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節(1 / 2)

若到了七歲,他們還記得做魚時的經歷,也願意再次嘗試變成魚,系統會再給他們發布新的任務,完成即可得到變魚技能。

但若是他們忘記了,對於新的人生來說,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李魚怔怔的,他知道這是孩子們的必經之路,但是知道歸知道,有很長一段時間見不到活蹦亂跳的魚崽,心里難免傷感,就在他難過之時,一只手伸過來,溫柔地摸了摸他的脊背。

他於是像倚靠著浮木一樣,緊緊倚靠著這只手。

不管孩子們會不會記得這段經歷,會不會記得魚爹,他的身邊還有景王陪伴,殿下永遠都不會讓他孤單的。

李魚很快平復了心境,用尾巴卷了卷景王的手指。

外邊的人等了太久,是時候把孩子們都抱出去了。

李魚自己跳進水晶瓶里,景王依舊將他帶在身邊,這樣他也能看著孩子。

一切再無不妥,景王搖動玉鈴,王喜聽見主子的召喚,一個箭步沖進來。

王公公在外邊聽見了三聲嬰兒的啼哭,高興地合不攏嘴,可是一進來,見到的卻是——有四個小主子??

「天啊,這可真是大喜啊!」

王喜怔忡片刻,跪下來叩謝漫天神佛。

景王喜得貴子,同一天,婦科聖手到達西陲,馬不停蹄來到落楓鎮景王府邸。

得知李公子一下子生了四個,連太醫也不敢相信。

「生育」完的李公子需要靜養,景王不許任何人打擾,便是太醫,也依舊是隔著帳子診脈。

太醫診完「李公子」的脈,又去看才出世不久的四位小公子。

男子懷孕實乃奇聞,皇帝密旨,景王處若誕下了孩子,需由太醫驗明身份。

太醫原是要從李公子身上取一點血來驗,先向景王告罪。

景王搖了搖頭,哪舍得令太醫去打擾李魚,攔住太醫,自行捋起了袖子。

太醫愣了一下便反應過來,趕緊取了景王的血。

比起李公子能不能懷孕,皇帝當然還是更在意這幾個孩子是不是景王的血脈。

驗下來,幾位小公子的確都是景王所出,且孩子們嗓門嚎得一個比一個大,並沒有皇帝擔心的啞疾。

這真是大喜了,太醫親自寫了奏折,八百里加急送回皇城。

第92章

皇帝拿著奏折的手在不停顫抖, 生怕自己看錯了。

太醫報景王得了四個健康的男孩兒,全都沒有啞疾。

皇帝將奏折按在胸口,深深地呼吸, 他曾以為他與孝慧皇後的血脈,也許會在景王這里斷掉, 可是……

景王竟有了健康的孩子,還是四個!

再沒有比這更振奮人心的消息了。

皇帝大笑出聲,不再介懷景王以前小小的冒犯,一下多了四個孩子, 他高興都來不及, 火速令羅瑞生取來聖旨, 親筆寫了詔書, 封李魚為景王正妃,景王嫡長子為世子, 嫡次子為正五品雲騎尉,嫡三子為正七品恩騎尉……

皇帝高興過了頭,一連封了四個, 口中還念念有詞:「王妃之位乃是指婚, 不算賞賜, 李魚與景王皆有功在身, 索性就賜爵這幾個小皇孫吧。」

羅總管在旁看著,唇角抽了抽, 眼見皇帝給景王最小的兒子也圈了恩騎尉之職, 心道當初死活不肯給正妃之位的不也是您, 如今可是態度大轉變吶!

不過羅總管也算知道,往後該抱哪根大腿了。說來也是緣分,皇帝並非沒有別的皇孫,譬如安侯家的,很久沒入宮了,皇帝輕易記不起來,譬如三皇子家的,最大都有六歲,最小的三歲,三皇子最近常讓他們往皇帝跟前湊,可是這幾個都被教得一板一眼,皇帝每次想是想,見過又覺得無趣,攏共也沒見幾次,不像景王家的,皇帝還沒見到呢,就惦記得不行,還都賜了爵,這可太難得了。

羅總管是個人精,專挑皇帝愛聽的道:「奴才聽太醫說,三位皇孫都長得極像景王殿下,最小的皇孫像李公子多一些。」

皇帝沒見過李魚,但是記得景王幼時的樣子,遙想了一下笑著道:「若真如此,倒也有趣。」

皇帝心里著急想看小皇孫,從羅瑞生處得知小皇孫長得像景王,更加想看了。

聽說西陲最近被景王治理得不錯,到底不比皇城,還是別讓小皇孫們受委屈。

皇帝原打算令景王這個兒子在外邊多磨礪兩年,如今兒子有了孫子,皇帝恨不得景王馬上就飛回來。

虧得羅總管勸了又勸,小皇孫們才剛生下來,哪受得住路途奔波。

皇帝這才作罷,意識到自己高興過了頭,要召見,當然還是得等孩子們長大一些。

這一年,景王在西陲做出的種種政績,皇帝都很滿意,相比之下,只是修繕完鍾萃宮的六皇子,就顯得十分平庸。

景王如今已有了健康的嫡子,即便他本人不能說話問題也不大了。

皇帝心里的秤忍不住往景王處偏了偏,考慮到景王一家子都在西陲,在景王回皇城之前,還是盡量不要將景王已得嫡子的消息大肆傳揚出去。

皇帝令羅瑞生秘密去發聖旨,順便將此消息透露給老承恩公,身為景王外祖,老承恩公倒是該知曉這個喜訊,未免泄露風聲,皇帝也囑葉騫不必多言。

葉騫處,先得知了景王生子的消息,喜得老淚縱橫,皇帝的囑咐又令他意識到了不尋常,琢磨了一下,忽然醒過味來。

葉騫啥都沒說,只令承恩公府府門緊閉,召了戲班子上門,連唱了三天三夜,老人家這些日子走路都帶風,原本不是很好的身子骨也硬朗起來。

皇帝終於松口,改封李魚為正妃。

與上次僅是批復不同,這回堂堂正正寫進了聖旨里,塵埃落定。

景王已料到這個結果,接下來便是懇請皇帝准許他在西陲自行舉辦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