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七五章 怒海(二)(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2709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2月17日,大雪。

瓦爾納明德,羅斯托克市以北30公里外的一座小海港。沒有漢堡的繁華,也沒有基爾港得天獨厚的條件,雖然十三世紀這里就已經通航,但如果不是因為有每周一班越洋輪渡火車,或許連德國人自己都不會關注這里。

北風裹挾著漫天飛雪從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席卷而下,讓失敗動盪處於內戰邊緣的德國愈加冰寒。人們的目光全都集中到數百公里外的巴黎,那里有無數牙尖利嘴試圖從德國身上咬一塊肉下來。人們一邊忍受著飢餓和嚴寒,一邊默默等待著結果,卻渾然沒注意這個戰爭開始後因為輪渡停止,逐漸衰敗的小港的變化。

通往荷蘭、丹麥等國的道路已經被協約監管,斯卡格拉克海峽的德國水雷陣幫助不少德國富人輕松越過波羅的海逃亡瑞典和挪威。克虜伯等大公司也開始向外轉移資產、著名的飛機設計師安東尼-福克干脆用火車走私帶大批設備和飛機回荷蘭。英法其實知道這些事,但除了法國和比利時天天抗議外,英美卻都睜只眼閉只眼,只為不過分削弱德國,確保所謂的大陸平衡。

有這樣一群人,也在利用這種混亂動盪根本沒人管的季節,為心中的理想!為國家未來!挑戰嚴寒和生死極限。

猛烈地暴風雪提供了最佳掩護,放慢速度的火車沒有如往常進站前那樣鳴響汽笛,而是緩緩地低速滑入海港唯一一個造船廠碼頭。碼頭上,來自中國廣西的海軍赴德學員,海軍准尉陳雨秋頂著風雪揮動兩色指揮旗引導火車。自小在熱帶長大的他原本很不習慣這種天氣,剛抵達德國時還因此重病差點送命,最終在戰友的幫助下不僅熬過最艱難的第一個冬天,還完成全部學業,最終隨德國驅逐艦參加了日德蘭海戰。那場驚心動魄的海戰讓他和每位戰友都明白一個道理,光有熱血和激情是無法改變國家命運的。必須擁有強大的工業能力,必須擁有最好的技術,只有那樣才能建造出一艘艘強大戰艦打敗任何海上入侵者。

現在......國家急需的技術和機器就在面前,在一列列從德國各地來到這里的列車上。

「這是清單。」德國列車長很不客氣地扔出了運輸清單。陳雨秋沒生氣。兩個月來每個德國列車長和大企業代表都對自己咬牙切齒。換做一年前他們絕對會把自己這些人撕成碎片,但現在......他們擋不住花花綠綠的美鈔和英鎊的誘惑。所以他很干脆拿出幾張美元塞給列車長。有了美元,列車長態度一下子好了很多,把機器設備的順序點了出來。

「是蔡司送來的鏡面拋光設備,精細電鍍儀......還有各種650箱設備圖紙。」陳雨秋清點完畢後,坐鎮這里的陳世英已經走了過來。

「這些很重要,把機器按套分裝在3、4、17號上。圖紙搬上破冰船。」陳世英以前是海容艦上的普通炮手,後被選拔赴德國海軍學院深造。他被認為是國內海軍年青一代中僅次於秉文和赴英留學的沈鴻烈的海軍尖子生。沈鴻烈現在在遠征軍護航艦隊實習,而他和秉文負責萊茵蘭行動,並將在啟程後指揮領航破冰船為船隊開路。

陳雨秋笑笑:「世英兄,好像每次來東西,你都說很重要……是嘛?」陳世英裹緊大衣,用手比劃比劃胸口:「重要就是好事!說明回去後總司令至少給我們每人掛一塊大大的勛章!」兩人開了幾句玩笑後,陳雨秋招呼大家裝船。雖然這些精密設備運來前都已經包裝妥當。但為防止擦碰損壞,一千多位陸陸續續從荷蘭、挪威等地以各種名義趕來的海軍和情報部特訓水手都非常小心。塞滿圖紙資料的防水皮箱是格外需要保護的東西,全部被裝入條件最好的封艙內。

