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寧道奇,道賊也!(為堂主誤會美麗加2/2)(2 / 2)

諸天仙武 亘古孤寂2 1533 字 2020-10-12

何恆冷冷看著他道:「師兄你再這么說,師弟可就不奉陪了。」

王知遠嘿嘿一下,神情變得肅穆起來,凝視著何恆道:「大隋的的確確算得上歷朝歷代以來國力之最,楊廣也非昏庸無能之輩,相反,他還是歷朝歷代以來少有的有為之君,開創科舉,外破突厥,征滅土谷渾,文治武功樣樣不差,雄心與氣魄不下秦皇漢武。」

「那師兄為何要說大隋不行了呢?」何恆疑惑道。

王知遠嘆息一聲道:「壞就壞在楊廣他不是個無為昏君啊!否則以大隋如今的國力,即使他楊廣再怎么昏庸殘暴,再如何奢侈,他一個人又能消耗多少?可惜的是,他實在太過英明了,野望也太大,要做超越三皇五帝之君,步子跨的太大啊!」

「大運河之事本是功在千秋之偉業,可是那有豈是一朝一夕之間可以完成的事情?他本意是好,但奈何太過急功近利,失了民心。大隋得國本就不正,四大門閥哪個是真心臣服?科舉之制本就損壞了天下士族的利益,楊廣同時失去百姓與士族之擁戴,此乃滅亡之道也!更為過分的是,他自己猶未可知,最近還要起百萬之軍征討高句麗,這實在是勞民傷財之舉,成功還好,要是敗了,恐會讓本就動搖的民心徹底崩潰,天下大亂不遠矣!」

何恆有些吃驚的看著他這位師兄,要不是他與之相處了二十年之久,可以肯定這家伙純粹是靠的自己的眼界看出的天下局勢,要不然他真懷疑這是不是哪個老鄉。

因為,他說的實在太對了。

楊廣三次征討高句麗,最後雖然勉強成功,但也耗盡了大隋開皇之治留下的底子,再無力鎮壓蠢蠢欲動的各大門閥,被宇文化及殺害之後,盛極一時的大隋帝國土崩瓦解。

不過,那是大業十四年的事情了,而現在還只是大業七年,一切還未發生。

何恆聽完王知遠之話後道:「既然師兄認為大隋氣數已盡,不想與楊廣有過多牽扯,所以才猶豫不決,不想與之一見。那師兄也沒有想過,如果大隋亡了,我茅山宗,我道門該如何自處?要知道,自古以來,亂世可都是道統之爭最為激烈的時候。梵門那幫禿驢,尤其是慈航靜齋那些個尼姑,可不會干看著,要是讓他們得了勢,恐我道門有大難矣。」

王知遠沉吟片刻道:「要說道統之爭,師兄我也想過,我最為看好李閥,李淵雖然成不了大器,但他兩個兒子卻都是不凡,必有一個可為真龍天子。」

何恆笑了笑。

歷史上,王知遠的的確確在房玄齡的引薦之下,見過還是秦王的李世民,授其三洞法。

後來,他的投資成效的確顯著,李世民即位後曾降詔書贊他:「先生操履夷簡,德業沖粹,屏棄塵雜,棲志虛玄,吐故納新,食芝餌術,念眾妙於三清之表,返華發於百齡之外,道邁前烈,聲高自古。」

李唐一朝尊老子李耳為始祖,國教就是道教,而茅山一宗也是在那時大興,潘師正之後茅山歷代掌教,大數都為李唐國師,連出數位傑出人物,如司馬承禎、李含光這些個道門宗師,有著劍仙之稱的李白也是茅山宗之人。

自實際歷史來看,王知遠是貨真價實的勝利者,道門還有茅山一宗在李唐大興。

但無奈的是,這是一個小說世界。

雖然與真實歷史十分相似,但好多細節上是完全不同的。

隋煬帝楊廣,歷史這個人其實是特別尊尚梵門的,他先為晉王時,曾迎請名僧智顗為授菩薩戒,並尊稱智顗為智者。在即位後,大業元年,他為隋文帝造西禪定寺,又在高陽造隆聖寺,在並州造弘善寺,在揚州造慧日道場,在長安造清禪、日嚴、香台等寺,又舍九宮為九寺,並在泰陵、庄陵二處造寺。又曾在洛陽設無遮大會,度男女一百二十人為僧尼。並曾令天下州郡行道千日,總度千僧,親制願文,自稱菩薩戒弟子。傳稱他一代所度僧尼共一萬六千二百人。又鑄刻新像三千八百五十軀,修治舊像十萬零一千軀,裝補的故經及繕寫的新經,共六百十二藏。楊廣還在洛陽的上林園內創設翻經館,羅致譯人,四事供給,繼續開展譯經事業。

然而這個世界,楊廣背後的卻是魔門,對於梵門根本不喜歡一絲半點,否則慈航靜齋那些尼姑也就不需要出來拋頭露面了,安安靜靜做個聖女、仙子多好啊!

而歷史上,支持李淵、李世民他們反隋的恰恰就是道門,北方道門之首的樓觀道甚至把自己的糧食拿出來做軍糧,資助李淵起兵,在反隋的時候,那叫一個積極主動。

然而這個世界嗎?呵呵!

在背後支持李世民他們的,完完全全就是梵門嘛。

何恆驀然抬起頭來,望著王知遠道:「師兄,你可知,李淵第二子李世民,他小時寧道奇曾經給他過一次批語,說他長大後必可濟世安民,所以李淵給他改名李世民。」

「你是說寧道奇那個混賬?」提到「寧道奇」之名,一直虛懷若谷,心境古波不興的王知遠勃然怒起。

寧道奇乃是江湖人眼中的一代道門宗師,但在真正的道門高人看來,這就是真真切切的一個「道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