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二章 序幕伏擊戰(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2183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第二一二章序幕伏擊戰

三門峽南岸的晨霧中,兩千多騎兵躲在被風的山坳內休息,連續趕路後大家有些疲倦,但一想到這里已經是敵區,卻又興奮無比,恨不能立刻遭遇敵人大干一場()。\\9vk。首發\\

梅生將一囊拌上鹽巴的豆子喂完後,拍拍心愛的戰馬坐回幾位同伴之間()。

他來自甘肅,父親當年是赫赫有名的大刀王五的徒弟,追隨王五參加了庚子年的拳民運動,事敗後心灰意懶干脆帶了百余位兄弟居家喬遷西北干起了鏢師買賣,由於功夫好,信譽佳所以在當地頗有名氣。

所以他自幼學武,練得一手好刀法,又時常聽父親說關內的混亂,早就有心來關內看看。辛亥年槍響的消息傳至甘肅後,他立刻帶上近百位甘肅漢家年輕人奔赴陝西參加起義,並和部隊一起打下了西安,但在張鳳翙奪取都督,驅逐民黨還勾結北洋後,他們這些人也受到迫害,只得收拾東西重回甘肅。

沒想才到家沒多久,安國梁就來挑人,加上在陝西時他就聽說國防軍不同其它部隊,所以又帶著大家來到四川。到四川後恰逢安民行動,見到國防軍軍容整齊,對待百姓也秋毫不犯,一心打擊豪強惡霸還百姓太平,就下決心要在這里干一番事業。由於他身手好,馬上功夫比在馬背上長大的蒙古騎手也差不到哪去,所以很快就被提拔為了連長。

看看太陽漸漸升高,他和大家一樣打開槍袋開始做准備。

騎兵用槍袋是特制的,防水防塵,里面還用帆布隔開多層。打開槍袋首先取出的是一支模樣奇怪的短槍,樣子和警衛連在桂林使用的斯登沖鋒槍有些相像,但槍管上卻多了個套筒,套筒上還布滿了如梅花花瓣狀的散熱孔,大家根據這些散熱孔親切叫它花機槍。

花機槍正式名字叫13式沖鋒槍,是國防軍正式裝備的新式槍支之一,其實它早在12年年底前就和准備拿來外銷的斯登沖鋒槍一起制造了出來,但考慮到新式步槍也是12年定型,所以就改稱為13式沖鋒槍。

和至今都沒正式定名,准備在幾年後拿來賺錢的「黃油」斯登沖鋒槍不同,13式沖鋒槍是國防軍的正式裝備之一,全都被安排在重慶制造,模板來自後世大名鼎鼎的mp18的改進型mp28沖鋒槍。

楊秋當然不會死搬圖紙,他用自己對槍械的了解對mp28進行了較大改進,最重要就是重新設計了機匣,將被人詬病、且在密林和狹窄地區不易使用的側供彈改為了更符合後世的下方供彈,還改進了保險和快慢機()。除了這些外,考慮到mp28奇差無比的精度,還修改了膛線,並且使用內壁鍍鉻技術增加槍管硬度,同時稍稍加長了槍管,使得槍長從原型的815毫米,增加到了835毫米。

無論是mp18還是28,火力持續性都不是最好,除非使用奇特的蝸牛狀彈鼓,所以楊秋又配套拿出了歷史上芬蘭設計師為索米沖鋒槍特意研制的雙層彈匣,使得彈匣在長度不變的情況下可以一次容納32發九毫米子彈,大大提高了火力持續性。\\9vk。首發\\

當然,這樣一改價格就高了很多,而且新技術也使得制造麻煩不少,尤其是雙層彈匣,在國內沖壓技術和模具不如國外的時候,幾乎都是純手工制造的。好在他未想過要大規模裝備沖鋒槍,幾千支的量這種生產方式還是可以接受的。但為了確保質量,這批槍全部由奧匈帝國引進的高級技術工監督制造,凡有不合格立刻報廢,槍管和雙層彈匣更是他們親自動手。