陳世英走入船廠。德國船工們正在拆除圍繞在破冰船四周用於改裝的梯架。這兩艘4000噸級遠洋極地破冰船就是從霍瓦特船廠買來的,除原有的蒸汽輪機和高壓鍋爐外,船上又添加了兩台man公司的大型柴油機。外形也做了很大修改,原來的四座煙囪被合並為三座,船體上鮮亮的橘黃色條紋被去掉,采用總司令特意關照的淺灰和藍灰交錯的波浪條紋,據說這種條紋可以有效減少被發現的可能。而最關鍵的就是要為破冰船加裝武器,其中包括2門120毫米和2門88毫米速射炮,還有國內提早運來儲存在挪威境內的25毫米野蜂防空機關炮和12.7毫米重機槍,最後還必須在船艉加裝一套深水炸彈發射裝置。采用德國制造的深水炸彈,以應對路上可能遇上的敵對潛艇。

不僅兩艘破冰船都需要按這個要求加裝武器,船隊中的商船也需要增加一些馬克沁機槍架和水上飛機艙。當然,所有武器都必須隱蔽起來,至少要確保從外部無法看出這是武裝船。工人們非常努力,雖然無法離開但每天100美元的工資對現在的他們來說非常寶貴。何況每天還能拿到10罐午餐肉,所以短短兩月就全部完工。

陳世英深吸口氣向碼頭邊走去。隨著腳步,17艘艨艟灰影靜靜地躺在瓦爾諾河和波羅的海交匯的水域上,全部都是德國戰前制造的新式遠洋輪,最小的排水量也超過1.5萬噸!最大的兩艘油輪更達到2.8萬噸。當然,現在的油艙里除了設備和機器外,只有一包包以防萬一的燃煤包,至於計劃中的重油,因為德國無法提供只得作罷。

原計劃中最理想是帶25至30艘回去,但驕傲的德國人也並非什么都願意賣。不過這已經非常不錯了!最起碼點名的克虜伯裝甲冶金配方,去年初才研究出的火炮身管自緊技術,穿甲彈技術。萊茵金屬公司的超硬鋁合金、馬爾本公司一度研究過卻又放棄的液體火箭圖紙,梅賽德斯的發動機實物和圖紙,還有包括大型模壓機、水壓機、油壓機、兩台原本為馬肯森巡洋艦准備的超大型船舶柴油機在內總計270台成套精密機床和設備。加上剛剛抵達蔡司光學,全都是國內最需要的高端制造設備,更別提2771種使用了1.1萬只皮箱裝載的各類工業設備制造圖紙了!雖然這些圖紙回國後還需要翻譯,而且德國提供的全都是備份品。但價值卻是真實的!這些無論哪一樣拿出去,都是連英法美都會心動好東西。

外人看來這些大公司一定很傻,將這樣重要的技術和設備賣掉,但實際上他們卻非常聰明。對德國這種早已進入工業化的國家來說。機器設備都不是問題,只要擁有充沛資金、有技術工人,就能靜待戰後最殘酷的幾年過去重新發展起來。而且這些技術大部分都是他們已經研究過的,毫無秘密可言,所以可以很放心將備用圖紙出售賺取利潤,再把原件運往瑞士等國秘密儲存起來。可惜的是,最讓大家眼紅的。利潤最大也是德國最強的化工資料他們拿出的不多,除了制鹼、合成氨、化肥、合成橡膠等十幾種國內已經摸到門檻或已經生產的東西外,其它的寧願爛在肚子里也不願賣掉。這種一貨兩主即賺到錢又保存實力的做法不免讓人心酸德國的衰敗,又讓人感慨他們試圖東山再起的不屈決心。至於達成協議以高薪聘請的數千余技術專家、圖紙翻譯和高級技工,卻不會冒險一起出海,他們將在巴黎和會後陸續出發,直到教會中國學生和技術工人看懂這些圖紙,制造出成品並熟練操作這些機器後才會回國。

陳世英靜靜地看著。嘴角慢慢勾了起來,連腳步聲都沒注意。

「看什么呢?」

聲音打斷了他的暢想,扭頭看去秉文和劉明詔穿著厚厚風衣不知何時走到了身後。而讓人驚奇的是哈坎艦長居然也來了。陳世英連忙敬禮:「少將。」

「我已經辭職了。」哈坎面無表情地擺擺手,越過他們望著霧氣中的船隊,臉頰嚴肅線條冷硬。陳世英悄悄撞了下秉文:「老大,他.......怎么也來了?」

出國留學的士官生都愛抱團,每一屆都有自己的「老大」,劉明詔是赴德陸軍中的老大,秉文是海軍年輕人口中的大哥大。這個玩笑似的稱呼被大伙保存了下來,所以秉文沒在意這種稱呼,望著哈坎的背影也有些猜不透他,說道:「他自己要隨我們去。而且昨天還辭去了所有軍職。」

陳世英撓撓頭,這個德國佬什么意思?難道不舍得這些東西?他正在奇怪,哈坎已經轉過身:「如果你們想活著回去,現在......必須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