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太祖教孫(1 / 2)

錦衣夜行 月關 1711 字 2020-08-3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夜行最新章節!

徐增壽把楊旭的事情從頭到尾講了一遍,雖然在朱元璋面前,他不敢太過放肆,仍然刻意地描述了一下楊旭當時如何憤怒,以及屠盡所有雞犬的場面,朱允炆聽罷振衣而起,氣得滿面緋紅,大聲喝道:「侵占他人祖宅,當作羊圈馬棚;棄人亡母靈位,任由雞鴨塗污,當真是可忍孰不可忍!殺得好,就算殺人也不為過,只殺一群雞犬,他楊氏族人還好意思打官司告狀,真是刁頑不可教也!」

朱元璋不動聲色,只是瞟了眼孫兒,緩緩問道:「孫兒以為,這楊旭所為,當得?」

「當得,自然當得!」

朱允炆亢聲道:「孝是仁義之首、百善之先,自古孝子孝女為報祖父母、父母之仇殺人,朝廷向以恩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自秦漢以來,朝廷莫不以孝治天下,敬天、孝祖、敬德、保民,百姓方能恪守君臣、父子、長幼之道:在家孝順父母,至親至愛;在外尊老敬老,選賢舉能;在朝廷上則忠於君王,報效國家……」

朱允炆倒不是假惺惺的作戲,只為取悅皇祖父。他自幼受儒家教育,確實很重孝道,雖然其中有少許作秀的成份,因為他能競爭得到這個皇位繼承權,就因為他的孝道。

按道理講,朱允炆並不是嫡子嫡孫,而是嫡子庶長孫,所以他本來不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太子朱標一共生了五個兒子,皇太子妃是鄭國公常遇春的長女。這位常氏生了兩個兒子,長子朱雄英,八歲早夭,次子朱允熥,這是嫡長子嫡次孫,第一順位繼承人。按照傳統禮制,繼承人的順序是嫡長子嫡長孫嫡次孫嫡次子,所以真正的繼承人法位順序,朱允熥應該排在他二哥朱允炆的前面。

但是朱允熥當時太小,才學有限,表現過於平庸,朱元璋自己當時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了,他不能不考慮主少國疑的問題。再說朱允熥的親姥爺是常遇春,舅姥爺是藍玉,鄭國公常茂是他大舅,開國公常升是他二舅,一旦這個年紀小,才干又平庸的孫子做了皇帝,天知道會出不會出現外戚專權的局面?所以幾乎未做任何考慮,朱允熥就被他否決了。

這時候,在朱標過世時悲痛欲絕表現殊異的孝順孫子朱允炆就進入了這個遲暮老人的視線。

父親死丵了,朱允炆當然傷心,但是弄得形銷骨立,三日不食幾乎氣絕,這就孝順的有點過火了。朱標是皇太子,國事忙碌的很,而且還不只他一個兒子,他又是庶子,要說朱標和他有多長的時間在一起,感情深厚得多么無以復加,以致老爸死丵了,他恨不得追隨於地下,那就有點扯淡了。

真要說親,他和皇祖父朱元璋更親,祖孫倆在一起的時間最多,朱元璋對他又特別的慈祥可親,朱元璋死後,他也沒悲痛成這個樣子。他埋了朱元璋,擦擦眼淚,挽起袖子就開始收拾叔叔了,第一個倒霉蛋周王是朱允炆剛剛登基一個月就被拿下的,可見他有多忙,哪有閑功夫悲痛個沒完。

其實換做一個普通人,家里辦喪事,本來就傷心的你要不要表現得更加哀慟,免得旁人說閑話呢?這是人之常情,也不用對朱允炆特別苛責,說他如何虛偽,尤其是他自幼受儒家教育,這是嚴格按照古禮守喪,並沒什么不對。但是反過來,非要把他的這種行為捧上天去,說他至仁至孝,那就是走向另一個極端了。

朱允炆在父親的葬禮上表現的如此突出,其中還有他的師傅黃子澄指點的緣故,黃子澄對朱元璋的心思看得很清楚,嫡次孫朱允熥自己平庸無能,他母舅家又太有能耐,一向護食的朱元璋必然會考慮到外戚專權的問題,朱允熥繼位的可能並不大。

但朱允炆不是嫡孫,皇位豈不是該傳給朱元璋第二子秦王了么?卻又不然,因為皇太子妃常氏在生下朱允熥的當年就去世了,此後太子東宮一直由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執掌。她是事實上的繼太子妃,這樣的話,她的兒子也可以算是嫡孫。

盡管沒有走法律程序,太子東宮正位一直虛懸,沒有正式冊封呂氏為太子妃,以致朱允炆稱帝後,仍得稱常氏為嫡母,追尊常氏為孝康皇後,而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但是畢竟從理學和禮教上,這還是說得通的。

正因為朱允炆主要是靠孝道得到了朱元璋的青睞,他在這方面特別注意有所表現也就在所難免了。朱允炆聽了徐增壽所言,確實非常氣憤,同時,因為缺乏自信,他對自己的叔父們總是抱著強烈的戒心,懷疑他們覬覦自己的皇位,對這個受到親族叔父們壓迫排擠的楊旭,本能地有種同仇敵愾的感覺,所以這一番長談侃侃,當真是痛快淋漓,擲地有聲。

朱允炆說完了,原以為會得到祖父的贊許,偷偷瞧一眼朱元璋,卻見他仰卧枕上,雙眼微闔,卻似已經睡著了,忙收了聲,往他旁邊站了站。

靜默片刻,朱元璋慢慢張開眼睛,看了眼孫子,又看了眼徐增壽,微微笑道:「嗯,孫兒所言有理,這件事往小里說,不過是一個小家族里的一樁小恩怨,可往大里說,這卻關系到孝道與律法、公正與嚴明的大問題,怠忽不得。」

他示意了一下,朱允炆忙又將他扶起,將靠枕墊在他的背後,朱元璋沉吟片刻,忽地一笑:「增壽,你講的好故事呀。」

徐增壽心里打了個突,連忙躬身道:「只是恰逢其事,又蒙皇上問起,臣才略略提起。」

朱元璋笑了笑,並不點破他用心,只道:「朕正在修訂《大明律》,朕為吳王時,草創新法,洪武六年著手修訂損益,歷時十六年,於洪武二十二年方才編成。可……終究還是有所疏漏,不算至善至美。治天下禮樂為先。或言有禮樂不可無刑政,朕觀刑政二者不過輔禮樂為治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