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4章 升米恩,斗米仇(2 / 2)

什么是第六代導演?

第六代導演一般是指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進入北平電影學院導演系,90年代後開始執導電影的一批年輕的導演。

這一群體成長於經濟復蘇的改革開放年代,此時正值華夏建設市場經濟初期,他們在相對開放多元的文化背景下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並接觸到大量國外電影理論。

第六代親身感受到經濟體制的轉軌給華夏的社會關系、人際關系、家庭關系所帶來的重大變動,經歷了電影從神聖的藝術走入尋常生活,成為一種文化產品的現實過程,所以,他們的觀念和作品內容都較前幾代導演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的影片沒有通過制造幻覺的快感向市場妥協,而是更多地關注那些出於禁忌而「不可言說」的社會現實,更顯出直面現實的勇氣和真誠。

在題材選取上,他們關注當下都市、邊緣人物,小偷、妓.女、無業青年這些邊緣人頻繁在影片中亮相;在敘事策略上,他們常常在劇中人物身上融入自己的經歷,或多或少帶有自傳色彩;在影像風格上,他們強調真實的光線、色彩和聲音,大量運用長鏡頭,形成紀實風格。他們注重以電影為媒介來考察當代都市普通/邊緣人的生活狀態,新一代青年在歷史轉型時期的迷茫、困惑和無所適從在他們的鏡頭下被真實地記錄下來。

伴隨著1905年華夏電影的誕生,從以張石川、鄭正秋為代表的「第一代導演」開始,華夏的電影導演們不斷的進行著各自的導演創作。如今,被人們經常提及的是號稱「第五代導演」的章一謀、程凱歌們,他們從80年代中期開始,成為華夏電影的執牛耳者,在探索民族大歷史與民族心理的結構上,成就了自己的風格。

如今社會走上導演創作舞台的「第六代導演」卻以他們異與先輩的導演創作,風格迥異的顛覆了老一代的電影規律,他們的作品具有深厚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情懷,他們關注社會百姓人生冷暖,表達小人物內心情感和終極關懷的人文主題。

第六代導演的鏡頭語言較前幾代導演更加寫實,具有新的紀實美學特征,他們把人物的命運與現實生活緊緊連在一起,作品更有「地氣」和「人情味」,從第六代導演賈章可的《三峽好人》、寧皓導演的《綠草地》、汪一持導演的《新一年》到章元的《過年回家》、張明的《巫山雲雨》等電影作品中,我們都能深刻體會到一種對生命和人性的禮贊與思考,能立體而鮮活的感受到片中小人物,這些平常百姓的悲喜。

如今,國際觀眾已經把欣賞第六代導演的電影作品當作了解華夏新文化,新面貌的窗口,而第六代導演以他們貼近生活,關懷大眾的電影創作理念不斷的在電影藝術創作中前行,拍攝著反映人性,呼喚真、善、美的電影作品。

當初,盧德雙敢成立影視公司的時候,礙於人手不夠,自然只能從外面找,而他本身就是北電出身,找人的話,自然是傾向於北電畢業的人,自然而然,這幾年,在盧德雙的幫助下,第六代導演可比前世過的要舒坦許多。

但是,華夏有句老話說的好,斗米養恩,擔米養仇!

其意思就是如果你在危難的時候給人很小的幫助,人家會感激你。

如果你持續這樣下去,突然某次因為什么原因沒有幫忙,對方就會記恨你,並且記恨一輩子!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干點什么,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復了勞動能力,你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像被吳克波輕松鼓動挖走的人里面,除了少部分人,比如章紀中,是受不了德雙傳媒的捆綁制度,感覺不到自主性,才選擇離開之外,大部分人,都有升米恩,斗米仇的情節,他們只看到了盧德雙讓管唬跟寧皓去好萊塢,跟隨國際大導演身邊學習,因此埋怨盧德雙偏心,卻沒有看到,在當初他們窮困潦倒的時候,是誰伸出了援助之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