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5章 十二願(1 / 2)

錦衣夜行 月關 2209 字 2020-08-31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錦衣夜行最新章節!

夏潯的一番大罵起到了撥亂反正的作用。

他是遼東職位最高的官員,在這里的威望也是無人可比,可以說,除了皇帝親口表態,他的言語就代表著遼東的意識方向。

當然,真能起到意識方向的作用,這也得益於遼東得天獨厚的條件,如果換個地方,比如中原那種文教發達的地區,就算是皇帝,雖能一錘定音,也要引來諸多責難。文人的那張嘴,可是連皇帝都吃不消的。換作夏潯更不用提,早被鋪天蓋地一片罵聲淹沒,哪還能起到糾正意識形態的作用。

可遼東不然,這兒就在幾年前還是連官府都沒有的,沒有布政司、沒有州府縣令,所有的一切行政事務概由遼東都司管理,是軍政府,而文教方面更是幾乎沒有,所以文人在這里沒有市場,更談不上形成輿論力量強大到連天子都要忌憚三分的士林力量。

雖然經過數年的發展,遼東文教已經鋪開,但是他們的影響力現在依舊有限,萬世域礙於這些人在士林中的影響,敷衍搪塞,始終不敢鬮翻,怕擔上一個酷吏的名聲,夏潯卻不在乎,他從來就沒把自己當成個讀書人,雖說自從他做了國公,反而讀了大量的古籍來充實自己。

他想要遼東人識字讀書,文教開化,因為這是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基礎,卻不希望他們變成一天真得自以為可以與狼共處的綿羊。不過,他能罵得如此痛快淋漓、毫無顧忌,與他一向謹小慎微的性格確實不符,他可以不贊同這些人的看法,心里面甚至嗤之以鼻,但他完全可以用更溫和的手段,更委婉的語言來表達。

但是他那毫無顧忌的態度,與以往的為人大不相同,所以就連萬世域、丁宇這些與他共事三年,深知他行事風格的人都覺得有些詫異,其實這是因為夏潯心中已經有所決定,行事為人不用瞻前顧後、不用諸多顧忌的緣故,但是遼東軍民並不知道,因此夏潯這種激烈的反應便更加叫人震動了。

夏潯講這番話時雖然趕開了一切閑雜人等,內容最終還是傳開了,夏潯激烈的言辭在遼東士林中傳開,成了士林中人激烈辯論的話題。如果是在江南,夏潯此舉勢必會被口誅筆伐,但是關外不同,在這里沒有批判他的文化基礎,久居遼東的文人、出身遼東的學子全都是夏潯這番見解的堅決擁戴者。

許多受到過韃靼人殘酷迫害的人用血淋淋的例子給那些來自中原,還抱著許多天真幻想的夫子們上了一課。這些讀書人獲悉這些無法辯駁的真相後,不得不反思自己的看法:自己一直以來所堅持的′到底對還是不對?他們當然不敢質疑聖人聖訓,可實際上春秋時期的聖人們,也真的不是他們這般僵化。

那些先賢的許多具體事實和作法,都絕對不可能套上一個腐儒的名聲,盡管他們不見得事事都正確,但他們做事的態度,恰恰是務實的,同時也是不斷進步、自我完善的,所以要從聖人言行中找到依據,卻也不是沒有。夏潯當時就曾舉過孔子和墨子的例子。

所以,在遼東士林展開的這場大討論之後,雖然食古不化者還是有,但是已經為數不多,很多遼東士林中人經由此事,自己的思想看法漸漸發生了變化,經由此事,算是對遼東士林的文化和思想進行了一次大洗禮,教育界的改變,意味著整個遼東未來的士林集團將區別於江南,獨立發展下去。

而遼東士林的影響必然在未來不斷向周邊蔓延,大明國都北遷之後,距離遼東很近,遼東士林的這種轉變,對未來的大明朝堂,也將產生無庸質疑的巨大影響。

※※※※※※※※※※※※※※※※※※※※※※

這件事當然不可能瞞住永樂皇帝,朱棣在北京聽說此事後放聲大笑。

仔細想來,明朝皇帝打從開國太祖朱元璋起,就同文官集團不斷地做斗爭了,朱元璋如此、朱棣也是如此,每一代皇帝莫不如此。太祖、成祖這兩位強勢皇帝還能鎮得住場子,只是越到後來,文官集團的勢力越龐大,反客為主,皇帝也得任由擺布了。

於是有的皇帝玩世不恭,專門干些文官們不喜歡他做的事情;有的氣得閉宮不出,用拒絕上朝來進行無聲的抗議;有的則拼命扶植宦官集團,以對抗文官集團,可惜每一種掙扎,最終都以失敗告終。國朝取士,不可不用科舉,用科舉則官宦階層必然來自士林,人家的兵源永無止盡,誰能打敗他們?

對抗是不可能成功的,改造士林才是唯一的希望。皇帝把國都北遷,強敵在側,官員們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下就必須得有一定的務實態度,不可能一味活在自己心中虛構的大同世界里面,但是這種轉變是有限的,每一代官員都大多從江南來,即便是肯轉變的,也有一個相當漫長的認識和進步的過程。

而本來的歷史上,直到明末遼東也未建立起文官政府、樹立起有別於江南的士林勢力,皇帝無法從士林中找到可以利用的力量,就只好選擇絕望的對抗,最終是兩敗俱傷,旁人得利。如今遼東士林的出現,和遼東士林思想意識的轉變,其意義非常重大,未來的皇帝可以從文官集團內部聽到不同的聲音,這對未來將產生無法估量的影響。

夏潯並不是算無遺策的聖人,這一點他也沒有想到,但是歷史的發展就是這樣,你開辟了一條新路,隨之必然會因此衍生許多新的東西。一條路開好了,你的目的只是想讓兩座城池間交通更便利,可這一路上,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酒館、客棧,新路兩旁交通要道處的鄉鎮自然而然就會演變成商賈雲集之地,久而久之,變成大城大阜。

夏潯在遼東推行文官政府、推行文教,本來只是因為遼東軍政府的統治在歷史上已經證明了是失敗的,他們鎮壓了遼東兩百多年,那兒的人依舊不曾歸心大明,把自己當成明人看待,一俟朝廷力弱,無法繼續以強大武力鎮壓,便趁勢崛起,所以夏潯另僻蹊徑,采用同化、融合手段促其歸心。

但也因此,意識形態有別於江南士林的遼東士林,因為有了這適合它獨立成長的土壤便也隨之出現了,現在他們還很弱小,可是未來卻不然。再加上歷代大明皇帝都在同文官集團,實際上就是跟江南士林集團做斗爭,這些倒霉的皇帝本來在士林中是絕對找不到同志的。

遼東士林的出現,將為整個士林吹來一陣新風未來也必將被皇帝重用,引作制衡江南士林的一股力量,他們的崛起已成必然。

其實哪怕沒有夏潯今天的這一舉動,遼東士林身在其中,其思想意識早晚也會轉變,從而區別於江南。特殊的地理環境、多民族的成份構成、時刻不斷的憂患意識是必然會促使其思想文化的進步和變化的,如今只是不用付出慘痛的代價再痛定思痛,就已提前開始了蛻變和進化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