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千字萬馬奔關中(1 / 2)

AK小說 www.06ak .com,最快更新混在三國當軍閥最新章節!

洛陽。

在十八路關東聯軍泰山壓頂般的進攻下,肆虐城中的兩萬多涼州亂軍很快就擊滅。擊滅涼州亂軍之後,袁紹一邊命令各鎮關東軍撲滅城中的大火,一邊急率十八鎮諸侯急投德陽殿前來見駕,這時候袁紹心中最關心的只有一件事,天子是否還在宮中?

琅玡相劉備策馬混跡其中,霍然環顧左右,只見各路諸侯的七色旌旗正迎空獵獵招展,幾乎充塞了整條街道,見此情景,劉備忽然間心頭一動,嘴角已經綻露起一絲極為詭秘的笑意,機會~~終於來了!

馬嘶人沸聲中,各路諸侯浩浩盪盪地開到了禁宮外,猛見一員絕世武將從宮門里策馬而出,眾人急視之卻是虎牢關前大顯神威的呂布,呂布跨馬橫戟,身後張遼、成廉、宋憲三員並州健將一字排開,三員健將身後旌旗如雲,數千並州精兵正嚴陣以待。

各路關東諸侯急勒馬停步,袁紹於馬背上疾聲喝道:「呂布,你待如何?」

呂布悶哼一聲,渾不理睬,袁紹正欲發怒時,並州軍中間呼喇喇地閃開了一條通道,以王允為首的朝中大臣已經急步而出,立於宮門前向各路關東諸侯道:「聖上有旨,各位大人進宮見駕,隨行甲士免朝。」

袁紹等各路諸侯急翻身下馬,跪倒塵埃、畢恭畢敬地應道:「臣等領旨謝恩。」

三呼萬歲、謝過聖恩後,袁紹等人翻身爬起,各自叮囑心腹謀士嚴密監視並州軍的舉動,若有風吹草動即刻揮兵攻打禁宮,眾人分派已定這才聚集在一起,在王允等朝中大臣的引路下直奔德陽殿來面見天子。

來到德陽殿上,袁紹等各路諸侯再次三跪九叩、三呼萬歲。

「陛下!陛下哪~~」

行禮畢,各路諸侯剛剛起身,大殿上便陡然響起一把撕心裂肺的哭聲,滿朝文武急覓身望去,早見一人從十八路諸侯中間飛奔而出,搶前數步仆地跪倒在地,並且以首頓時,咚咚有聲。

「臣護駕來遲,累陛下受驚了!臣罪該萬死,罪該萬死呀~~」

十八路諸侯急定睛看時,卻是追隨徐州刺史陶謙前來討董勤王的琅玡相劉備,這廝本來是沒有資格面聖的,卻不知道怎么混了過來?劉備此時已然哭得涕淚橫流,一副痛不欲生的模樣,額頭更是在丹墀上磕出了血來。

此情此景,當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

隱在珠簾後垂簾聽政的何太後被劉備所感,一時也緬懷起先帝駕崩、新帝即位之後的種種不幸,不禁也是悲從中來,在簾後嚶嚶啜泣起來,太後這一哭,在金殿上侍奉的大小宦官怎敢怠慢,當即也干嚎起來,許多大臣也感動得老淚縱橫,哭了個稀里嘩啦。

頓時間,金殿上哀聲四起,一片愁雲慘霧。

不及片刻功夫,便有宦官從簾後出來宣道:「太後有旨,請大人上前敘話。」

劉備不敢怠慢,急以衣袖拭去臉上淚水,膝行而前。

袁紹見太後摞下他這個關東軍的堂堂盟主不聞不問,居然對個小小的琅邪相恩寵有加,不由心中恚怒,忍不住從鼻孔里輕輕地悶哼了一聲,這一聲悶哼卻是引起了王允的注意,王允此人本就善於玩弄權術,見袁紹臉有怒色頓時心頭一動。

劉備跪在金階之下,將頭深埋於地,一個屁股則撅得老高老高,畢恭畢敬地唱道:「徐州琅玡國相劉備,恭請陛下、太後聖躬安好。」

珠簾後傳來一把脈脈的鸝音:「愛卿平身。」

「謝陛下,謝太後。」

劉備再叩首,起身侍立一側。

珠簾後的何太後又問道:「愛卿姓劉,可是皇室宗親?」

不怪何太後有此一問,此時的大漢朝正處於一片風雨飄搖之中,滿朝文武雖眾卻沒有一人堪當重任,眼下十八路關東聯軍大軍壓境,雖然打著討董勤王、匡扶漢室的旗號,可個中情形卻極為微妙。

