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二章(1 / 2)

桓容 來自遠方 2062 字 2020-09-2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節!

禪讓大典由郗愔主持。

司馬曜元服大婚時,群臣對賓客之位避之唯恐不及,各種借口推脫,就是不想站到皇帝身邊。

換成桓容登位,情況變得截然不同。饒是郗愔,也費了一番力氣才拔得頭籌,從謝安和王彪之手里「搶」過寶冊,成為宣讀之人。

禪讓台建在台城外,四周由將兵把守,通往台頂的木階取九五之數,象征敬天之意。

御道兩旁,文武皆身著朝服,面禪讓台而立。

台下架起數面皮鼓。

鼓面繪有古朴花紋,支撐的木架皆塗有紅漆,以絹綢包裹。

數名殿前衛身著鎧甲,持矛盾立在鼓下,十余名壯漢手持鼓錘,用力揮動。鼓聲隆隆而起,震動耳鼓。

典魁和許超同時拉住韁繩,駿馬打著響鼻,大輅慢慢停下。桓容踏著木凳走下車轅,手持玉圭,邁步走向木石建造的高台。

司馬曜一身素色深衣,頭戴緇布冠,在台下肅然而立。見到桓容,當先拱手揖禮。桓容側身還禮。

二人一前一後踏上木階,伴著鼓聲登上高處。

郗愔手持寶冊緊跟在兩人身後,脊背停挺直猶如蒼松。謝安位於第四,手捧傳國玉璽,衣擺隨風翻飛,愈發顯得飄逸瀟灑。

王彪之未能登上禪讓台,和群臣一並留在台下。目送幾人背影,隨鼓聲揖禮,一股躁動莫名涌上心頭。

王彪之微微垂下眼簾,遮去一閃而過的暗光。握緊雙手,卻始終壓不住驟然騰起的野心。

終有一日,琅琊王氏將恢復昔日鼎盛。

到了那一天,他再不會位於郗方回和謝安石之後!

登上高處,桓容俯視台下,莫名升起一個古怪的念頭:幸好他不懼高。若是交接權利的雙方和主持典禮的大臣有恐高症,那樂子可就大了。

台頂上設有矮榻,桓容面南而坐。司馬曜從謝安手中接過傳國玉璽,雙手托起,恭敬送到桓容面前。

郗愔展開竹簡,揚聲宣讀。

聲音伴著隆隆的鼓聲,自半空盤旋而下,別有一種肅穆和庄嚴。

「大行之道也,天下為公……」

聽著抑揚頓挫的誦讀聲,桓容忽然有些走神,眺望碧藍的晴空,幾縷雲絲似觸手可及。

微風拂面,意識隨風飄遠。

「陛下,請受玉璽。」

郗愔合上竹簡,退後半步。謝安上前,提醒桓容該走下一道程序。

桓容倉促間回神,握了握手指,鎮定片刻,起身揖禮,從司馬曜手中接過玉璽。該璽以整塊玉雕琢而成,相傳為至寶和氏璧。在陽光照射下,發出溫潤的光澤。

「受璽!」

恰逢一陣風吹過,鼓起赤色的衣擺和玄色長袖。陽光自頭頂灑落,映亮皮弁上的五色彩寶。

光線扭曲,視線瞬間變得模糊。

有片刻的時間,桓容看不清也聽不清,只覺得腳踩棉絮,心如擂鼓,一下接著一下,震得人額頭脹痛。

知曉不是緊張的時候,桓容用力閉上雙眼,再睜開,驅散眼前的迷霧,向前邁出一步。

長身立於高台,長袖衣擺隨風飛舞。陽光映亮彩寶和衣袖上的金線,整個人似被籠罩在光暈之中,俊逸恍如謫仙。

不知過了多久,觀禮的百姓高呼「萬歲」之聲,山呼海嘯一般,大地為之震顫。

御道兩側的文武平舉雙臂,肅然俯身,行臣子之禮。

鼓聲再起,頻率稍慢,聲響更甚,擊出一陣陣古老的韻律,交織纏繞成無形的巨龍,五爪閃爍寒光,趁勢咆哮而起,剎那直沖雲霄。

長空一碧如洗,呼嘯而過的風團,仿佛陣陣古老的龍吟。

王朝的氣運和亂世的苦難,從這一刻開始徹底改變。

步下禪讓台,桓容重新登車,群臣簇擁新帝入主台城。

百姓夾道,鮮花和絹綢鋪滿石路。

樂聲不斷響起,古老的韻律夾雜著新曲,伴著女郎清脆的歌聲,繪制成一幅亘古不變的美好畫卷。

人言亂世悲苦,然而,就在這個烽煙四起的時代,華夏先民的豪邁和堅毅依舊不滅。

剛毅和熱情深深映入歲月長河,留下一幕幕讓人記憶深刻的畫面。隨河水靜靜流淌,最終沉入河底,供後世人暢想追憶。

大輅行過御道,進入台城。

禪讓大典至此,僅完成三分之二。

桓容需至太極殿更換袞冕,升殿受百官朝拜。當殿發下改元及大赦詔書,整個程序才算告一段落。

隨後,桓容還要追封父祖,祭拜宗祠,祭祀郊外,冊封百官,除司馬氏舊國,分封桓氏族人。一個個算下來,至少三個月內,他都會忙得腳打後腦勺,沒有任何空閑時間。

偏偏這種忙還和國事無關!

想想都是無奈。

可惜規矩如此,不能輕易改變。桓容只能咬咬牙,盡量在細節上縮短時間,甭管群臣是否有意見,在一點上他絕不讓步!

該做的一樣不落,只是刨除不必要的繁冗枝節,將兩天縮短到半天。總不能因為他的「高效率」就各種挑毛病吧?

決心既下,坐上皇位的第一天,桓容就發揮簡潔高效的工作作風,詔書簡單明了,宦者宣讀時都有些不習慣。

「改明年為太元元年,大赦天下。」

整道聖旨只有一句話,滿打滿算十二個字。

群臣都有點懵。

這和三省草擬的內容很不一樣,簡潔得過分,幾乎砍掉了九成以上。

桓容不以為意,一句話能解決的事,非要扯上七八句純屬浪費時間。浪費時間等於浪費生命,生命十分珍貴,他要做的事很多,沒時間在無關緊要的事上扯皮。

改元之事確定,桓容又拿出第二份聖旨。

內容一樣簡練,奉司馬曜為陳留王,不移臨海郡,改留建康。除舊國,司馬氏諸王皆降為侯,不留虎賁,僅留護衛十人,不日還建康。諸郡公主降縣主,逝者不改封。

「追尊先君為宣武皇帝,尊母為皇太後。」

「封叔父豁為南平王,叔父沖為尋陽王。」

除桓沖和桓豁,桓容未再封桓氏族人為王,幾個從兄同樣沒有。

按照桓沖和桓豁之意,晉初司馬氏防備大臣,分封諸侯王,令掌兵權,這才有了之後的八王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