用在刃口上」,象解晉的騎兵這樣精銳的部隊,當然要讓他發揮出最大威力,給他准備好條件,以便一到達馬上就能投入戰斗。

「皇上,這是剛剛送來的戰報。十萬火急。」辛惠匆匆而入,把手里的戰報遞向忽必烈。

忽必烈沒有接,道:「你說,發生了什么事?」

辛惠額頭上直冒冷汗,道:「皇上,大事不好了,南朝在碣石登陸了,一下子登陸了好幾萬軍隊,後續部隊還在陸續到達。」

原本坐在御座上的忽必烈一下子跳起來,吃驚地問道:「你說什么?南朝在碣石登陸?」

「是啊,皇上。」辛惠只覺後背生涼,道:「皇上,南朝在碣石登陸,無異於從東面把利劍對准了大都啊。皇上,我們該怎么辦?」

一向沉穩冷靜的忽必烈再也不能冷靜了,急急地道:「快,給貼木兒傳令,要他抽出十萬軍隊,防守東面。」

辛惠提醒道:「皇上,哪兒有那么多兵啊。」

「那就五萬,三萬也行。」忽必烈很是無奈地道:「能阻止一天算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