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2章 夢工廠(上)(2 / 2)

是的,如果故事按照上文的格調繼續描述下去,夢工廠絕不會淪落到今天零賣整售的地步,相反,它應該離傳媒帝國的夢想最多只差半步之遙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錯呢?

既然夢工廠的電影賺了那么多的錢,那么其創立者為什么不堅持他們成功的步伐而繼續走下去呢?

問題的答案並非如此簡單。

如果說夢工廠成立早期在電影制作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業績,那么公司在其他項目上的投資就不是同樣幸運的了。

首先,是高科技影城計劃的擱淺,在同環境保護主義者和鳥禽學家們抗爭了整整5年之後,1999年夢工廠關於在洛杉磯搭建高科技影城的計劃宣告失敗。

斯皮爾伯格和同伙們不得不撤退到他們的臨時居所——建在環球電影公司攝影場角落上的一座仿制庄園,這兒是斯皮爾伯格年輕時代受雇於環球電影公司而得到的一處饋贈,他為環球公司制作了《大白鯊》、《奪寶奇兵》、《et外星人》和《侏羅紀公園》等影片賺取了大把的票房。

公司成立後不久,其互聯網業務就隨著網絡泡沫的破滅而宣告失敗,緊隨其後公司在電腦游戲項目上的投資也遭受挫敗。在相繼和妮莉·費塔朵、喬治·邁克爾、蟑螂老爹等歌手合作簽約後,加盟夢工廠後的大衛·格芬在音樂事業上無法復制其在「格芬唱片」時代的成功和輝煌,他不得不於2003年11月把夢工廠的唱片部門拋售給了環球公司。

而夢工廠的電視事業也同樣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

起初夢工廠在斯皮爾伯格的親自監督下為hbo有線頻道攝制了《兄弟連》等質量上乘的電視連續劇,但後來生產的平庸的電視片讓夢工廠同樣淪為二三流的電視片作坊,甚至夢工廠公司還因為電視節目拳擊現場秀《角逐者》的原創權問題,與魯勃特·默多克控股的福克斯電視網發生了法律糾紛。

如果觀看過夢工廠公司制作的那個略嫌悠長的動畫廠標——一個垂釣的小男孩棲息在新月的月牙上,釣竿和釣絲穿破雲層落在了水面上,你會覺得斯皮爾伯格創立夢工廠的初衷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懷揣著更大的夢想,這個夢想來自斯皮爾伯格極富自戀色彩的童年記憶的最深處。

與一般的電影公司老板不同,斯皮爾伯格更像一個理想主義者或完美主義者,計較實際績效的同時同樣看重過程,他的工作方式不是一切以結果為准繩。

斯皮爾伯格位於洛杉磯美墨大廈的一處私人套房被夢工廠的工作人員戲謔地稱為老板辦公室,公司的大大小小的許多指令就是從這里發出,這讓外人覺得斯皮爾伯格像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獨裁沙皇,他是在指揮一個制作電影的私人作坊而不是在管理一個講究實際的商業公司。

他總喜歡從個人的志趣出發對公司的所有的重大事務做出重要的決定,由於他平時日常事務的繁忙造成了許多無休無止的耽擱。有些電影制片人耐不住性子等待就不得不把他們的作品改投向其他制片公司。

一位傳統意義上的電影公司的老板往往會為各種各樣題材類型的影片開綠燈,相反,據他身邊的工作人員描述,老板斯皮爾伯格只會給具備了「斯皮爾伯格個性氣質」的影片放行,如果時間允許的話他寧願自己去制作那些電影。除非影片被打上了「斯蒂芬·斯皮爾伯格導演」的標簽,不然它就會被排擠到二線漫長等待。

斯皮爾伯格事無巨細的「微觀管理」激怒了夢工廠公司的其他的高級管理人員,他們不能把自己選擇的影片投諸制作。大量資深的制片人員的生產能力被大大弱化了。另外,夢工廠平均每年6部左右的,缺乏多樣性和新奇感的影片產量根本不能滿足一般電影院線的需求,所以大部分電影院線更喜歡與年產量達幾十部的、片源類型豐富的制片公司合作。

對於一個像夢工廠這樣的低產量的小電影公司來說,475名員工的薪酬支付,已經漸漸成為了一筆沉重的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