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四章 國社(三)(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2218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正如唐紹儀所說,楊秋也在斟酌立刻出任總統的得失,他並非不想出任大總統,而是不想被煩心的民政事務纏住手腳。未來三到四年是歷史賦予中國迎頭趕上的最佳時期,平行世界中這幾年也經濟向好生機蓬勃,但最終由於北洋利益集團的糾葛導致全部成果被戰爭毀掉。現在國社一家獨大,但國社內部也有很多分支,西南派、青年會、南京派等等,一旦自己坐上位置就必須權衡平衡問題。

所以他還不想上位,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位子上足以確保推動改革。但前提是一。必須得到黎元洪的保證和自由度!所以在下任總統事情上他至今也沒有任何表態。有些事情自己找上門反給會給對方「你需要我」的錯誤信號,只有讓想座這個位午的人來找自己,才能獲得最大的政治和改革自由度。

用簡單的話來說,現在他手握總統更替大權,誰想干就必須拿出足夠的籌碼來交換,這就是政治!

和政治相比,軍方目前的思想非常單純,歐洲大戰和五年後的台海危機讓全軍上下都卯足了勁,尤其是海軍更是非常關注提升自身實力,所以得知美國答應開建大型巡洋艦後,海軍部第一時間就任命程壁光為督造,還挑選兩千官兵趕往美國,未來三年內他們將在那里接受培訓並接收兩艘主力艦歸國。

陸軍也沒耽誤,雖然最近的重點開始轉向海軍,但派人前往歐洲出任觀察員的事宜已經在協商中。

蔣百里從生產線上拿起一根老漢陽用槍管,問道:「這種老槍管怎么還留著?」

為楊秋一行介紹情況的是國防軍軍需處處長秋恆,這位當初把蔣百里從江蘇帶回來的年輕上校現在是國防軍六大支柱之一,全軍的裝備和後勤幾乎都要從他手中經過。因為當年的事情還一度拜蔣百里為師,後者還推薦他赴德國短暫深造一年學習現代化軍事後勤管理。

所以聽到詢問,也拿起一根說道:「沖鋒槍需求量很大,如果新造槍管速度慢不說還耗材耗力。用老漢陽槍管就方便了.一分為二就能使用。我們在自產新步槍前就留下約六萬根槍管,有了12萬根現成槍管一年內工廠就能完成俄國的沖鋒槍訂貨,還能出口法國一批。」

張孝准看看槍管,發現大都沒有鍍洛也沒有膛線.問道:「廢物利用辦法不錯,可步槍子彈不能用於沖鋒槍吧?後座力是不是太大了。」

「不能直接用步槍子彈,必須使用同口徑減裝彈。」

「那可糟了。」蔣百里呵呵一笑:「我們賣給俄國的老槍大部分都是79和65毫米,還有不少法國8毫米和英國77毫米,現在又多了792毫米減裝彈一¨不久後還有762無底緣。一個國家子彈口徑就有,俄國後勤要亂套了。」

「亂套才好呢,省得回過頭來拿我們的裝備打我們!再說了.他們現在根本沒時間關心後勤,能有槍就不錯了。」張孝准說道:「聽說去年開戰至今,他們已經損失230萬人,哪個國家能經得起這種消耗?」

楊秋擺擺手:「也別笑話俄國,他們骨子里那種大沙文主義和崇尚暴力的性格非常適合軍人,所以論士兵個人素質來說是僅次於德法的,如果能接受系統訓練會非常可怕。真正昏庸的是指揮官和戰術僵化,就算有號稱世界第一的哥薩克騎兵都不知怎么用.而且又要面臨三線作戰,損失大是自然地。」

蔣百里深為贊同這個觀點:「總司令說的很多,當初日俄時俄軍士兵戰斗能力還是不錯的.要不是指揮上的錯誤日軍也沒法那么快拿下,如果能多拖上一年結果或許就變了。」

「對我們也更糟了。」楊秋笑笑,轉頭問張孝准:「和英法協商觀察員的事情有結果了嗎?」

派觀察員去歐洲是國防部最近的重要工作之一,雖然經過中日戰爭國防軍得到了鍛煉,新戰術也初顯成效,但和歐洲相比中日戰爭無論是規模還是思想都只能算小孩子過家家。楊秋不是沒考慮過把借機會加入協約把部隊送往歐洲,進一步拉住關系,可對任何沒經歷過大規模戰爭的部隊來說,連軍官都不明白的情況下倉促加入唯一結果就是慘敗!國防軍戰斗規模多大?一支再頑強的軍隊,哪怕是昭和時代的皇軍.初次面對一次戰役僅僅炮火准備就需要數天,投擲上千萬枚炮彈,投入至少數十萬的戰斗,如果軍官自己都無法避免緊張,士兵的戰斗情緒就會迅速崩潰。

所以派觀察員讓軍官先去親身體驗,才能累積足夠的經驗和教訓.將來面對如此規模的戰爭也不會手忙腳亂。

張孝准是首批即將出發的軍官,說道:「外交部和總參謀長已經和英法達成協議,由我、岳鵬和蔣作賓分別帶隊分三批前往,總計向協約派遣500位陸軍和海軍觀察員。根據情報英法最近在達達尼爾海峽和阿巴香地區活動頻繁,似乎在准備進行兩場大規模反攻,所以第一批觀察員三天後就要啟程,盡量別錯過這兩場大戰。」

達達尼爾海峽,加利波利戰役一。。想到這兩個詞楊秋也撓撓頭。

這場完全是丘胖子個人意志的戰役注定會成為協約國的阿喀琉斯之踵,除了高達百分之五十的傷亡外還將帶來一個非常可怕且嚴重的後果,那就是導致西線連續幾次發動反擊都人手不足,尤其在德國投入毒氣彈後更是嚴重,一度使得整條西線都搖搖欲墜。平行世界中,也就是因為這個錯誤導致英法人力資源開始緊缺,從而拉開了五十萬遣歐華工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