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華燈(1 / 2)

天可汗 西風緊 1636 字 2020-06-18

第121章 華燈

新皇李守禮遠在幽州,還在進京的路上,長安已經形成了格局,太平公主每隔三兩日便在紫宸殿與重臣會面,宰相更是每日必見……等李守禮到長安後,估計連權力渣子都剩得不多了。

薛崇訓也是積極參與其中,最近大家在商量的事除了新皇登基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對外關系。吐蕃崛起後,對唐朝一直是一個巨大威脅,不得不防。

天災防人禍,內亂防外寇,如是而已。

兵部尚書張說上奏邊事:「務必防者,西域、河隴二地。大聖皇帝(武則天)前,朝廷盡失安西四鎮,為重置四鎮,垂拱、永昌、長壽年間三次與吐蕃血戰,軍民死傷數以十萬計,方控西域,今番萬不可丟失四鎮,請殿下早作准備。」

張說故意言武則天的功績,有奉承太平是皇帝的意思,上座上的太平果然霸氣頓生:母親能取得如此功績,還能在我手里丟掉?

「大唐沒有白白丟棄邊疆之地的道理。」太平威壓地說道。

張說又道:「河隴,京師與西域相通之要沖。自吐蕃占有吐谷渾,藩兵便直接威脅我河隴地區,若其控制了河隴,即可切斷朝廷與西域的聯系,又可成為進攻我腹地的根本。要害之處,必爭之地!」

太平問道:「你可有防范之計?」

「請增河西、隴右兩鎮節度使,經營河隴之地,增兵備戰;同時盡可能與吐蕃達成和議,避免在內部初定未穩之時與其交惡。」

當聽到「節度使」這個詞時,薛崇訓立刻就想到了安史之亂,他沒顧上多想,當下便說道:「節度使軍政財三權一體,謹防以後尾大不掉。」

張說看了一眼薛崇訓,眼睛里不經意間露出一絲輕蔑的表情。大概是因為薛崇訓以前根本沒資格參與國家大政,資歷太淺、經驗不夠的緣故?

薛崇訓沒有說什么,閉口不言。

張說也不理睬薛崇訓的話,又說道:「其二,原定送金城公主入吐蕃的日期一拖再拖,應盡快處理此事,促成和議。」

薛崇訓又站出來唱反調:「送公主和親沒用,資敵而已。」

他倒不是故意想和張說過意不去,實在是對和親沒好感。但張說卻惱了,忍不住問道:「何為資敵?」

薛崇訓道:「本來我大唐在碾磨、紡織、陶器、造紙、歷法、典章制度等各方面都優於蠻夷,但和親的時候,大量陪嫁物品和人才送往敵國,讓他們發展起來,縮小了差距,這不是資敵是什么?我覺得以後咱們得進行技術管制,禁止先進的技術流出國外,長期保持優勢才合乎本族利益。」

張說第一次聽到還有「技術管制」這么一說,目瞪口呆之余有點惱羞成怒:「一派胡言!我們說的是軍國大事,你扯那些是什么意思?」

這時太平卻笑了,一拂長袖道:「張相公不必和他一般見識,他只是舍不得金城出國門罷了。」

眾臣一聽自然想起了去年那場馬球賽,薛崇訓和金城之間的那點事,頓時恍然,也不禁笑了起來,氣氛反倒輕松了些。

張說搖頭嘆道:「國之大事,豈能兒戲?」

太平忙好言慰之:「你說的兩件事,如果其他大臣沒有意見,我也贊同。」

這件事只是公事,眾人自然沒啥好說的,紛紛附議支持張說。只有薛崇訓一個人堅持不同意和親,但對決策沒啥影響,於事無補。

商量完正事,眾人紛紛散去,太平獨留下薛崇訓,勸道:「現在大明宮里未出嫁的公主那么多,你何必執著於一人?不過見過一面而已……國事關系重大,我相信你能想通的。」

薛崇訓嘆了一口氣,心道要說服這些古人真是累得慌,像上次對付李隆基,真是吃奶的力都使出來了。上回是迫於生死壓力,這次他實在有點有心無力了,只得無奈地說道:「母親,我那樣說真不完全是看上金城公主的緣故。那些蠻夷之邦窮困落後、窮兵黷武,隨時窺於我中原富庶之地,咱們管他們的死活作甚?」

太平攜其手,臉上依然保持著一種慈祥的笑容:「你還嘴硬……這樣,你在宮里住一段時間,宴會的時候有不少公主參加的,你暗地里瞧瞧,母親為你作主。」

大明宮的管理沒有後來的紫禁城那么嚴格,宮廷很大、風氣也比較開放,宮里不只皇帝一個男的出入。就像翰林院就在宮里邊;以前韋皇後的兄弟做羽林將軍,也住在大明宮里。所以太平在宮里給薛崇訓安排個地方也沒啥問題。

但薛崇訓興致不高,他家里又不缺女人玩,何必急著娶一個不認識的女人為妻?他想拒絕,但又怕母親不高興,便說道:「我回去取點東西再來。」

太平道:「這里什么也不缺,你要取什么?」

薛崇訓笑道:「一只兔子。」