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第二百六十八章(1 / 2)

桓容 來自遠方 1909 字 2020-09-2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節!

太元三年,五、六月間,南地連降數場大雨, 江河水位暴-漲, 三吳之地隱現水患;北地數月未曾降雨,農人擔水灌田, 仍有麥苗成片枯死。司農上稟,並、薊、青三州皆有大旱蝗災跡象。

民為國基, 糧為民本。

情況刻不容緩,南、北兩地都是綳緊了聖經, 到後來, 巫士都被召進宮,日夜占卜天相,南地詢問水患,北地則是求雨。

從都城派往各地的快馬絡繹不絕。

無論建康還是長安,此刻都不敢有半點大意。

咸安年間, 三吳之地曾遇大災,餓殍遍地。事後統計, 竟有上千百姓逃離, 村落成空,數年未曾恢復,對建康是不小的打擊。

對長安來說,旱災和雪災都是尋常,常年風調雨順才是怪事。但今年的情況不同以往,據各州送回的消息,這場大旱非同尋常,必要時,需開各地府庫賑濟。

南北兩地都不太平,滿朝上下都在心憂天災。

這個時候,無論建康還是長安,都無心去找對方的麻煩。反而很有默契,互相遞送國書,措辭分外的客氣,就為避免天災**同時發生,動搖王朝根基。

整個太元三年,兩國邊州意外的太平。

秦兵和漢兵巡邏相遇,偶爾還會頷首致意,少有發生-摩-擦。

出現這個局面,實是天災所迫。

按照桓容的話來講,老天的心思你別猜,想破頭也未必能想出個五四三二一。

封-建-迷-信?

穿-越這種神奇的事都能發生,自己頭上還頂著個復制開關,身邊更有扈謙這樣的神人,偶爾-迷-信一回又有何妨?

目前兩國相安無事,邊界沒有戰事發生,不代表能一直和平下去。

為保證不出狀況,即使出狀況也能迅速應對,桓容連下數道旨意,以無地青壯充邊州,丁男丁女皆可。

「凡移邊州者,授田三十畝,免三年糧稅。」

三十畝的確不少,結合現下的畝產,又委實不多。這是在南方,如果換成北邊靠近草原的州郡,七十畝都不嫌多。

除此之外,朝廷發下官文,凡填邊州之人,由當地治所提供農具耕牛,農具按戶分授,百姓無需出一個銅板,耕牛可買可賃,買以市價七成,租賃僅需提供草料,保證不故意傷害牲畜。

第三,朝廷免費發下糧種,連續三年不變。

如遇天災或是戰事,田地歉收,每戶都可到治所領取口糧。丁壯從軍還有軍餉,殺敵有獎,死傷有撫恤。

這種做法,部分仿效曹魏屯田,戰時為兵,閑時為民。確保邊州兵力充足,遇敵來襲,人人皆兵。

桓容也承認,此法並非十全十美,缺點同樣不小。

但是,兩利相衡取其大,兩害相取其輕,以目前的情況,邊界屯田吞兵實為必要。尤其是新取的秦州、河州兩地,不比梁州、荊州,直接調兵會引起長安警覺,開墾荒田好歹是個借口。

至於長安會怎么做,那就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

畢竟秦策還沒糊塗到底,天災頻發,糧庫都要見底的時候,發動戰爭太不明智。如果是對胡人政權,還算師出有名,大可以動手開搶。

彼此都是漢家正確,打的都是恢復漢室的大旗,動手開搶?

臉面還要不要?

名聲還要不要?

退一步學建康屯兵屯田?

桓容聳聳肩膀,表示沒關系。

事情重在先機。

他的目的是扎根秦州等地,確保有充足的兵力威懾,讓長安投鼠忌器,不敢輕易動手。主要目的達到,長安是不是仿效屯兵,對他關礙不大。

如果秦策下令屯田,真能屯出結果,對北地的百姓也算是好事。

想清楚其中關節,桓容力排眾議,堅持下旨,從交、廣等地征民充秦、河兩州。

交州和朱崖州剛剛經歷戰火,夷人未全部消滅,恐其賊心不死,實不好抽調太多丁口。故而,桓容又下旨,押送戰俘和夷人北上,交由臣服的羌人和鮮卑人看守,在秦州和吐谷渾交界地墾荒開田。

田地開出來,又將人要至邊州修築敵壘。

這些身材矮小、皮膚黝黑,身體素質不錯,適應性也是極強。只是天生懶惰,想讓他們干活,全要靠羌人和鮮卑人的鞭子。

從太元三年到太元六年,北遷的戰俘的夷人不下五千,到太元七年,朝廷派人統計,剩下的不足一千。

殘酷嗎?

的確。

但是,看看這些夷人在交州和朱崖州都做了些什么,數一數死在他們手里的漢家百姓,少許的不忍立即會煙消雲散。

在羌人和鮮卑人眼里,這些夷狄根本不能算作是人。

語言不通,聽不懂命令沒關系,多抽幾鞭子會立即明白。犯懶也沒關系,繼續抽,全身懶骨頭都能變得勤快。

事情傳出,交州和寧州邊界很是安寧了一段時日。

見識過桓漢的手段,再是賊心不死,也不敢輕舉妄動。以往漢兵剿賊,要么殺死要么驅逐,如今卻是連殺來抓,被抓比掉腦袋更加難受。

南行的商隊抓住機會,鼓動小部落酋首揭竿而起,反抗大部落,臣服桓漢。

事情持續發酵,在短短兩年時間內,靠近桓漢的番邦幾乎是內亂不停,按照謝安的謀劃,改朝換代不說,更是一年一換。

頻繁的內-亂,即使有夷人往邊界騷擾,照樣不成氣候。將兵和邊民合力抓捕,帶頭的當場殺死,余下的全部上報朝廷,是留在當地方勞動改造,還是遷往北地造城開荒,全看天子之意。

太元三年,七月底

建康迎來又一場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