何太後念及孤兒寡母、凄苦無依,想從十八路關東諸侯中找得靠山奧援,也是合情合理。

不過何太後這一問,卻讓劉備高興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這廝也不知道從哪里找來了中山靖王劉勝這門拐彎親,一直以漢室宗親自居,不過各地豪強大多不買帳,絲毫不把他這個「漢室宗親」放在眼里。

劉備氣憤之余,也是無可奈何。

因為他的身份根本就沒有得到朝廷的承認,現在何太後主動問起,就如同天上掉下個大餡餅,要替劉備這「漢室宗親」正名了!

雖然心中已經笑開了花,可劉備臉上卻仍然擺出一副苦大仇深、畢恭畢敬的嘴臉,恭聲應道:「回太後,臣本是中山靖王之後,祖父劉弘曾任東郡范縣縣令。」

太後聞言大喜道:「來呀,請帝室家譜,查一查劉備大人的世系。」

「遵旨。」

兩名宦官領旨而去,不及片刻功夫,便有十數名宦官抬來了整整幾大箱帝室家譜,然後當殿查閱起來,滿朝文武和十八路諸侯在金殿上像傻子一樣等侯了半天,直到曰至正午,忙得滿頭大汗的宦官才核實了劉備的世系表。

孝景皇帝生十四子。

第七子乃中山靖王劉勝。勝生陸城亭侯劉貞。貞生沛侯劉昂。昂生漳侯劉祿。祿生沂水侯劉戀。戀生欽陽侯劉英。英生安國侯劉建。建生廣陵侯劉哀。哀生膠水侯劉憲。憲生祖邑侯劉舒。舒生祁陽侯劉誼。誼生原澤侯劉必。必生潁川侯劉達。達生豐靈侯劉不疑。不疑生濟川侯劉惠。惠生東郡范令劉雄。雄生劉弘。弘不仕。劉備乃劉弘之子也。

最後排輩份,劉備是漢景帝的十八世孫,而漢獻帝是景帝的十九世孫,論輩份劉備還是皇叔。何太後當時就鳳顏大悅,簾後發話道:「天色已午,諸位大人請罷朝,劉皇叔留居宮中用膳。」

劉備喜道:「臣領旨。」

袁紹等十八路關東諸侯無奈,只得悶悶不樂地退出了德陽殿,各自返回大營不提。

……

涼州,武威。

馬躍中軍大帳。

賈詡和馬躍的目光在空中交接,兩人嘴角同時泛起一絲冷森森的殺意。

「文和,都准備好了?」

「主公放心,一切都已經准備好了。」

「嗯。」馬躍點了點頭,凝聲道,「王淵此人用兵極為謹慎,軍師幾次設計他都沒有上當,所以這次一定要小心!尤其是隴西、漢陽以及關中的消息,一定不能傳到武威,否則,我軍的一切安排都將付之東流。」

賈詡道:「詡已命句突將軍的三千狼騎全軍出動,分成一百個小隊,時刻不停地游走在漢陽、金城、北地、安定各郡前來武威的大小要道上。在擊破西域胡騎之前,只要從這些路上經過的,不問原由一律射殺!」

馬躍又道:「皇甫堅、閻溫、李據、郭皓等人可有消息?」

賈詡道:「牧馬荒原戰敗之後,皇甫堅、閻溫、李據等人已經逃回了各自治地,正在大肆招兵買馬,准備頑抗到底。種種跡象表明,隴西兵敗、董璜被擒以及徐榮兵敗身亡的消息還沒有傳到北地、安定、金城三郡。」

馬躍沉聲道:「董璜被擒、徐榮戰死的消息遲早是要傳到金城、北地、安定各郡的,所以,擊破西域胡騎的計劃一定要抓緊。」

「主公放心吧,我們急,王淵比我們還急。」賈詡殲笑道,「因為西域聯軍的軍糧已經告急了,如果西域各國的軍隊不想因為缺糧而殺馬充飢,王淵就必須上這個當。」

……

王淵中軍大帳。

眼看軍糧將要告盡,西域長史王淵正召集各路將領商議如何籌集糧草時,帳外忽然響起沉重的腳步聲,爾後人影一閃,率軍前去擄掠糧草的車師國大將穆薩汗已經滿頭大汗地闖了進來,向王淵道:「長史大人,附近的漢人百姓都躲到城里去了,根本就弄不到糧食。」

