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圍城(1 / 2)

錦衣夜行 月關 1612 字 2020-08-3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夜行最新章節!

「諸營官兵按我吩咐,輪流上城戍守;城中還有多少馬匹,全部調出來,設立騎卒駐守四城,一門有救,即刻飛騎傳報都指揮使司,本官即分兵援救;滾木擂石,分布四城,於城牆下每隔百步,埋大瓮一口,諦聽燕軍動靜,以防燕軍鼠竊盜洞!」

都牟盛庸一條條將令頒布下去有條不紊,各路將領紛紛領命而去。

濟南街頭,鐵鎖率領一隊布政使司衙門的衙差公人正在巡視,看著城中情形,也在下達命令:「點檢城中儲糧,於四城設立粥棚,賑濟難民;請本府鄉伸們主持,號召大戶捐糧濟民;天氣即將炎熱起來,一個不慎,這么多的人,就會發生瘟疫,要在空曠寬敞的地方設置難民安置之所,征調城中葯商、葯店、郎中,配煮防范瘟瘦的葯湯分發百姓……」

鐵鉉在一個路口站定,看了看巷弄,里邊橫七豎八,已被難民們占據,做為他們的臨時居所,想要過去,連腳都插不進去,鐵鎖皺了皺眉,吩咐道:「調集人手,疏理街道。」

身邊一名衙役苦著臉道:「參政大人,城里一下子涌進來這么多人,咱們那點人手,根本照顧不來呀。」,鐵鋒思索了一陣,說道:「由我布政使司衙門出面,從逃進城來的百姓中,征調青壯,建立巡街隊,維持濟南府治安,以防有人趁火打劫,橫行不法。再從難民中征調些人,建立清掃隊,疏理街道,務必保證主要街道不得被百姓們占據為住處,不然,兵馬調動、軍械運輸都成了問題。」

「是!」

鐵鏑抬頭看了看天色,嘆道:「幸虧已進了五月天氣」不然……這些百姓都要凍死街頭了。」他想了想,又道:「不過,天氣熱起來,也有熱起來的問題,這么多百姓,又是露宿街頭,不會那么守規矩的,亂丟垃圾、隨處排泄,在所難免,如此下去」不出三日,濟南城就要臭不可聞了,清掃隊還要把這件事負起責來。」

「是!」

鐵鋒在濟南城中巡視半晌,手下官員已經統計了城中存糧數目呈報上來,相對於德州來說,濟南是後方,軍糧已大量運輸到德州,而德州駐軍數十萬,居然旦夕破城,數百萬擔軍糧,都被燕軍占有,濟南城又是歷經一冬,剛剛進入春夏,今秋的糧食還沒成熟,城中存糧極其有限,幸虧鐵鎖押運去德州的那幾百車糧米被他帶了回來,府庫才稍稍充盈一些」可是一旦燕王不肯退卻,而是圍城攻堅,這些糧食,最多維持一個半月。

一聽這個消息,鐵鎖緊張起來,趕緊趕去把這個消息報與與都督盛庸,盛庸聽了也是面色沉重,許久才道:「燕王自起兵以來,少有攻堅之舉,他打大同,也是一沾即走,依本督看來,他或會攻我濟南,然而數攻不下,卻未必就會長久僵持,再者,朝廷總會派兵解圍的。」

盛庸所言雖無不妥,但他現在是城中的最高軍事首腦,要守濟南,要么寄望於朝廷援軍,要么寄望於燕王主動退兵,這就有點顯得氣餒了。若論守城防御、調兵遣將,鐵鉉是文官,遠不及他,可鐵錢畢竟做過一段軍中的司法官,有點政工干部的味道,他可是知道一軍主將如果自己都不能堅定信心,後果多么嚴重。

一見盛庸有些信心不中,不禁振聲道:「盛都督,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守一城,揮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鐵鎖願與將軍一起,效唐之張巡,身與城死,以報國家!」

其實也難怪盛庸有這些顧慮,耿炳文、吳傑、郭傑、李景隆……,一個個都是比他武職高得多的官員,統領的兵馬也比他多,卻盡皆大敗於燕王朱棣之手,他對自己當然信心不足,可是眼見鐵鎖一個布政使司的文官,卻說得出這樣豪邁的語言,心中不禁生起愧意,忙肅容道:「鐵大人說的是,不管敵強敵弱,我等晉死守濟南,以報國家!」

鐵待欣然道:「好!有盛都督這番話,我濟南文武同心同德,燕逆斷難討得便宜。鐵錢願與將軍歃血為盟,人在城在,人亡城亡!」

盛庸只是此前一直沒有擔當過如此重大的責任,所以心中忐忑,被鐵鎖這番言語一激,一腔豪氣登時涌起,立即叫人取來大碗,注滿烈酒,二人歃血為盟,起誓共守濟南。

要說這盛庸,行伍出身,久領兵馬,調兵遣將指揮城防,的確是樣樣出色。歷史上守濟南,其實作用最大的是他」後人走過於誇大鐵鎖的能力和作用了,鐵鎖當時只是布政使司一個參政,怎么也輪不到他來主持濟南城防,何況用兵守城這些方面也不是一個外行說精通就能精通的。

歷史上守濟南的主將實際上是盛庸,堅守濟南三個月,迫使燕王朱林退兵,盛庸功勞第一,不過鐵鉉出謀畫策,功勞也是極大,尤其是他出過兩個主意,一個是『掛神牌』,一個是『詐降計』,很有閃光點,頗為後人津津樂道。他的最大功勞,在於後勤保障和激勵人心,起的作用類似於政委。

但是守濟南幾個月,主要靠的還是正規戰斗,指揮調度部署城防,這是盛庸的事。此戰之後盛庸功封歷城侯,平燕將軍,鐵錢只提拔為布政使,並沒有爵位,就是這個原因了。盛庸一代名將,鐵鍺一代名臣,此前功績不顯,成名,便自濟南使。

但是靖難之役長達四年,盛庸後來兵敗投降了,這就成了他的污點,不符合儒家的價值觀,於是他以前的功勞也被一筆抹殺,幾百年宣傳下來,倒象是當初守濟南官員全是傀儡,只靠鐵鎖一個參政主持了濟南防務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