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投其所好(1 / 2)

錦衣夜行 月關 1675 字 2020-08-3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夜行最新章節!

朱棣有此意外,似乎不相信夏潯真的明白他心中所思,便很感興趣地道:「哦?你真的明白口說來聽聽。」

夏潯道:「皇上怕的不是他,也不是那此仍想跟他走的人!這天下已經掌握在皇上手中,他們沒有那個本事奪走。皇上怕,是因為皇上有要維護的東西。」

「哦?」朱棣眼中已隱隱放出光來.

夏潯一字一句地道:「以前,這是他的天下:現在,這是皇上您的天下!」

朱棣眼中露出一絲笑意,贊許地點點頭道:「不錯,區別正在於此。以前,這是他的天下,朕是那個打天下的人,要打天下,就得『破』。朕不怕天下大亂、不怕黎民百姓流離失所。因為這天下是他的,他才是守護者。天下越亂,對朕就越有利,百姓們越吃苦,就越會憎惡他的無能,對他怨囘聲囘載囘道。」

朱棣的目光灼熱起來,沉聲說道:「可現在不同,這天下現在是朕的,天下黎民現在都是朕的子民,朕才是守護者。所以,朕不想亂,也不能亂!朕不能讓子民們顛沛流離,困苦不甚,朕要做一個萬囘民稱道的好皇帝!朕要給子民富足、太平、安樂的生活、天朝上國的尊嚴和榮耀!朕要大治,不要大亂。

然而,偏有此人只重道統。哼!古來聖帝明君,有幾個是前人指定的呢?可他們不在乎,他們個人的生死,他們不在乎:別人的生死,他們同樣不在乎:天下人的生死,他們統統不在乎,他們只在乎他們心中的道!」

朱棣喘了。大氣,聲音低沉下來:「朕欽佩他們的氣節,卻不能容許他們這樣胡來。然而,這世間最難征服的就是人心,朝囘陽門外,連楹、董鐮明知必死,卻攔馬罵駕;黃觀、王叔英,募兵歸來,聞知聯已得天下,竟爾投河自盡,這此事你都知道了吧?」

夏潯點點頭,朱棣嘆息道:「如果只是這樣也就罷了,他們以自己的一死,報效他們的君王,氣節可嘉,且又無損於他人。聯只是擔心,有此人會居心叵測,不斷地在暗中搗蛋,甚至以所謂的大義蠱惑愚具跟著他們一起搗亂。

朕不可能把這天底下的官兒都殺光,就算都殺光了,換上來的還不是他們的門生弟子,還不仍舊是讀書人么?以前,朕取天下,憑的是手中一口劍;而今,朕坐天下,卻不能靠殺戮,殺戮得不到人心。」

夏潯心中一動,脫口說道:「莫非皇上打算赦免方黃、齊泰?」

這句話一出口,夏潯就知道自己說了蠢話。朱棣可是自始至終以靖難自詡的,好嘛,你靖來靖去,把皇上靖死了,自己坐了天下,接下來,你要靖的那幾個朝中奸佞一個個啥事沒有,拍拍屁囘股放回家去了,甚至招為己用,你這不是授柄於天下?你就是說破了天去,還是亂臣賊子!

再說,對於方黃齊泰那幾個人,要其迫囘害的那此王爺們在死死地盯著,屈死的將士家屬們也在盯著,四年的戰爭,需要有人負責、無數亡靈,需要有人負責口放了這幾個愚夫子,換不來士子們的擁戴,反而要失卻諸王和北平系將士的民心。這是政治,不是請客吃飯,必要的血,是必須要流的。

果然,朱棣冷笑一聲道:「聯不恨忠於建文之臣,卻恨極了誘導建文禍害宗室、敗壞祖囘宗成的那幾個奸佞!方孝孺、黃子澄、齊泰,罪犬惡極,斷不能饒。

說到這里,他又睨了夏潯一眼,不屑地道:「你以為他們是個什么東西,放了他們,就能換取天下士子人心?天下士子會把他們看得比道統、比建文更重要?。

夏潯趕緊道:……是,臣失言了。不過,盡收天下人心,這個實在難辦……」

朱棣截口道:『你錯了』朕哪有那么狂妄!盡收天下人心?沒人辦得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統統做不到,再溯源而上,上古聖君,三皇五帝,堯舜禹湯,他們同樣辦不到,那根本就是痴心妄想口聯是說,盡可能的收文人之心,只要大部分文人為聯所用,那就夠了。可是,文人不好對付啊~~……」

朱棣苦笑起來:「他們拿不動刀槍,也不怕刀槍。他們的武器是筆,怕的也是筆,他們就怕那一枝筆污了他們身名之後,為此,他們可以不怕死,可以不要高官厚祿,軟硬不吃、油鹽不進,你說聯還能拿這此讀書人怎么辦呢?」

夏潯忽地想起了方才在宮門口偶然遇到的解縉,不由精神一振,脫口說道:「那皇上何不做一件文化大盛事,讓天下士子參與其中呢?這是彪炳千秋的榮耀之舉,足以流芳百世,世上還有比著書立說更能流芳百世的么?僅此一舉,皇上就能招攬天下士子之心了!」

朱棣身子一振,騰地一下站了起來:「你說甚么?仔細此,快快說與俺聽。」

夏潯見他站起,忙也起身道:『從古到今』經史子集、佛藏道經、戲曲小說、工藝醫葯、志乘雜史汗牛充棟『無窮無盡,各種典籍卷帙浩大已極,如果皇上號召天下文人,把自有文字以來,歷代經史子集、百家之書、天文地志、陰陽醫上、僧道技藝等諸子百家各種書籍全部收集起來,謄錄整理在一起,匯編成一部大典,這豈非曠古未有之文化盛事么?」

朱棣兩眼發亮,呼吸也急促起來,他已經明白了什么,可是還想聽夏潯說的確切,便疾聲道:「你說下去!」

夏潯道:「是,咱們號召天下文人捐獻圖書,無須原本,只須抄本即可,對價值非凡的孤本、珍本、善本還可以在大典中注明擁有者的名字或予表彰,這樣文人必然踴躍。像這樣一件文化盛事,普天下的讀書人都可以參予其中,光是集中在京師負責采選、清抄、校正的名士文宗、宿學老儒至少也得數千人,而這數千人,可就是天下文人中的精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