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四章(1 / 2)

桓容 來自遠方 2139 字 2020-09-23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桓容最新章節!

前後兩封書信, 尤其是桓容親筆,帶給秦璟的「沖-擊」委實不小。

張廉和夏侯岩恰好站在五步外, 清楚看到秦璟的變化, 當場下巴落地。兩人同時想揉揉眼睛, 確定眼前一幕是真是假, 自己是不是在草原上奔襲太久, 疲勞過甚, 以致產生了幻覺。

四殿下會耳根發紅?

脖子都有些紅?

錯覺,一定是錯覺!

沒理會眾人反應,秦璟折起書信,自然的收入懷中。隨後令部曲備好絹布,提筆寫成兩封短信, 一封交蒼鷹送回長安,另一封則由黑鷹帶去建康。

兩只鵓鴿純屬認路, 跟在黑鷹身後,不時招來一聲不滿的鳴叫, 識趣的退開些距離。等到黑鷹轉身, 立即又跟了上來。

黑鷹愈發暴躁, 蒼鷹歪了外頭, 震動兩下翅膀。

如果鷹也有表情,此時此刻, 蒼鷹定是滿臉嘲笑, 黑鷹十成烏雲罩頂, 克制不住殺-鳥-的沖動。

噍!

終於, 蒼鷹引燃黑鷹怒火,被狠狠扇了兩翅膀。

雖說不疼不癢,終歸失了面子。

噍!

兩只鷹你來我往,從地上開戰,很快飛到半空。強健的羽翼卷起一陣冷風,鋒利的腳爪狠狠抓下,頃刻間斗在一處,不相上下。

兩只鵓鴿站在地上,圓旁的身體互相依偎,看著天空中的戰斗,竟不見半點害怕。

猛禽和鵓鴿的界限,在這一刻變得模糊。

仔細想想並不奇怪。

畢竟,李夫人養出的鵓鴿非比尋常,從阿圓到如今兩只,都有一個獨特的愛好:吃肉。

吃肉的鵓鴿,聽著都很稀奇。

一路跟著黑鷹飛入大漠,如果意志不夠堅定,性格不夠堅毅,早在中途沒了性命。

黑鷹和蒼鷹的戰斗引來眾人圍觀。

鮮卑和吐谷渾騎兵設甚至打賭,在兩只鷹身上分別押注。羌兵和氐兵大聲叫好,敕勒和羯人手指抵在唇邊,接連打起了呼哨。

秦璟掃過兩眼,接續寫信,無意叫停這場戰斗。

別看兩只鷹打得凶,十成十不會傷及性命,頂多掉些羽毛,隔些日子又會長出來。

似約定好一般,書信寫完,兩只鷹的戰斗也進入尾聲。

最終,黑鷹以微弱的優勢獲勝,落地之後,又狠狠給了蒼鷹一翅膀。或許是打贏了心情好,不在嫌棄兩只鵓鴿,不只讓出部分口糧,在秦璟綁好竹管後,還朝鵓鴿叫了兩聲,分明是示意跟上,莫要中途迷路。

蒼鷹很有些委屈。

梳理過羽毛,飛落秦璟肩頭,蹭了蹭他的鬢角。

秦璟取出肉干,委屈頓時化作食欲,小半袋肉干頃刻見底。

等到蒼鷹吃飽,竹管已經在腿上綁好。

噍——

「把信送回長安。」

修長的手指撫過鷹羽,繼而將蒼鷹從肩上托起。

蒼鷹振翅而起,在半空盤旋兩周,很快向南飛去。

天空碧藍如洗,幾片白雲被風吹散,萬里晴空下,盡是無邊無際的草原。有小河在翠綠中流淌蜿蜒成寶石般的清透。

蒼涼的號角聲響起,近萬騎兵陸續上馬,在號角聲聚攏,追隨在秦璟身後,向西飛馳而去。

騎兵離開後,天空中出現烏鴉和禿鷲的身影。

有狼群循著血腥而來,發現留在戰場上的屍體,發出聲聲凄厲的嚎叫,隨風傳出數里,令人毛骨悚然。

太元四年,五、六月間,秦璟率騎兵橫掃草原,在漠南同漠北的交界處畫出一條無形的界限,凡是漠北的部落,不分部族,不管部落大小,膽敢跨過這道界限,全部是滅族的下場。

有人不信邪,硬要闖上一闖。

其結果,只能是和袁紇氏一起到地府報道,淪為難兄難弟,在閻王面前哭天抹淚,哭死命運不公。

明明是壯大部落的好機會,怎么偏偏遇上這么一尊殺神?!

在奔襲的過程中,張廉等人發現,秦璟的戰斗力不斷狂飆,策馬沖鋒的架勢,連自己人都有些膽寒。

發誓效忠的騎兵們愈加敬畏,許多人已不稱「殿下」和「將軍」,敬稱其為「汗王」。

隨著被滅的部落越來越多,秦璟的凶名進一步擴散,遠至大漠深處、西域各國。

有商隊走南闖北,草原上發生的一切流傳開來,有人不曉得長安的皇帝是誰,但是,提出草原汗王,絕對是當場打個冷顫。

外人不曉得內情,張廉和夏侯岩等人卻看得清楚明白。

四殿下之所以會突然發飆,和南來的書信不無關系。

從讀信時的樣子看,信中的寫的九成不是壞事,還有可能是好事。然而,偏偏是某種好事,每每讓秦璟發飆。

准確點形容,似有精力無處發泄,尋到機會就要戰斗一場。

以秦璟為榜樣,八千騎兵的戰斗力不斷提高,絞肉機開足馬力,在草原和大漠橫掃而過,帶起陣陣腥風血雨,徹底震懾漠北各部。

至八月間,有為數不少的部落轉道向北,進一步深入大漠。就為了避開秦璟。北邊實在太冷,沒有足夠的草場,干脆調轉方向,繞過烏孫的領地,繼續向西。

在遷移的過程中,高車各部不免遇上羅斯人。

這個時候,羅斯人尚未建立國家,論生產力和生活水准,甚至比不上漠北部落。

遇上遷徙的高車部落,要么被當場殺死,要么淪為羊奴,要么就是四散逃亡,運氣好的活下來,運氣不好的,只能是死在冰原之中,屍骨無存。

太元四年九月,秦策下旨,召秦璟歸長安。

秦璟奉命掌荊、豫、徐三州諸軍事。如今人在草原,三州政務多由朝廷派遣的刺使太守掌管,但涉及到軍事,朝廷竟很難-插-得進手。

無論采用各種辦法,三州守軍始終油鹽不進。尤其是彭城守軍,因太守動作太大,險些鬧出軍-變。

再者,自秦璟帶兵悲傷,秦玒始終留在荊州,秦玦一直駐守彭城。

有他們兩人在,長安派誰來都沒用。

「父皇命四兄掌三州諸軍事,非有明旨,一切自是要按照老規矩。」

秦玒還算客氣,秦玦的話更加直白。

「趁四兄不在想奪兵權?白日做夢!彭城對面就是淮南,淮南隸屬幽州,是桓漢天子潛邸所在!」

「桓漢天子當世英主,此處由四兄掌管,方能免起戰事。如知曉掌兵之人替換,你且看看,桓漢明日就會起兵!」

話總能固然有誇大的成分,卻非絕對的危言聳聽。

長安和建康暫時和平,不代表始終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