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 找上李安(2 / 2)

別看兩年前,李安那是一個春風得意,憑借著《卧虎藏龍》這部電影,可謂風頭一時無兩,獲得了美國導演協會獎,並獲得第7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等4項獎,第54屆英國電影學院將最佳外語片等4項獎,第37屆台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劇情片等6項大獎和第20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等9項大獎。

可以說,《卧虎藏龍》把他推向了世界高峰,作為一個深諳東方智慧的人,李安之後的選片應當是相當慎重的——這個選片需要立足美國市場照顧美國大眾,同時有可以推銷向世界的大片要素,以及更廣闊的商業性;更重要的是,它必須有可以引人思考的地方。

當時正值marvel開始拍攝超級英雄系列的時候,2002年的那部《蜘蛛俠》賺的盆滿瓢滿,雖然不太清楚李安接手綠巨人項目是在蜘蛛俠之後或者之前,但按照一般電影的制作規律和李安細細籌備的習慣,這兩部電影很可能是同時開始籌備的(如果不准確求各位指正)。

而李安選擇了綠巨人這個超級英雄角色作為自己進一步發展事業的跳板,是他看中了綠巨人非同尋常的復雜人生,以及可能從他身上發掘出的引人遐思的東西。

可以說,李安對《綠巨人浩克》這部電影的野心是非常大的。

為了這部電影李導不惜親自上陣穿著動作捕捉服做出浩克的動作,而電影中不時出現的畫中畫分鏡是我見過的最傳神的表達漫畫風格的做法。

在這部電影中,浩克不再是光鮮亮麗的人民守護者,他因為一己之力的不均衡,和這種不均衡力量可能帶來的利益攪合在一起,幾乎站到了正義的對立面上。

因為暫時無法控制自己的力量他對於普通民眾是巨大的威脅,班納需要控制住自己內心的暴力渴望,不然憤怒的他會撕碎眼前的一切——這哪里是超級英雄啊!於是《綠巨人》成為了一部放在當時難以被人接受的「超級英雄」電影:它冗長(長達兩個多小時),嚴肅,而且沒有人們期望著的大量動作戲,看完後並不舒暢,毫無那種「超級英雄拯救了我們我渾身充滿了正能量」的亢奮感。

更可怕的是李安改動了很多漫畫內容,僅僅拍了一條「父子線」,仿佛要講一個現代的俄狄浦斯式的故事,說到爺倆斗法就沒了,這種「背叛」讓很多美漫粉絲怒不可遏,爭相給《綠巨人》臉上抹黑。

《綠巨人》最終上映後口碑票房全都不佳,如果這部電影推遲幾年上映,一定不會是這樣的結果。

只能說,李安這一步走的有點太超前了,他試圖拋棄超級英雄電影的框架來拍一部超級英雄電影,或者說李安心中壓根就不想拍超級英雄,他只想拍出一個不幸的男人如何被自己怪誕的能力撕裂,並著重表現這種荒誕。

因為這種莽撞的理解「錯誤」,李安就這么摔了一大跟頭。

有了《綠巨人》這前車之鑒,後來的超級英雄片從此不再敢亂來,直到2004年,《蜘蛛俠2》走了一條賣乖的路徑:蜘蛛俠的另一面好歹是普通男人,他要適時的「迷茫」,然後戰勝迷茫。

而諾蘭的tdk一出,全世界都震驚了:原來還可以拍的這么不像超級英雄電影啊,但是真的好好看呀!而在大家稱贊這些的時候,卻忘記了,李安在2003年的這部試水之作,《綠巨人浩克》就這樣被人忘記了,而marvel還嫌不夠惡心人,拍了一部《無敵浩克》把自己這趟泥水越攪越渾。

所以李安說自己是烈士,真的是飽含辛酸的一句感慨啊。

當然,盧德雙也沒有為李安打抱不平的意思,而是想說,經過《綠巨人浩克》的失敗,漫威粉絲的惡評如潮,讓李安深受打擊,自然而然,李安憑借著《理智與情感》、《冰風暴》、《卧虎藏龍》等電影打下的人氣,卻因為《綠巨人浩克》,一下回到了解放前。

所以,這個時期,是李安最低潮的時期,他沉寂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成功的走出來,拍攝了一部同性戀電影《斷背山》,電影描述的是1963年至1981年的美國西部,兩個男人之間情與性的復雜關系。

該片在威尼斯影展奪得金獅獎,並獲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金球獎、美國制片人協會、影評人票選獎與獨立精神獎等團體及影展授予的最佳影片與最佳導演獎,並在第78屆奧斯卡金像獎中獲得最八項提名,最終獲得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與最佳電影配樂三項大獎。

「是這樣的,我手上有本關於同性戀題材的電影,不知道您興趣不?」(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