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當時七夕笑牽牛(1 / 2)

逍遙游-月關 月關 2176 字 2020-06-17

第242章當時七夕笑牽牛

「已然宵禁了,先生今夜就宿在宮里吧!」

李承乾殷殷詢問,蘇有道點點頭,重又戴上了「羃籬」。

蘇有道,是雍州武功人。

太子李承乾將要迎取的是當朝秘書丞蘇撣長女,算是他的堂侄女。也就是說,蘇有道是太子岳父蘇撣的堂兄弟。

蘇家也是世代官宦人家,蘇撣的曾祖是西魏度支尚書,祖父蘇威是隋朝名臣、尚書左仆射,曾封邳國公。父親蘇夔,隋朝通議大夫,官至鴻臚卿,到了他這一代,則是大唐的秘書丞。

不過,那時候的官員尤其是文臣,本來就是被高門大姓所把持的,幾乎沒有哪個是平民百姓躍了龍門。朝中大臣隨便撥拉出來一個,往上數數,都有極耀煌的歷史,除了七宗五姓,其他官宦的門庭也沒什么好吹噓的。

尤其是蘇有道,在蘇家並非長宗長房,幾代下來,已經沒落了。他有才學,是蘇家幾代下來如今最為傑出的人才,但是想出仕卻也不易。

走科舉?此時的科舉還只是剛具雛形,普通人家的子弟縱然高中,也不過是擔任一些閑職、散職或低級官僚,沒有可能往上爬的。

實際上終大唐一朝近三百年,門閥士族都仍然具有較大影響,近三百年大唐江山,四百余任宰相,其中通過科舉爬上來的只占一半,而這一半之中,出身高門大姓的仍然占據了百分之七十,剩下那一部分也得依附於高門大姓,或通過姻緣、或建立聯盟、或投之門下……

真正的寒門子弟得以憑科舉入仕,一路青雲之上,大概還得得益於五代十國的打打殺殺,把高門大姓都殺光了,才使得科舉制度在宋朝真正得以貫徹實施。此時這個年代,武功蘇家在高門大姓中並不占什么優勢,蘇有道又不是蘇家的嫡系子弟,得不到足夠的資源栽培。

所以,輔佐太子,以從龍之功而掙脫正常入仕的途徑,他才有機會位列廟堂,官至宰相。蘇有道選擇了一條並不容易,但卻比按部就班更有機會的宦途之道。

太子李承乾把蘇有道送出了書房,喚人過來,送他去客舍休息。

蘇有道目光一閃,隔著「羃籬」,卻是看到了早已趕回來的羅霸道和紇干承基。蘇有道不禁微微一笑,道:「李魚,便是被高陽公主所指,誤入大牢的那人吧,原來他與二位是舊相識,卻不知時至黃昏,他找來此處,所為何事?」

太子聽他一說,也把目光向羅霸道二人投去。

羅霸道正想找個機會與太子說起此事,馬上道:「是這樣,城南道德坊勾欄院起了場大火,燒了個干干凈凈。李魚因與那勾欄院的班主相識,特意尋來,委托我二人,給那勾欄院中百姓謀個營生。」

紇干承基道:「我二人便想,皇帝正要建大明宮,需要大量人手。莫如把他們安排過去,不知太子意下如何?」

李承乾看向蘇有道,蘇有道聽到李魚這番安排,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不過他的面目籠在「羃籬」之下,旁人卻是看不到。

蘇有道微微一笑,道:「甚好,如此那些百姓有了謀生之道,免得生出亂子。於太子而言,也是一樁善政。」

李承乾見蘇有道也這么說,便點了點頭,道:「你們做的很好,回頭便去閻大匠造那里說一聲,就說是本宮相托,請他安排一下!」

羅霸道沒想到事情解決的如此順利,不由得喜上眉梢,心中暗暗感慨:「這要是我在西北,看著固然威風,可要照料這許多老弱婦孺吃飯,也是一件頭痛的事情。如今卻只需要動動嘴巴,哎!還是做官好哇!」

************

晚餐的時候楊思齊這個主人照例沒有出現。這個家是他的,可是無論怎么看,都像是潘大娘、李魚、吉祥才是此間的主人,而楊思齊只是這戶人家養的一頭老黃牛,圈在後院兒里無怨無悔地只知道干活。

問題是沒人虐待他,而是楊思齊就是這樣的性格,他研究起東西來,廢寢忘食。一日三餐,你給他做的菜復雜一些,比如燉一條魚,還得分神摘刺,他就懊惱的不得了。

但潘大娘又不想太委屈了這主人,所以就專挑刺少的魚買,燉熟了還小心摘凈了刺,再把魚肉鋪在米飯上。不過潘大娘這番好心估計楊先生也注意不到,因為他很可能連晚飯吃的什么都不知道,他通常是一邊扒著飯,一邊仍是看著圖紙的。

再比如說吃點瓜果,你給他一個梨子,那他是堅決不吃的。因為要拿在手里,吃的時候有可能汁液滴下來弄臟了圖紙,再不然汁液沾在手上有糖分,粘乎乎的,還得離開去洗手。

所以潘大娘就用井水冰一個瓜,削了皮去了瓤,切成一塊塊的用牙簽插好給他端去。這樣子楊思齊就吃了。

不過後來潘大娘又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你給他端過去多少,他就吃多少。他一邊看著圖紙一邊吃,吃得肚子溜圓都快撐爆了,他自己都沒發現。

害得以後潘大娘再准備瓜果給他,還得注意這個量。害得潘大娘常常說:「這就是一頭沒腦子的豬。」

然而楊先生可不是真的沒腦子,他只是沒把腦子用在這些地方上而已。不要說他造出的那些稀奇古怪的玩意兒,就是他描描畫畫的一份圖紙,拿出去,換來的都是白花花的銀了。

可楊思齊這么玩命,又不是為了銀子,換來多少銀子,他根本不管,自從有了潘大娘,他就像是終於把這浪費腦子的破事兒甩出去了一樣,很慶幸地就全丟給潘大娘負責了,連銀庫鑰匙都丟給了……

搞得潘大娘倒無比緊張,生怕帳目記不明白,來日跟人家交接不清楚。

正是七夕夜,一家三口團聚用餐,李魚今晚跟母親說話,跟吉祥打趣,顯得格外活躍,這一夜,他只想把溫馨和甜蜜留給他的親人,而不願意在幽怨與悲苦中與她們別離。

潘嬌嬌和吉祥都沒覺察出什么意外,只當是他昨兒沒有回來,所以見到家里人份外親切。

到了夜晚,潘嬌嬌跑到後院兒,叉著腰劈頭蓋臉一通臭罵,終於逼著已經累到昏頭轉向的楊思齊乖乖睡覺去了,這才回到自己房間。潘氏娘子剛一回屋,李魚就跟了來。

明日吉凶如何,李魚殊難預料,他不想把自己的決定告訴老娘,卻想在這前程未卜的時刻,與母親多聚些時間。但是,他剛跟進屋,就迎面挨了老娘一記「一陽指」。

「你這傻孩子,多大了你,整天跟在老娘屁股後面做什么。跟你小媳婦兒多親近親近哇!傻!今兒還是七夕呢,你怎么就這么蠢!不開竅的東西,快去!」

李魚被老娘一腳蹬了出來,無奈只能笑笑,一抬頭,他就看到了庭院之中一張香案,上邊供著水果、鮮花,吉祥雙手合什,正肅立在香案之前,默默地向織女乞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