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一章 艱辛的路(1 / 2)

辛亥大英雄 河馬散人 1905 字 2020-08-28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辛亥大英雄最新章節!

1921年的開始就轟轟烈烈。

首先是國際上傳來一個個爆炸消息,華盛頓海軍條約第一階段談判不歡而散。中美都對英日同盟提出批評,葉祖圭更表示隨著中英關系步入正常化的時刻,英國卻繼續維持同盟無疑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而且從艦船噸位到人員素質都遠不如近鄰的情況下,不能接受限制海軍發展的任何條約。為將中美拉回談判桌,英國最終放棄英日同盟關系,日本也知道這個聯盟維持不了多久,只能失望的接受。但英日兩國之間因為互相需要,所以繼續保持特殊良好關系的大趨勢還沒出現變化。

緊接著就是奧斯曼消亡,土耳其共和國成立,隨後是《里加條約》簽署。由於俄國紅軍進攻華沙失敗,莫斯科和波蘭之間的戰爭走到盡頭,這場戰爭中斯大林因為失去領導權和列寧及托諾茨基之間產生矛盾,失敗後他公開表示自己是「唯一不同意進軍華沙」的中央委員,就此推卸一切責任。身體日漸變差的列寧無心和他爭辯,為盡早結束內戰最終答應簽署《里加條約》,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西部大片肥沃土地割讓給波蘭,從而結束了戰爭狀態。歷時大半年的戰爭導致百萬軍民死傷,整個烏克蘭和白俄羅斯都滿目瘡痍。

東方威脅依舊,重建又需要天量資金,束手無策的莫斯科不得不放任兩地獨立自治,成立烏克蘭共和國和白俄羅斯共和國。這也導致周邊地區各國紛紛不穩。最後又掉頭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等國簽署新和平協議,任由其自治獨立。

歐戰的影響其實還遠未消散。

國內同樣深陷冰火兩重天中。

先是1920年底青海大地震,導致青海、甘肅、陝西多處嚴重受災,有四個城市被地震直接摧毀,470余萬人無家可歸。雖然民國政府出動16萬軍隊救災,還緊急從內地運輸大量帳篷和糧食,楊秋、黎元洪和胡惟德等人也親赴災區視察。依然因為交通不利,衛生差,天氣嚴寒導致22萬人死亡。

大地震預示著中國進入了足足四年的自然災害高發期。南京為此還仿英國模式建立政府公共危機管理部,應對全國突發性災害事件。高興的是地震後不久,全國終於進入緊張地第二個五年國家建設計劃中。隨著幣改深入。民元發行總量開始急劇攀升,僅《民外合約》簽署收回白銀後至1921年年5月,財政部就連續發行30億民元紙幣和20億不記名國債。正如舒米切爾描述的那樣,沒多少人會收藏紙幣,喜好存錢的傳統使這些紙幣大部分都回流至央行手里。

資金有保障後,中央財政部僅年初四個月就下撥各類資金10億民元,加上地方財政總計撥付建設資金22億民元,全國各地都涌現出大量新建項目,這些項目又將之前因為破產倒閉失去工作的工人吸收大半。外部世界的和平刺激了國家建設速度,但楊秋為首的新一代富有遠見的民國政治家卻很清楚。中國還遠沒到能真正向世界喊不的時刻。

沿著隴海線前進的火車上,兩撥年輕人針對不久前的《民外條約》互相爭辯,吸引了不少眼球。左邊那群人衣著光鮮,一看就出自富戶人家,率先發難道:「副總統此次就是錯了。何必再爭。」

「布列斯特和約靠我們和英美打贏德國,才答應作廢,我們又能靠誰呢?」

「幾年後洋人就能制造出很多產品,到時候國人的錢都要被他們賺光了。」

右邊的學生卻沒他們那么鮮亮,大部分都是普通布衫,不少人的衣服上還留有補丁。一看就是受免費教育政策實現了大學夢想的普通學子。不少人胸口還佩戴者青年會的會徽,反駁道:「這位兄弟,你不知道他們掙得是民元嗎?他們掙的錢還是要用在國內的,哪怕是買一船煤回去,錢也要留下。」

「但這會對我們的工業沖擊,民族產業會萎縮。」

「胡說!全國統計人口已近五萬萬,這么多嘴巴要吃飽穿暖,靠我們自己要到何年馬月?只要國富民強,再擴大十倍又有何懼?我們要做的是監管好他們,而不是閉關鎖國。」

「要想監管談何容易,這些洋人搞工業已有百年歷史,造出來的東西也比我們好,犄角旮旯比我們熟悉,與其到時候頭疼醫頭還不如不開放。」

「五萬萬國民的大國!豈能由著洋人繼續訛詐?滿清時洋人外資什么德行大家不知道嗎?要說搞建設我們這些人都可以上,何必要求洋人來?所以開放外資實乃不智之舉。」

「」

漸漸地,左邊那群反對開放的年輕人占了上風,不少普通人都被他們的論調吸引,認為洋人都不是好東西,所以不該放外資進入國內,至少也是慢慢來還是那么大量。

一直在角落里的詹天佑聽到這里,既欣慰又皺眉。欣慰的學生們都開始關注國家發展,皺眉的是很多人還沒明白一些事情,思想還處滿清末期不敢主動走出去迎接挑戰的時代。

旁邊的年輕助手也有些不服氣,起身剛想幫那些國社學生幾句,卻被他拉了回來:「是什么人?」

「是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組織的西北采風團。」助手憤憤不平:「部長您聽聽,簡直是信口雌黃嘛,把我們民國當成滿清相比了!沒有外資注入,我們去那里引進設備。」

「呵呵。」詹天佑笑著擺擺手:「這種事何必去爭,他們不是要去西北采風嗎?去了就知道這個國家倒是什么樣子了。」說完後喝了口水。不再管這種辯論,攤開圖紙從包里隨便拿出一個硬邦邦的白饅頭,邊吃邊開始工作,問道:「海岸南線准備得怎么樣了?」

詹天佑出門一般不會乘坐包廂,而是和普通人一樣擠在沙丁魚罐頭似的車廂。國家建設太需要錢了,鐵路又是重中之重,所以他堅持以身作則。但這樣做也有麻煩。就是一路上都很吵雜,幸好左右座位上都是助手和工作人員,還有楊秋派來的警衛員。所以避開不少麻煩。

年輕助手知道他的脾氣,也干脆不管辯論,介紹道:「南線上我們先選定7個動工點。基本上每個省都有。最大困難是廣西和福建,山連山水連水,施工難度不比隴海線差多少,江蘇、山東和浙江相對容易。北方最大麻煩就是長白山地區,這里海拔太高,嚴教授已經去實地勘測,准備看看是繞路還是開鑿涵洞。」助手開始講解環中國鐵路南線的情況,這條鐵路已經得到楊秋和財政部的全力支持,並撥付500萬還派空軍和陸軍工程兵幫助進行先期測繪工作。這可是他的畢生願望,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出錯的大工程。所以聽得非常仔細,每每有不清楚的就要詢問上幾遍。

「隴海線被地震破壞的情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