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第二百四十八章(1 / 2)

桓容 來自遠方 1995 字 2020-09-2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節!

接到吐谷渾起兵犯境的消息, 桓容並不感到意外。塵x緣?文←學↙網

自從西域商路恢復,往來市貨的商隊絡繹不絕。

商貿往來頻繁, 商路沿途的州郡縣逐漸有了人氣, 不再滿目荒涼。

至近歲, 除駐扎的軍隊和進駐的官員外, 陸續有百姓遷移居住,或是開荒種地、或是售賣食水,做些小買賣。發不了大財, 省吃儉用下來, 積累的數量也很可觀。

昔日的殘垣斷壁都被推倒,在廢墟上重新打下地基,建造起成排的新屋。

空曠的村庄升起炊煙, 荒涼的城池變得熱鬧。

沿街的食譜茶肆越來越多, 各色幌子掛起、城外有供應商隊歇腳的驛站,驛卒每日忙碌, 將過往商隊造冊, 隔三日稟於治所。

城內有能常住的客棧, 依照不同層次的需求, 房屋裝飾不同, 價格各有高低。有的客棧別出心裁,以胡姬歌舞招攬客人,生意倒也相當不錯。

為方便生意,避免生出不不必要的麻煩,無論城內城外,凡是接待商隊的店鋪,都雇佣能通番語的伙計。

無論漢胡,只要腳踏實地的做事,沒有什么不好的心思,都能靠著本事謀生,養活一家老小。

在姑臧等郡,木屋和臨時搭建的帳篷成列,部落牧民和邊境漢民混居,彼此成了鄰居,繼而開始通婚。嫁娶雖然不多,卻不會被視為異類,遭到族人和家人的排斥。

時間長了,常見漢家孩童-騎-著木馬,和抱著羊羔的胡人孩童玩耍在一起,稚嫩的笑聲傳出很遠,形成姑臧獨有的風景。

許多胡人穿上長袍,仍留著東胡的索頭,有些不倫不類,卻顯示出文化的融合。漢人為了行動方便,將長袍寬袖縮窄,同胡服一眼可辨,和中原地區卻有了不小的區別。

隨著影響不斷加深,在涼州和沙州等地,漸漸形成一股獨特的文化。

以繁華的商貿為依托,當地官員大力推行桓容倡導的「心向中原,當予以教化」。

桓嗣就任姑臧太守之後,特地在城內開辦學院,名為教授入學孩童一技之長——實際上也的確如此,但在正規課程中,總在潛移默化的灌輸一種思想。

數月下來,思想教育初見成效。

凡書院學童,皆有了「弓箭所指,皆我漢土;犯我土者;雖遠必誅」的思想。

據悉,此乃王獻之所言,桓嗣覺得不錯,直接拿來用了。

因西域商路的特殊,書院不只招收漢家子,凡身具白籍的東胡和西域胡,也能爭取到入學資格。羌人和羯人仍在為白籍費力,暫時只有看著的份。

為入學資格,城內的胡人幾乎爭破頭。

知曉從書院畢業之後,可以直接取得黃籍,表現優秀者,甚至有掌管驛站的機會,戰斗變得愈發激烈。到最後,竟有兩個部落的酋首-拔-刀相向,險些碾成一場慘劇。

因郡治所調停,將兩個部落的孩子一起收下,事情才得以和平解決。

只不過,兩家的仇恨就此結下,再無法如之前一般親密無間。此後發生爭端,不能動刀子,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太守府。

憑借類似的種種手段,桓漢的統治在當地深入人心。

秦氏武力雖強,反倒要退一射之地。加上秦璟對姑臧不十分看重,只命人用心經營西海郡,守住連通大漠的通道,使得秦氏在姑臧的實力不斷萎縮,暫時還能立足,長此以往就很難說。

正如桓容之前所言,打下地盤只是開始,如何爭取人心、牢牢扎下根基,還要各憑本事。

桓石虔和謝玄打下高昌,商路進一步拓寬,往來的隊伍不斷增多,中原商人西行,陸續接觸到波斯乃至更遠的番邦政權。

新輿圖繪好,桓石虔曾對圖感嘆,世界之大超出想象,繼續打下去,未知何時能歸中原。

謝玄和王獻之互看一眼,不禁笑道:「將軍真欲還家?」

「這個……」桓石虔頓了頓,同樣笑了。

習慣策馬征戰,開疆拓土,沿著先人的腳步不斷向西,在沿途留下馬蹄痕跡,如果突然間停下,他倒真的沒法習慣。道出此言,不過一句感嘆。

相比之下,王獻之倒是真在想家。

郗道茂為他生下嫡長子,至今未能見上一面。長此以往,他怕兒子會不認識自己。按照官家所言,父子當面,四目相對,兒子開口問「郎君何人」,那就十分尷尬了。

見其不語,分明有著心事,桓石虔和謝玄出言安慰。

高昌打下之後,需在當地駐軍一段時日,消化戰後紅利,順帶著震懾豪強,收服民心。此後是否繼續西行,端看天子旨意。

總的說來,大軍至少要休整數月。如果王獻之想探望家人,可以向天子請旨。

「高昌壁仍在,獨不見昔日強軍。」

西漢時,朝廷派軍屯田於此,築壘台,逐漸興起城鎮。

經東漢末年戰亂,五胡亂華,高昌之地先後被前涼、張涼和氐秦所據。桓石虔和謝玄等率兵西征,逐走盤踞此地的氐人,重奪高昌壁,民心卻難以恢復。

三人心知肚明,想要徹底收攏民心,將此地完全納入版圖,還有不短的路要走。

漢軍顯現出的強勢,以及西域商路恢復後,沿途城鎮展現出的繁榮,吸引了越來越多困在西域的流民,以及生計艱難的弱小部落。

不提遁入漠北的柔然,只言臨近的吐谷渾,起初還覺得這種情況不錯,西域繁榮,自己也能得不小的好處。加上漢軍占下隴西等地,避免國境和秦國接壤,今後的日子能過得相對安穩。

可時間長了,吐谷渾逐漸發現事情不對。

本該過境的商隊,七成以上轉道姑臧,連國內的商人都掉頭向北。邊境的部落出現不穩,尤其是隨著氐秦國破依附來的小部落,此時紛紛生出二心,有舉部遷移的跡象。

如果這還不能引起警惕,那么,早在吐谷渾尚未建國時,就隨初代首領西遷的拓跋鮮卑部都開始搖擺,那問題就變得相當嚴重。

吐谷渾王辟奚年事雖高,腦袋卻不糊塗。

正相反,能在氐秦和張涼之間左右逢源,甚至同東晉朝廷關系不錯,可見他的謀略圓滑以及能屈能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