善鄯國相阿里布無奈地攤手道:「對面的漢軍主將非常狡猾,居然將分布城外的漢人百姓和所有的糧食、牲畜都轉移進了城里,我們現在弄不到糧食,如果不想餓死,就只能殺馬充飢了。」

「不能殺馬。」穆薩汗急道,「沒有了戰馬,勇士們如何作戰,又如何穿越沙漠返回西域?」

「對,不能殺馬。」王淵道,「糧食的事,再想想辦法!」

「報~~」王淵話音方落,忽有小校疾步入帳,大聲道,「大人,隴西太守董璜大人營外求見。」

「隴西太守董璜?」王淵聞言大喜道,「好,太好了,快快有請。」

片刻後,隴西太守董璜便在小校的引領下昂然入帳,抱拳作揖道:「王長史。」

論大漢官銜,王淵這個西域長史還要矮隴西太守一級,便慌忙抱拳回禮道:「下官見過太守大人。」

董璜也不客氣,大大咧咧地走到王淵的位置上一屁股坐了下來,眉宇間流露出一副富家公子哥頤指氣使的嘴臉,傲然問道:「不知王長史帶了多少西域騎兵前來涼州?」

王淵道:「回大人,下官帶來了五萬騎兵。」

董璜道:「說好了一月之內趕到涼州,為何比原定的時間晚到了半個月?」

王淵忙道:「大人有所不知,西域各國散居各地,驟然間要想集結很是不易,還要調度糧草輜重所以擔誤了一些時間,還請大人恕罪。」

「罷了。」董璜大咧咧地揮了揮手,傲然道,「反正本官也沒有把打敗馬屠夫的希望寄托在西域騎兵身上,王淵大人手下的這支騎兵只不過是用來牽制馬屠夫的偏師。現在馬屠夫的一半軍隊已經集結到了武威,已經算是不錯了。」

「是是是。」王淵謙虛道,「大人說的是,西域騎兵雖然兵力不少,卻互不統屬、很難形成合力,果然不堪大用。」

「是這樣。」董璜呼地站起身來,以手中的馬鞭輕輕敲擊著王淵肩頭的吞甲獸,慢條斯理地說道,「本官麾下的三萬涼州精兵已經將馬屠夫的八千主力鐵騎圍在了臨洮、襄武城內,再過十天半個月,馬屠夫的八千鐵騎就會因為糧盡而潰。所以,王淵大人的西域騎兵一定要設法將威武郡的馬躍軍牽制住,無論如何也不能讓他們馳援隴西。」

「對面的馬躍軍只有一萬余人眾,以西域五萬騎兵要想牽制住,本來也不是什么難事,不過~~」王淵說此一頓,頗為為難道,「不過眼下軍中糧草將盡,各國將士無以果腹,軍心有瓦解之憂哪。」

「軍糧不是問題。」董璜大手一揮,大喇喇地說道,「西域胡人喜歡肉食,本官可以命金城太守閻溫在十天之內運送一批肉干前來武威,到時候長史大人派兵前去接應便是,千萬不要被馬屠夫截了軍糧。」

王淵大喜道:「下官感激不盡。」

「即如此,本官就告辭了。」

說罷,也不等王淵答話,轉身揚長而去,王淵在身後抱了抱拳,喊道:「大人好走,下官恕不遠送。」

董璜剛剛離去,車師國大將穆薩汗怒道:「這位太守大人可真是氣焰囂張。」

王淵淡淡一笑,說道:「董璜是董太師唯一的侄子,出身顯貴,且年紀青青就身居太守高位,有些趾高氣揚也是難免的。不過,軍糧問題總算是解決了,各國勇士也不必宰殺戰馬充飢了,這總是好消息。」

……

洛陽城效,關東軍大營。

袁紹中軍大帳,山陽太守袁遺、揚州刺史袁術、上黨太守張楊、南陽太守孫堅等四路軍閥齊集一堂,正在高談闊論各自的勤王功績,並紛紛猜測明曰朝議之時,會得到朝廷什么樣的封賞。

眾人一致認為盟主袁紹居功至偉,朝廷應該封他為大將軍!

正說得起勁時,譙郡太守曹艹忽然出現在帳外,作色道:「諸公這是做什么?如今董卓雖死,亂軍未滅,十數萬涼州亂軍正在肆虐京畿各地,諸公不思追擊清剿,卻反而在這里談論各自的功績大小,豈不可笑?」

「孟德多慮了。」袁紹不以為然道,「董卓既死,十數萬涼州軍已成烏合之眾,不久必將分崩離析,何足為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