引進這批奧匈政治犯實在是賺大了,光從梅生手里這把槍的做工就能看出,就連不重要的散熱孔也考慮到中國人的審美觀換成了精致的梅花狀,讓第一眼看到這槍的楊秋直撓頭,甚至懷疑「政治犯」們是不是閑的蛋疼了。不過他也沒阻止,反正也不是大批量建造,工人們愛怎么弄就怎么弄,只要性能達標就行。

在楊秋眼中不算什么的花機槍卻是梅生等人的最愛,簡單、易維護、火力強持續長,幾乎從一上手就成了寶貝疙瘩,只可惜彈葯消耗實在太大,三發狀態時扣十次扳機就沒了,所以訓練時部隊都舍不得裝滿子彈,而且整個騎兵團兩千多號人,也只裝備了300支而已。

他剛查完槍將彈匣裝好,一陣急促的馬蹄聲就從外傳來,幾位偽裝成山西大同鏢局的伙伴策馬奔了進來,見到安國梁後神色激動指著東面嘰嘰呱呱喊叫。雖然隔著較遠聽不真切,但看戰友的臉色也知道來大魚了!所以大伙全都興奮起來,身邊的擲彈兵還迫不及待拿出了同樣新裝備的擲彈筒,那副模樣好像敵人已經在眼前了一樣()。

片刻後,梅生也換上了一身鏢師裝束,十幾輛堆滿了麥秸的馬車被油布裹得嚴嚴實實,看起來就像是一車價值昂貴的貨物,幾十支花機槍也被塞入了車底特制的槍架上,從外面看去這就像一支押鏢隊伍。

「小心些。」安國梁的叮囑中,梅生點點頭,一揮馬鞭帶突擊隊和偽裝馬車率先向東面迎去。

搖搖擺擺的馬車內,趙倜眯著眼睛打盹,可手卻一直放在旁邊的小箱子上,這里面是他畢生的積蓄,不僅有百余根金條,光是日本橫濱正金銀行、英國渣打銀行的支票就有好幾張,價值幾百萬之巨。除了這些私產外,跟在馬車後面長長地車隊也堆得滿滿,日本三十式步槍、子彈、還有上百箱沒來得及處理的鴉片,都是將來他和毅軍能否立足西北甚至新疆的資本。

為了保護這些東西,也為後面的大部隊做准備,他這回特意帶了兩營近三千士兵親自做前鋒入陝,要不是炮兵無法迅速趕來同行,說不定干脆架起大炮開路了。不過他也沒太擔憂安全,畢竟這里還是北洋的控制區,何況身邊還有那么多毅軍士兵。

毅軍也算是活躍於晚清時期的一支軍隊了,打過長毛,鏖戰甲午,也參加過庚子年絞殺拳民,但每打一次這支部隊就喪失一分精神,隨著北洋等新軍嶄露頭角,他們也漸漸被摒棄在了國家核心力量之外。雖然也全部換上了日本淘汰下來的三十式步槍,甚至還有不少曼利夏步騎槍,但臉上痞氣十足的士兵還是按傳統配發一柄朴刀掛在腰間。

「三哥,你說我們這回是去哪?不是說土匪在西面嗎,怎么我們卻往北走?過了三門峽可就是潼關了。」隊伍里一位上次赴陝西和民軍打過的士兵認出了路,瞅了眼趙倜的馬車不斷皺眉。

「鬼知道,也不知犯了哪門子邪勁要我們來剿匪!這信陽不是有好幾萬北洋軍嗎,哪輪到我們來。」

「信陽?能自保就不錯了,我聽說南面這回要出動五十萬大軍來打信陽()。」

「胡扯,他楊秋總計才二十來萬人馬,還要兼顧西南哪來五十萬。」

「這不是還有民黨嗎?他們手里也有十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